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抗癌“打工作家”黃柳軍:“我不能一天沒有文學相伴”
更新時間:2022-11-03 作者:魏麗文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盡管至今住著父輩蓋的泥磚瓦片房,領著低保,但黃柳軍認為自己是富者,一個精神上的富者。
黃柳軍的人生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高中畢業后,他四處打工,到過江門、深圳、東莞、中山等城市,一邊在流水線上勞作,一邊從事文學創作。
追逐文學夢的26年里,他先后寫下了3000多首詩歌,700多篇短篇小說、散文、隨筆,出版2部長篇小說《命途》《為春天撫琴而行》、一本詩集《生命的渡口》。
黃柳軍捧著新出版的作品《為春天撫琴而行》,很是欣慰。
2020年,黃柳軍被確診患有肝癌后,依然拿起筆繼續創作。他說:“我不能一天沒有文學相伴。”
與文學結緣
他游走于各個工作崗位,為溫飽而奔波,又在各種經歷中汲取著創作的靈感和營養
從打工人一步步成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黃柳軍的經歷是特別的、勵志的。他出生于梅州興寧市坭陂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難,讀完高中便早早步入社會。
黃柳軍從小便喜歡閱讀報紙、雜志,高中時就有了想從事文學創作的想法。那時,他的高三語文老師不僅課上得精彩,文章也寫得很好,時有小說發表。黃柳軍非常欽佩他的才華,自己也暗下決心,要通過文學改變命運。
1997年,黃柳軍在興寧城區給親戚打工,每天腳踩三輪車到處給人送貨。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撐黃柳軍購買大量的書籍,發小家里的文學書籍就成了黃柳軍的精神糧倉。
每次借書回來,黃柳軍總是如饑似渴,在閑余時間抓緊閱讀,路遙的書是他的最愛。“經常看完已是滿眼淚水,好像自己就是《人生》里走出來的人物。”黃柳軍說,文學給他灰暗的人生指引了方向。
他開始嘗試創作。看到別人文章里某個詞或某句話打動自己,他趕緊記錄下來,再通過想象進行創作。
他常常思考如何寫作。他在枕頭下放著本子跟筆,有時靈感來了,馬上從床上爬起來,拿出紙筆匆忙寫下來,卻時常因為沒來得及開燈,第二天發現自己寫的字亂作一團,根本看不清。
黃柳軍記憶深刻的是1998年,中國青年報社發出征文信息,黃柳軍以學習電腦的經歷,創作出《電腦給我指明了道路》,榮獲第二屆中國大學生電腦大賽“海信杯”《電腦改變了我們》征文比賽優秀獎。
這次獲獎經歷極大鼓舞了黃柳軍。此后無論在坐公交車或是吃飯時,黃柳軍想的都是如何創作,幾近癡狂。
追逐文學夢的過程中,黃柳軍不得不面對的是生存難題。高中畢業的他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做著最基層的活。他到過江門、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等地,打零工、拉電話線、當學徒、推銷糖果、送水、回收廢品……他游走于各個工作崗位,為溫飽而奔波,又在各種經歷中汲取著創作的靈感和營養。
生活雖然艱辛,但黃柳軍十分知足。即使在流水線上加班到晚上10時,他依然會抽出時間來,在宿舍完成當天的創作任務。
黃柳軍的“瘋狂”讓同寢室的工友不解,“不就是個打工的,還做啥白日夢呢?”
