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虞霄作品研討會在深舉行
更新時間:2022-11-20 作者:余梓宏來源:晶報
2022年11月18日上午,作為第九屆深圳文學季系列活動之一,由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作協承辦的虞霄作品研討會在深舉行,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近30位評論家、學者、作家,就虞霄的作品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展開熱烈探討。本次研討會也是第二十三屆深圳讀書月系列活動之一。
虞霄,筆名虞宵、江楓漁火、李欣等。中國作協會員,文學創作二級,廣東省人社廳作家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作協理事,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特聘講師,龍崗區作協主席,《龍崗文藝》執行主編。虞霄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為止發表、出版近百萬字在《中國作家》《作品》《中華詞賦》《中國文化報》《廣州文藝》《特區文學》《散文百家》《青年文學家》《北方文學》《飛霞》《六盤山》《深圳風采》《大鵬灣》《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深圳晚報》《清遠日報》《寶安日報》《深圳僑報》、南方+、喜馬拉雅、南粵之聲、中國文化傳媒、學習強國等數十家公開文學報刊和新媒體;有作品選入《深圳散文四十年》《我的深圳文學》等文集,出版散文集《越人城記》《嶺南嶺北·清平記》《門前一棵月季》《浮萍上的蜻蜓》等5部。
虞霄曾獲廣東有為文學獎“九江龍杯”散文獎、“龍華杯”全國散文獎、深圳原創網絡文學獎、深圳群文文學獎、深圳群文論文獎等。有作品被譯成英語、壯語等。作詞歌曲多首并出版音樂合輯。目前正在采寫田野調查《河流記·水世界——深港河流探訪錄》。
虞霄是深圳成長起來的作家,她扎根深圳逾30年,長期在深圳橫崗、龍崗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先后任職港資企業文員,鄉鎮(街道)群文專干、宣傳專干、綜合寫作、內刊編輯等職業。
她的在場寫作,與場景對話,城中村、老街、老巷、菜市場、廟宇、祠堂、小店,鄰居、修鞋匠,深圳的臺風和河流,故鄉和親人,販夫走卒、各路英雄好漢、平民百姓,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句方言,他們內心或者波瀾不驚,或者波濤洶涌,都自然地在她心中留下印記,包括那些歡樂的,憂傷的。所有的生命細節,都生動地描述了她的散文、非虛構寫作的獨特風格。
為什么會喜歡散文這個體裁,虞霄分享了她的見聞和經歷。有位河南作家為了寫煤礦工,下到幾百米深的煤礦里采風,親身了解煤礦工人的真實工作環境,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黑白男女》,該書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好書。虞霄為此深感震撼。她自己也曾于2019年12月到六約社區正坑水庫一間閑置的水庫庫房住了4個晚上,期間有個夜晚還遭遇了發生在珠海的、深圳也有震感的“小”地震,當時對面鹽田坳傳來一陣“嗡嗡”怪風聲音,她還以為是對面鹽排高速大貨柜車發出的轟鳴聲。
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那時的人們普遍對這個忽如其來的未知疾病充滿了恐懼,可虞霄當時在街道的宣傳部門工作,需要到現場采訪。由于當時物資欠缺,虞霄就這么“不怕死”地穿一件紅馬甲、戴一個普通醫用口罩就跟隨社區書記和防疫組跑到一棟確診的居民樓,采訪解封后的第一時現場。疫情期間,虞霄和小伙伴還跑到六約、四聯和企業一線親身采寫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抗疫事跡,這些經歷讓她至今都難以忘懷。她采寫基層一線抗擊疫情的報告文學被評為省作協抗疫優秀作品,還登上“學習強國”。
虞霄認為,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要靠生命體驗。正是散文寫作的這種“勇”,這種“在場”,讓她更加熱愛散文和非虛構寫作,而散文寫作反過來也讓她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虞霄看來,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長度,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寫作可以把一片沙漠變成一片森林,把一塊荒地變成一塊花地。文學正是如此的天馬行空,才如此妙不可言。寫作如做人,她愿懷赤子之心,秉承工匠精神,做好文字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