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魅力山海情
——走進“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
更新時間:2022-11-18 作者:林迎來源:南方日報
“我在陽西等你!”一位土生土長的歌唱家,用他最深情的歌聲,表達了對家鄉陽西的文化自信,也給想與陽西親近的朋友融入了濃濃暖意。得知陽西代表陽江市出征省第三屆鄉村振興大擂臺挺進九強,晉級決賽,這片沃土再次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幾天前,偶爾跟友人聊起近年陽西的新變化新發展,他兩眼放光,充滿了自豪感。“你應該到陽西走走,考察一下‘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一定會收獲很多新的感受。”“好的,一言為定!”聽了老朋友的話,我心頭不禁涌起一陣激動。
邊海紅旗飄揚
10月13日清晨,清風拂面,秋高氣爽。友人細心地對我的“陽西之行”作了妥善安排,由小黃和文友葉植眾作陪,臨行前還不忘鼓勵一句:“小黃可是我們的‘專業解說員’呵,相信此行你一定會滿載而歸!”
汽車在向著陽西東南方向的省道里疾馳。一路上,快言快語的小黃打開了話匣子:“今天能跟林先生一道去參觀美麗的陽西,我感到高興,希望此行,能夠加深您對‘山海陽西·魅力無限’的印象。”我自然也深有同感,陽西這個我早年求學的地方,很想好好享受一下她所綻放出的美麗與芬芳。
陽西縣下轄8個鎮,行政區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66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74.37公里,山、海、泉、林、湖等資源遍布,是真正的山海兼優。
汽車很快從陽茂高速新墟出口下來,小黃指著“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的路標給我看。她說,陽西縣堅持“一帶一主題”“一村一特色”原則,規劃建設4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示范帶,總長230公里。
她接著介紹,今天我們要走的示范帶,起于儒洞鎮邊海村,終于上洋鎮雙魚城村,全長約35公里,途經紅色儒洞、藍色沙扒、綠色上洋3個示范鎮區,建成5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其中3個村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
約莫過了20分鐘,汽車來到了邊海村,稻穗果樹隨處可見,清香撲鼻。下車走至南村口,一座恢宏的文化戲臺聳立在空地上。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廣熱情地迎接了我們。我對陳廣說,“兩年不見,邊海越來越美麗了,你們干得不錯啊!”
游走在前往“邊海紅色展館”的道路上,陳廣跟我談起了邊海村近年的可喜變化——
1955年以來,邊海人始終不忘初心,歷屆黨支部都有一個約定:至少每年堅持為群眾辦一兩件好事,切實解決群眾行路難、用水難、就醫難等突出問題。全村2200畝水田全部實現了良種良法,被國家農業部定為“良種加良法”國家級示范片。黨支部成了紅色的戰斗堡壘,邊海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富裕村。
尤其是2017年以來,全村共投放50多萬元對農村生活設施進行大整治,投入了差不多2000多萬元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養殖業、種植業、淺海捕撈業“三駕馬車”并驅的產業發展模式。
“干得好啊,你一定為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吧!”我對陳廣說。“要論貢獻談不上,我只是做了一個黨員應該做的。說實在話,2017年剛被選為村支書時,我對任此職信心不足,怕當不好。若從經濟角度看,在村里有30多畝魚塘,一年收入好時有三四十萬元,而現在當干部,一年只能收入兩三萬元基本工資。不過我并不覺得吃虧,能夠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心里就比誰都高興。”陳廣繼續說,“前年,縣里在我家鄉建起了‘邊海紅色展館’,號召全縣人民要繼續高舉起‘邊海紅旗’,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精神力量。啊,到了——”
我們看到了巍然聳立著在大廣場里的“邊海紅色展館”。走進琳瑯滿目的展館,我們被其中圖文并茂的展示深深吸引住。全省“兩優一先”表彰名單于去年6月底揭曉,共有15個基層黨組織獲得2021年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邊海村黨總支成功入選,這也是陽江市去年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基層黨組織。
問及陳廣的個人魚塘,陳廣說,當了這個“大家長”,我自己的魚塘已顧不上打理了,有的讓給親戚干了,一心不能二用啊!