面對質疑,黃柳軍淡然一笑,相較于那些重物質的人來說,他是個異類。他說:“我可以穿打補丁的衣服、吃粗茶淡飯,但卻不能一天沒有文學相伴。”
與生活為友
縱觀黃柳軍的作品,真實二字貫穿始終,這也是黃柳軍作品打動人心之處
去中山打工前,黃柳軍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堅持。彼時的他,“母親、大哥長期患病在家,自己的生活難以維持”。寫的作品也鮮少被采用。
中山給黃柳軍的創作帶來了轉機。在那里,黃柳軍認識了一批有著同樣志向的文友,鼓勵著他繼續創作,黃柳軍的斗志從而再度被燃起。
為了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命途》的創作,黃柳軍每晚加完班回到宿舍,堅持寫到晚上12點才睡覺。有時為了完成某個章節,只從街面上買回面包充饑。這般努力的結果是,原本預計4個月完成的《命途》,只用了2個月零四天,而他也瘦了近6斤。
2015年黃柳軍如愿加入了中山市作家協會。那一天,黃柳軍淚流滿面,曾經向父親許下“要通過文學闖出一條路”的諾言,實現了。而這一天,距離當初,已過去整整20年。黃柳軍永遠不能忘記的是,幾個月后,父親卻不幸病逝。
20多年艱苦創作,黃柳軍開始嶄露頭角。2016年他的第一本書《命途》(長篇小說)順利出版,同年底,詩集《生命的渡口》也如愿出版。而后,黃柳軍加入廣東省作家協會,獲得文學創作中級職稱,獲評為中山市百佳異地務工人員,又被中山市作協推薦到中山市文聯工作。
在中山市文聯的安排下,2018年,黃柳軍到了肇慶市廣寧縣排沙鎮木源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盡管工作繁忙,黃柳軍依然沒有放下創作的筆。他白天忙于扶貧工作,晚上則將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寫下50多萬字的日記,最長的一篇日記達7000多字,各種會議、培訓、考察的材料,他也一一記錄、保存,成為日后創作的源泉。
由于各種原因,黃柳軍于2020年辭職。回到中山后,他每天擠在十幾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連續奮戰了3個多月,終于完成了近70萬字的長篇扶貧紀實小說《為春天撫琴而行》初稿,經修改完善后總字數52萬字。
小說以木源村為原型,通過一個駐村干部的視角,生動形象講述了發生在木源村的脫貧故事。
“這些人物都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象,無須再用其他顏料去著色。”縱觀黃柳軍的作品,無論是《命途》《生命的渡口》,還是《為春天撫琴而行》,真實二字貫穿始終,這也是黃柳軍作品打動人心之處。
黃柳軍認為,“對歷史負責,是一個作家的光榮使命”。
與病魔作斗爭
在文學創作路上,黃柳軍像是個苦行僧,嘗遍世間所有的苦,卻執著于想寫出讓人倍感力量的文字
出版作品、進入文學圈,正當黃柳軍的人生軌跡向上而行之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天大的玩笑:在完成創作長篇紀實小說《為春天撫琴而行》不久,病魔找上了門。
2020年10月19日,黃柳軍在去找工作的途中,感覺胸部疼痛得厲害,而后被確診為肝癌、冠心病。
2021年5月,肝臟介入手術;2021年8月,肝臟介入手術……2022年8月,肝臟介入手術。翻開厚厚的病歷本,密密麻麻的文字無聲傾訴著黃柳軍這兩年來所遭受的折磨。
幾乎每隔3個月,黃柳軍就要住一次醫院,化療時的疼痛幾度讓他痛不欲生。然而聊起這些經歷,他的臉上卻十分平靜。
“對于生死,我看得很開。”黃柳軍講罷,才察覺聲音可能過大,隨即將食指放在嘴巴前,“噓”……他的目光投向母親的房間。年老多病的母親至今不知道兒子患癌的事,黃柳軍一直瞞著。
原本,黃柳軍也不愿告訴外人自己患病的事,直到今年3月,在花光所有積蓄、走投無路之時,黃柳軍迫于無奈選擇發出求救。
短短幾天,梅州、中山以及其他城市的同學、文友就為黃柳軍捐款10多萬元。“命是他們救的,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黃柳軍說,他的報答方法唯有振作精神、堅持創作。
患病的兩年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黃柳軍就埋頭于創作,用不靈活的雙手在手機或電腦鍵盤上一字一頓地敲出字符,先后寫下了不少詩歌和60多篇小小說,并發表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
“黃柳軍抗擊癌癥的頑強意志和帶病創作的堅韌精神特別打動人,這需要強大的內心支撐,此種文學情懷有點悲壯,卻反證文學是有力量的。”梅州市客家文學院院長、梅州市作協主席陳柳金如此評價道。
在文學創作路上,黃柳軍像是個苦行僧,嘗遍世間所有的苦,卻執著于想寫出讓人倍感力量的文字。
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患病人士,黃柳軍對文學執著的熱愛讓人動容。他的精神感動了不少人,得知他的心愿是想出版自己的長篇紀實小說《為春天撫琴而行》后,好心人紛紛捐款,有些人只要一本書,卻預付了10本、20本書的錢,默默支持著黃柳軍。
今年10月,《為春天撫琴而行》順利出版,眼下正在各大網站、書店上架。“已經了無遺憾了。”黃柳軍說,假如他能斗過命運,重獲新生,文學創作的筆就永遠不會停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