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文學評論年會:一個新的文學前景正在浮現
更新時間:2022-12-03 作者:孫磊 周欣怡 陳曉楠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
11月29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廣東文學評論年會在廣州舉辦。來自內地及港澳的60多位知名評論家、出版家、學者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參加會議。會議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杜傳貴和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共同主持。
與會者圍繞“加快構建中國文學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鍛造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全媒體時代文學批評的傳播、交流及接受”等重要論題進行研討。
杜傳貴在主持會議中表示,廣東文學評論年會搭建了“粵派批評”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交流平臺,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學評論陣地的引領作用、橋梁作用,積極開拓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的新境界,探索構建更為廣闊多元的文學評論和創作空間。
張培忠作會議總結時指出,文學批評是文學事業的重要一翼,其自身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齊心協力建設好這塊陣地。我們要重視嶺南文脈傳承,樹立大灣區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審美和評價標準,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批評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現摘發部分專家發言如下——
為構建中國式批評話語和文學話語作出貢獻?
李敬澤(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廣東文學評論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些年來,廣東的文學評論圍繞著大灣區發展開來,可以說是生機勃勃,在全國范圍內正在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我覺得廣東之于文學評論絕不僅僅是地域意義上的,廣東文學評論應該是站在大灣區的、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文學評論,應該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學評論。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廣東的文學評論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同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于廣東的文學評論也懷有很高的、深切的期待。愿廣東的文學評論發展得越來越繁榮,產生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影響,真正為構建中國式的批評話語和文學話語作出重要貢獻。
吳義勤(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青年批評家隊伍充滿生機活力
廣東是當代文學批評的重鎮,不僅老中青幾代批評家曾經創造過令文學界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南方批評的傳統,而且當下的青年批評家隊伍也非常有實力,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的創刊為廣東文學評論再創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相信廣東文學評論事業在新時代一定會大有作為。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把“批評學”建立起來
廣東本身具有優良的文學批評的傳統,而且歷年來都有大量的文學批評人才涌現,可以說廣東的文學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全國性,它的號召力、影響力都很大。
希望當前可以把“批評學”建立起來,真正的文學批評要想發展,它必須作為一個學科,甚至作為一門創作的門類來建設,方能形成它自己的歷史和獨立的風范。就評論家而言,他的任務一是發現好的作品,另一個是能夠深入闡釋解讀。批評家和作家不能分離,評論要和創作形成一種對話的關系,這兩者應該是一體的。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輪廓已初步顯現?
潘耀明(香港作家聯會會長):大灣區文學是一樹豐茂繁花
大灣區文化承傳了嶺南文化,嶺南文化豐美幽致。
今年七月,香港創辦了“明月灣區”文學園地,展示了大灣區文學的嶄新面貌。“明月灣區”組織策劃了大灣區的文學特輯,包括“澳門文學特輯”“廣東文學特輯”和第一位獲魯迅文學獎的香港作家葛亮特輯,等等;還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了一場“明月灣區——大灣區文學講座”:“不一樣的大灣區方言”,探討大灣區不同的語言文化。大灣區文學是一樹豐茂繁花,如何通過文學筆觸和多樣式表達方式去呈現,是我們共同的課堂。可以組織專題對大灣區不同地方語系、不同地區的文化進行深入探討和評介,讓嶺南文學通過這個文學紐帶得到充分交流和廣泛傳播!
吳志良(澳門基金會理事長):大灣區文學是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輪廓已經初步顯現,如何成為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我認為,除了作品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還需要大膽創新。也只有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能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在中國文學大家庭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為中國文學的發展繁榮作出獨特的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需要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嶺南文化突破粵港澳三地的內部界限,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向世界,建構自己獨特的敘事和話語體系,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使命和擔當。
朱壽桐(澳門大學南國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灣區價值需要文學文化建設加以釋放
對于大灣區文學概念而言,“需要理論”的論證十分重要。大灣區從歷史上看是一種以粵語文化為核心、以粵語方言為載體的文化區域,但它同時又是承載著時代榮耀和國家認同為世界所聚焦的特定區域,這兩方面都會表達出某種內在的價值需求。大灣區的歷史現象、文化現象和現實現象積淀著許多價值需要,需要通過文學或藝術的形式加以釋放,并同時借助于這樣的價值釋放宣示和強化大灣區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
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開拓灣區粵語寫作的新可能
大灣區是一個經濟、地理概念,如何延伸到文學領域,需要做很多理論建構和創作實踐。我目前想到唯一的共同特征,落實到語言層面,只能是粵語方言寫作。為此,有必要梳理灣區各地粵語寫作的歷史脈絡,考察粵語寫作的現實,并開拓粵語寫作的可能。
香港處在一個多語喧嘩的語境,它非常有趣地保留了方言寫作,在大眾媒體和通俗文學中較為常見。近些年,由于粵語歌曲的廣泛傳播、大量粵語方言可以用電腦直接打出來、口述歷史的社會實踐,使得粵語文學開始蓬勃起來,方言也開始延伸到比較高雅或者比較嚴肅的文學創作里。
作為評論家,應從大的視野去推動粵語寫作,當下可以做的事情包括:需要編訂比較權威的大家都認可的《粵語詞典》;可以舉辦征文和評獎來推動粵語寫作;文學評論也要跟上,梳理晚清以來的粵語寫作論文、出版物已經不少,但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發掘南方民間文化活力與異質性的文學表達?
