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大灣區文學,一個仍在形成中的新版圖
更新時間:2022-11-09 作者:趙睿詩來源:羊城晚報
日前,中國文藝評論(暨南大學)基地揭牌暨“地方性與世界性:灣區文化經驗與中國文論創新”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包括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袁正領,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林崗等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專家學者通過網上或網下的形式與會展開討論。會議由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教授蔣述卓主持。以下為部分發言摘要——
吳義勤[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故事的一個組成部分
大灣區文學概念是近些年提出來的,但作為一個實踐其實非常有傳統、歷史,對整個中國文學特別是現當代文學來說有非常獨特的意義,對它的梳理和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大灣區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前沿、南與北、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城市與鄉村各種文化交匯點、碰撞處,這里所蘊含的文學經驗非常豐富,對這種經驗的挖掘,對當下的文學研究、文學實踐很有意義,作為一個版圖的有機整合仍在形成中。
文學的使命是講述中國故事,大灣區文學是中國故事非常精彩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時代文學的實踐為大灣區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樣板。因此,怎么以文學意義及時地進入文學實踐,為新時代文學的發展做一些理論的經驗總結,非常重要。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嶺南文化是大灣區文化的重要基礎
嶺南文化是大灣區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當代文論的建設與創新中,應該傳承嶺南文化的兼收并蓄傳統,不僅需要傳承大灣區的地域文化傳統,而且需要接受其他地域的優秀文化,尤其應該借鑒與接受世界優秀文化傳統,在文學理論、文學觀念、研究方法、學術范式等方面,跟上世界文學發展與文學批評的潮流,在強調與突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論特色與文論傳統的同時,不斷在兼收并蓄中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論的風范與特色,在中國文論建設與發展中,奉獻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與才情,從而推進中國文論的建設與發展。
王確[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希望出現一種振興的文學
廣東是中國敢為天下先的地方,它是一個敢為天下先驅的文化。在這個傳統中,因為有都市、都市與鄉村這樣一種張力,有發達的商業、有日常感性這樣一些基本的題材,有一個東西特別重要,即灣區的文學應該有一個文學的走向,希望出現一種振興的文學。振興的文學可能就會打造成灣區文學的一個完形的風格、風景,即振興+務實文化的風景。
吳俊[南京大學教授]:灣區文化經驗是在地方性基礎上
灣區文化經驗,是堅持在地方性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后,粵語流行一時,可以說是凝結了灣區的文化經驗,假如說要用一種方言來表達中國改革開放的文化,一定是粵語。
林崗[廣東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希望廣東文學有一個新的面貌
灣區和別的地方相比,它其實是一個變化速率更快的地區,因為灣區的出現首先建立在經濟上。這又給文化帶來什么?它變化速度也特別快。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廣東的黃谷柳、歐陽山、陳殘云,可能是眼界比較寬、視野比較好的作家,但他們都是外來的,不是本地的,他們所駕馭的語言是非常熟悉的普通話;而對本地的經驗用本地的語言能夠駕馭的那些作家,又沒有一個好的文學的眼界或文學的素養。因此,希望將來的廣東文學會有在這兩方面都具備的、慢慢能夠沉淀下來的作家,再次達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作家那樣的境界,廣東文學就會有一個新的面貌,恢復它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榮光。
蔣述卓[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教授]:各種跨界寫作正成為趨向
大灣區文學必須是承接嶺南文化傳統又具有新質的文學,而且是富有生產性、召喚性的概念,有未來和前瞻的特質。嶺南文化的文化底色是未來大灣區發展的文化基礎,因此也影響未來的發展品質。開放不僅是嶺南人的精神,也是人的實踐模式和生活方式,嶺南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成為引導中國文化路向的主導文化。
各種跨界的寫作正成為大灣區作家的趨向,成為新城市文學的新質。要有區別于北方的南方寫作,這是一種自覺的反思、覺醒,雖然這種新南方寫作還沒有作品完全支撐它,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理論的自覺可能會帶來一種文學的革新,我對它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