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2-12-01 作者:黃楚旋來源:南方+
11月30日上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行。
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
峰會以“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張培忠,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王躍等出席會議。
李敬澤作了主旨發言,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生成新的意義與實踐的空間”,為我們打開了新的實踐、創造新的空間,意味著要從新的語境去認識現實、展望未來,去創造、思考和探索新的文學形態、新的文學可能性。
他表示,中國作協也高度重視大灣區文學的發展,期待大灣區文學能構成獨特的面貌,使得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中國文學能夠獲得更豐富、更遼闊的可能性。
張培忠在致辭中指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需要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進行開放合作。一是把握機遇,提升大灣區文學。二是突出重點,打造文學品牌。三是堅定自信,積極構建富有大灣區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
他倡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發揮文學獨特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開創世界級城市群文學發展的“灣區典范”。
會上,圍繞“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會議主題,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出版集團原副總裁潘凱雄,中國作協文學評論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中國作協第十屆主席團委員、創研部主任何向陽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評論家、專家學者,從如何發揮文學工作在人文灣區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如何繁榮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鍛造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如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文學交流與對話、推動灣區文學走出去等方面展開探討。
《燕食記》《春天的前海》研討會講述“灣區創作故事”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李朝全長篇報告文學《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討會,此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系列活動之一,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
《燕食記》是香港著名作家、廣州市作協副主席、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亮潛心創作的長篇小說,先后入選中國作協頒布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廣東省作家協會“2021年度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項目。
《春天的前海》是李朝全多次前往前海實地采訪創作的最新力作,是一部真實記錄深圳特區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
研討會上,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等專家學者圍繞兩部作品,從思想性、藝術性、社會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對創作技巧、藝術特色、文學價值等專業方面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學者們充分肯定了兩位作者嚴謹踏實的創作態度,也對兩部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葛亮和李朝全也圍繞自身的創作實際,暢談了對灣區題材文學創作的認識。
張培忠作總結發言時指出,《燕食記》和《春天的前海》啟發我們,要善于發現創作的題材、捕捉創新的靈感,講好灣區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我們要以更為開闊的胸襟、更為高遠的眼界、更為創新的思路,努力把更多優秀人才納入視野,構建規模宏大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隊伍。”他認為,要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學優勢,進一步凸顯文學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催生更多與大灣區地位相符、與大灣區形象相稱的“扛鼎之作”,不斷標注灣區文學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