告別邊海村,約莫10分鐘,我們來到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
在這里,見到了合作社社長陳迪,他是幾年前我在采風中認識的,幾年不見,顯得有點憔悴,但談話間依然表達了一種樂觀與自信。
合作社核心區荔枝種植面積達4萬畝,實現了標準化種植高質量發展,并培育引進了荔枝種質資源320份,荔枝雜交育種優株8000余份,是“廣東十佳最美荔園”。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廣東十大荔枝種植匠”評選中,陳迪就榜上有名。基地有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陳迪是這個合作社的負責人,還是全國勞動模范。該合作社首創4種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模式,帶動約1000戶農戶,年收入約增加5萬元。
??? 從西荔王種植基地出來,汽車向著沙扒的方向疾馳,公路兩旁都是蔬果種植基地,呈現出一片“農業興、產業旺”的氣象,也讓人們在這片沃土里感受“陽西味道”在飄香。
漫步藍色海灣
當汽車開到濱海風情小鎮沙扒鎮境內,我們發現,道路兩邊已向我們展示了藍色調的“濱海特色”彩繪長廊。彩繪長廊一共分為印象沙扒、疍家風情、漁村生活、沙扒美食、柔美海灣五大部分,一幅幅精美的彩繪將沙扒濱海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繼續前行,就是渡頭村了。因為這村跟我家鄉埠場村隔鄰的一條村同名,所以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
在這里,曾跟渡頭村有一面之緣的小黃提出,不如我們先去看看“一木成林”的景觀吧!半晌,我們來到不遠處的“榕樹小公園”,一棵大榕樹竟然以樹尾發根而蔓延成40來棵樹,令我們深感驚奇,驀然我想起了新會小鳥天堂的奇觀來,心想大自然之神奇真是妙不可言。抓住這美的瞬間,擅長攝影的詩友葉植眾,立馬叫我們擺好各種姿勢,在這片榕樹林下拍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照片。
隨著榕樹林方向看去,一座修在小山坡的“沙扒特支紀念園”的牌坊映入我們的眼簾,我們于是一道拾級而上,攀上了風光秀麗的紀念園。內中,題著“中共沙扒舊址”字樣的兩個拱形門樓,述說著渡頭村作為陽江早期一個革命老區的紅色故事。
站在小山嶺向南眺望,是一望無邊的沙扒鹽場。這里保存了千年古法曬鹽的工藝。近年來,該村把一些低產鹽田轉產成為海水養殖場,全村魚苗繁育面積超過2萬畝,年產值5億元,帶動4000多人就業。渡頭村(海水魚苗)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陽西縣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該村的龍頭企業。
有感于渡頭村的驕人業績,我提出到附近樓尾港育魚苗大戶“恒生合作社”參觀一下。知道我們要來參觀,熱情好客的林李泉早就在合作社里等候。林李泉是陽西縣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他于2009年創建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是當地知名的育苗專家。寒暄過后,林李泉興致勃勃地帶我們到了現場走了一圈。恒生合作社的工廠化繁育車間整潔而雅觀,面積達8300多平方米;藍海水培育養殖基地面積有320多畝;網箱面積達1100平方米。
合作社現已發展成為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被評為“國家級星創天地”。社員由起初的6戶發展成如今的190戶,遍布陽西儒洞、沙扒、上洋、溪頭等鎮和海陵島,以及茂名市電白區等地區,養殖面積超過2.5萬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130戶,年均每戶增收23100元。
問及林李泉在培育魚苗過程中有什么感受,他說,“我最大的愿望是多帶些農民走上致富之路。”事實上,他還被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聘為海漁系校外兼職導師。林李泉在其掌握繁育技術后,便將魚苗繁育、養殖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因此,周邊漁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校長”。“多虧了林校長的技術支持和生物飼料供應,讓我們的收益大幅提高”,前來購買輪蟲飼料的漁民,常常這樣贊美他。
告別渡頭村后,我們來到濱海文旅來福園村,由于時間關系,僅僅在小村里走了一圈。不久前為“周末陽西”專程到此采風的詩人葉植眾,卻跟我們分享了他的感受:“來福園村如同所見,渚清沙白、風情浪漫,海灣故事特別多。有傳承400多年歷史的非遺民俗活動‘走公’接力賽、七月七‘神水節’、九月九‘風箏文化節’等。現代風情當然就更不用形容,采風后我還專門寫了一首《游沙扒來福園》來詠嘆所見所感。”
半晌之后,我們來到與來福園相鄰、大名鼎鼎的月亮灣。漫步在美麗的沙灘,感受著習習海風,情之所至。“陽西重視海濱風光建設,沙扒可以說是一個示范鎮”,小黃向我們解說道,這里還有一個特點是特別重視“養生”和“充電”,譬如重視靠海吃海,以低碳生態方式“牧海”,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國內首個超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也在這里登場;同時,還是全省最大的海水魚苗種業生產孵化基地,全省沿海80%的魚苗產自陽西,并遠銷廣西、海南和東南亞市場,高效牧海,“牧”出了沙扒金鯧魚和海水魚苗等特色漁產品。近年來,陽西縣海洋漁業總產量總產值每年位居全省沿海縣區之首位。