張清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語言
中國話語與中國故事,一定是在世界視野的映照下才會有的自覺,應該努力避免在一種排斥外來文化、外來文學、外來文明的前提下意識到的民族自覺。
反觀這些年的中國文學,我認為出現了兩次“返回自身”的運動,一次是八十年代中期的“尋根文學”,一次是九十年代以來文學敘事中的傳統再現。這兩次回歸,說到底都是因為世界視野的充分打開。中國話語與中國故事,說到底應該以開放的文化態度,與世界視野保持必要的兼容和依賴。惟其如此,中國人才會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語言,以及屬于自己文學的講法。
孟繁華(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深圳青年批評家群體令人矚目
就我的目力所及,深圳的作家、批評家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比如于愛成,以及以蔡東為核心的深圳文學研究中心的趙目珍、賀江、江丹、張克等青年文學評論家。他們先后為深圳作家編纂的研究文集,從遠處看,是一件基礎性的、積累性的工作;從近處看,是構建灣區文學之魂的工作。文學研究的經驗表明,恰恰是那些貌不驚人的原始資料,推動了文學批評和研究。因此,深圳這些青年批評家做了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眼光的工作。
張燕玲(《南方文壇》主編):地方性敘事下的地理文學自覺
近年熱點討論的“新南方寫作”,其實是地方性敘事下的一種地理的文學自覺。“新南方”是指海南、華南、嶺南、西南,或稱粵港澳大灣區,還延伸到臺灣,以至南洋的半島與群島。這些地區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遺存和文化族群,現代漢語寫作與這些文化和族群相結合,產生了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文學的異質性和可能性。
討論“新南方寫作”,我們必須探源尋脈,發掘它的民間文化活力與偏僻的異質性文學表達。“新南方寫作”既呈現南方腹地歷史的文化地方性,又有沿海開放地域的世界性,還有南方少數民族及眾多族群繁復魔幻的文化傳統,這是一種扎根生活、厚植文化根脈的美學多樣化,也是一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信與自強。
紀德君(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大學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在匯通古今、折衷中西中出新出彩
粵港澳近代作家在廣納域外先進文明時,并未厚今薄古、崇洋貶中,而是強調在中西匯通、新舊互鑒中出新出彩。黃遵憲、潘飛聲、張蔭桓、丘逢甲、黃世仲等代表性作家對異域文明的生動書寫,充分展現了他們渴望借鑒域外先進文明開拓國人視野、革新本土文化的強烈訴求。作為灣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文學應該秉承近代以來已形成的匯通古今、折衷中西的文化精神氣質,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中國文學的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建構獨特的大灣區敘事體系和話語模式?