“說得真好,陽西之美,不僅表現在可以觸摸的觀感,還體現了陽西人的發展眼光和創造精神。”我情不自禁地點贊。
古村綠意盎然
汽車由沙扒向東奔馳,當我們進入古風海韻上洋鎮時,我們看到的,是整齊劃一的綠色標志。
??? 上洋鎮是國家級綠色對蝦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省級西瓜專業鎮、省級西瓜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鎮,素有“魚米之鄉”“瓜果之鄉”美稱,主要產業有西瓜、荔枝、圣女果、花生、對蝦等種養殖業,并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很快,我們來到了被稱作“示范帶的美麗宜居示范村”白石村。
在村里,首先看到的是“二興大屋”:大屋規模宏大,簡樸大氣,青磚青瓦,古樸古色。一位約莫七十來歲的姚姓老人見我們到來,露出了純樸的笑臉。他見我們觀察大屋,即把二興大屋的歷史一一道來。老人還帶我們參觀了附近的二尹第、參軍第等第堂,包括清朝御賜的“進士及第”牌匾。
除了古色古香,白石村還充溢著現代氣息。村黨總支部主動謀劃產業發展,構建了“黨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種植戶”模式,荔枝、西瓜、圣女果等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年產值達4000萬元。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措施整治村容村貌,集中完善供水、污水管網、公廁建設、黨建主題公園、文化廣場等工程。村中綠樹成蔭,花木飄香,是村民休養生息的樂園。
置身在這既“古”又“新”的村子里,我笑著跟姚老說,“想不到你們村里文化設施搞得這么好,空氣好又景色新,來到村里都不想走了。老人抿著嘴兒一笑,你這同志講話挺實在的,也好甜啊;等到夏季來臨,西瓜熟了、荔枝熟了,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也是甜蜜蜜的,那陣子來到這里,估計你就更不想走了!”
時間飛快,到了夕陽西下時分,我們來到最后一站雙魚城村,那是一條示范帶的特色精品村,一艘古戰船模型讓我們領略到了歷史的滄桑,這是為了紀念雙魚城抗倭的歷史而復刻的。
在村干部張大姐的導引下,我們細走了這條古村,在海防古驛道尋訪,到文昌閣、古廟、雙墳將軍墓里考察,還到古井、古城墻遺址等古建筑里探幽,深深地被這座具有歷史底蘊的精品村所吸引。
不僅如此,雙魚城對特色農業產業的拓展也十分喜人,先后建有荔枝、西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鄉村旅游+海防古城特色品牌線路,吸引游客進村旅游、品嘗農產品,本村已成為知名度頗高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
在回陽西縣城的路上,我跟小黃探討起這次走訪3個鎮的體會:“應該說,今天我們此行算是收獲滿滿,把3個鎮劃分為紅帶、藍帶和綠帶,很有創意,但實際上,從我們所走的路途看,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呀!”
聽了我的話,小黃即答道,“你說得對,嚴格來說這三種色調其實都遍布各個鎮村,譬如說,在儒洞,固然有聞名遐邇的邊海紅旗,同時,該鎮同時又擁有國家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基地,培育了‘模飯稻’絲苗米等‘一村一品’;說到沙扒,她是擁有國家一級漁港、國家海洋公園的濱海風情鎮,作為中共沙扒特別黨支部所在地的渡頭村,她同樣蕩漾著濃濃的紅色元素!”
“你分析得很中肯,即便說到上洋,擁有‘省西瓜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鎮’‘省級西瓜專業鎮’的美譽;說到白石村,荔枝、西瓜、圣女果等都是其綠色強項,同時又擁有省二級港口河北港,有白沙灣、河北外灘和大樹島、中樹島、樹尾島等涉海自然資源;如此等等,把她形容為‘古風海韻、魅力上洋’也一點不夸張了。”
接過我的話題,小黃接著說,“縣委、縣政府近年來一直都在實施規劃先行,高位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而且打造‘鎮鎮有帶、帶帶相連、串帶成環’的總體格局,說的就是此理……”
一場即興而起的走訪,讓我領略到陽西日新月異的嶄新面貌,更感受到陽西人那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在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陽西人一定會奮發有為、勇于擔當,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文明。
(作者林迎,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理事、陽江市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