丁帆(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會長):凸顯粵地和粵語的獨特風格
只有建構起獨特的大灣區敘事體系和故事話語模式,才能讓這一地區的文學令全國乃至世界刮目相看。
文學創作上需要從故事結構和語言層面凸顯出粵地和粵語的獨特風格。這是一個深入文學肌理的文學調式,廣東、香港、澳門均有共同的語系特征,運用到文學作品中來,可突出文化一體化的大同性。
大灣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與世界文化與文學交流對接的窗口,這個天然優勢如何運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拿文學批評這個領域來說,華文文學在臺港澳研究上形成的優勢,值得大灣區在總結經驗教訓中重新規劃布局。
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文學批評中的思維質量與價值意識
批評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思維質量,把事實感和真理性當作文學批評的重要原則,學會以科學的精神和分析的態度來對待文學批評。高級形態的批評思維必然會關注倫理性和道德性的問題。無論是敘事文學,還是抒情文學,決定其境界和價值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作家和詩人所表現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價值。有偉大倫理精神和道德價值,才有偉大的文學。
吳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突破地域成為世界價值資源
新世紀意味著文學史新階段,核心是新媒介帶來的文學史新變;新時代是指現實生活、社會需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于中國文學的意識形態召喚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現實將虛擬現實的真實性含義納入新世紀、新時代的文學現實觀念中;新人物是新世紀以來對于新時代、新現實環境中的人物形象創造提出的一種文學史期待,即如何創造網絡媒介時代的文學新人。新文學是在以上“四新”基礎上,融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生產的新文體文學形態和生態格局,文體新創、宏觀生態的重構,由此開創新的文學史,是新文學面貌的主要體現。
上述五個“新”是對于中國文學、中國話語、中國故事、中國經驗一個論定的基本背景和主要的指標,關于中國價值的廣泛實現或者說真正實現,在于突破國別和民族國家限制,成為具有共識性的世界價值資源,而不是單一面的自我認同。同理,大灣區的價值在于對大灣區地域的突破,成為一種特定意義的廣義認同的價值。
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東吳學術》主編):非虛構文學研究缺失值得關注
包括報告文學在內的非虛構文學,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學存在,但相關研究的缺失,是一個值得引起關注的問題:一方面是存在著大量重復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是重要的文學存在無人問津的現象。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特別建議加強非虛構文學研究,進一步重視重點選題的策劃和組織,重視非虛構文學研究青年人才的培養。
推動“粵派批評”進入當代學術史視野?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激活文學傳統,重鑄經典話語
構建中國文學話語不僅是文學本身的訴求,也是國家實力和尊嚴的要求。中國故事當然要用中國話語來講述,也只有中國話語才能將中國故事的精彩與神韻體現出來,并且在世界話語格局中體現獨特價值和意義。我們耳熟能詳的“文氣”“滋味”“風骨”“興象”“意境”“神韻”等曾經托舉起中國文學力量的詞匯,曾經讓其他國家遣唐使沉潛學習的話語,后來逐漸邊緣化。中國古典中具有生命力的話語系統,需要重新被認知、被總結、被推廣與被實踐。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復興中國傳統話語以及話語的創作方式,才能激活傳統,并形成新時代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當代的中國和世界。
陳劍暉(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廣州大學特聘教授):文學批評是建構中國敘事的重要元素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引領文學創作,推動文學創造、傳播與接受,影響文學思想和理論的發展,又是建構中國文學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元素。要體現其存在的價值,關鍵是文學批評的從業者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格局。大時代與大格局中的文學批評,要與時代同頻,與創作共振,堅持在場寫作,介入現實,關注當下,體察苦難,書寫國家的、民族的、人民關切的大命題;新時代的文學批評,還要密切關注國內最新的文學研究動態,立足于文學研究的前沿,將自己的文學批評和研究融入“文學研究的共同體”中,這樣才容易引起同行的關注。此外,時代大格局中的文學批評,還應注重文學批評的學理性,將考證、材料與理論闡釋相結合,融理性于感性審美之中,并讓文學批評成為美文,成為一種更有鮮活的文學色彩的文體。
林崗(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廣東文學正經歷著深刻裂變
作為群體,廣東作家的自主意識形成于元末明初。明清之際天崩地裂,民族意識激發,以“嶺南三家”為代表推動了那時文學的高峰。清末西學東漸,列強瓜分,國家危難,激發起近代廣東文學又一高峰。至上世紀新中國成立,現代革命過程中形成的文藝探索、革命和建設重大題材與民間形式、民間習俗和方言相融合的創作潮流,風靡嶺南,隨之在五六十年代為廣東文學結出豐碩的成果,至今為評論界津津樂道。
從九十年代至今,廣東文學因改革開放、人口流動、作家遷徙等因素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裂變。一旦這段震蕩、多變,既包含著舊文學秩序解體,又包含著文學秩序新生的交替期安靜下來的時候;一旦這段躁動、混亂、迷人眼的大變動逐漸沉淀下來的時候,一個新的前景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陳希(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進一步提升“粵派批評”理論形態
近年來,粵派批評把握時代脈搏,向全國發出嶺南強音,推進新時代文學評論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網絡文學評論、生態詩歌討論、非虛構文學研究、“新南方寫作”、“剜爛蘋果”等是粵派批評的主要內容和亮點。
“粵派批評”立足廣東,但要走出廣東,放眼全國,發揮和提升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粵派批評”理論形態,推動其進入當代學術史視野,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嶺南批評學派。借助“粵派批評”這個平臺,既可以更好發揮粵地個體批評家的才智和優勢,又可以在“粵派批評”的旗幟下重新整裝出發,形成一種氛圍和契機,發揮群體力量,帶動更多人接續嶺南的人文傳統,推進廣東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評論。
原文載于2022年12月4日《羊城晚報》A6廣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