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爭光戰勝疾病重新擁抱文學
——暌違十年推出長篇小說新作
更新時間:2022-10-31 作者:路艷霞來源:北京晚報
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期推出楊爭光的最新長篇小說力作《我的歲月靜好》。這是2012年以來,楊爭光唯一一部新作,也是自《少年張沖六章》之后的唯一長篇。這部長篇的問世對于楊爭光而言意義非凡,這是他戰勝疾病重新擁抱文學的一個美好結果。
他在嘗試著抓住這個時代
《我的歲月靜好》刻畫了一個以“旁觀”為生活哲學的男主人公德林,他不僅以旁觀者自居,且身體力行,成為“歲月靜好”的擁有者。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市,作為朋友或者家人,他都能一以貫之維持自己的“旁觀”姿態,并且如魚得水。
楊爭光通過德林的眼睛旁觀了婚姻、親情、女子車禍、鄰里恩怨、鄉村城鎮化進程等一系列事情之后,他擺在讀者面前的,不是對主人公洋洋自得的“歲月靜好”的贊同,而是把握了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的脈搏之后,對這種旁觀之心的凜然反問: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使“歲月靜好”不只是浮于表面的一層幻象而具有更加真實、豐滿的肌理與內涵?“故鄉”所在的鄉土世界僅在回憶中富有溫情,那么,脫離土地的人群,他們的精神應該依附何方?當代作家面臨新的挑戰——文學如何描述、記錄、架構一個現代的中國,楊爭光正是以這部新作嘗試著抓住這個時代。
楊爭光發表文學作品伊始,就給中國當代文壇帶來了一股混雜著黃土狂沙的西北旋風。他的文字素以生冷硬倔著稱,筆力所及,皆是黃土地上粗糲酷烈的生命掙扎。在業內人士看來,《我的歲月靜好》一改楊爭光此前濃烈的“西部傳奇”風格,以平淡直白的語言將日常瑣碎納為小說的聚焦點,這部作品甚至可以視作楊爭光在文學創作上的一個分水嶺。
小說創作因病停了10年
楊爭光曾有20多年讓自己的生活退出小說,“我有意和我所寫的東西保持距離”,但這一次的十年,卻是一種意外。
2011年對于楊爭光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他編了自己的文集、寫了一部電影劇本,還拍了一部電視連續劇。但這一年,他睡眠質量很差,甚至一夜只能睡兩個小時,他每天感到焦慮,甚至有過陣陣恐懼,他呆坐數小時沒有一句話,當年在世的母親見了他難過得哭了。聽聞醫生說自己患抑郁癥,楊爭光絲毫不覺意外,因為這正是他自己的判斷。
那幾年,楊爭光積極治療,但他對自己還是缺乏信心。他原以為自己這輩子完了,看不了書,搞不了創作,只能看了整整一年電視,以至于對各家電視臺的王牌欄目如數家珍。距離文字越來越遠,朋友看不下去了,鼓動他開個公眾號。楊爭光過去從來沒寫過短文章,他依舊聽從建議,2017年開了個人公眾號,幾年時間寫下幾百篇文章。
那些年,楊爭光經歷了抑郁癥和心臟支架手術雙重考驗,重新開始寫小說,同樣是聽從了朋友的建議,這一次的寫作,對他而言無疑是小說寫作的再出發。《我的歲月靜好》前后歷時3年寫就,但楊爭光對這個未出世的“孩子”卻是小心翼翼地孕育、呵護,他擔心自己寫不好,他在一個本子上寫滿了各種靈感乍現的片段,才小心翼翼地開始用筆寫作。“才華橫溢的作家會一揮而就,但是我不行,我要一點一點積累,一點一點地寫。”寫小說的感覺熟悉又陌生,楊爭光慶幸自己不再以慣性寫作。他說,當寫完最后一個字時,心緒平靜。
《我的歲月靜好》出版順利,楊爭光感謝朋友們、編輯們,“是他們給了我力量。”他記得作家遲子建多年前就對他說:“爭光,你就不該寫影視劇,這能掙多少錢,你就應該寫小說。”遲子建甚至還從哈爾濱發來短信:“爭光記得寫小說,寫小說是你的強項啊!”
曾被“關”在酒店改編《水滸傳》
楊爭光1981年發表作品至今,他的小說、影視劇創作之路,已經走過40余載。
盤點楊爭光的創作,他著有長篇小說代表作《少年張沖六章》等,中短篇小說代表作《黃塵》《黑風景》《賭徒》《老旦是一棵樹》《公羊串門》《鬼地上的月光》《驢隊來到奉先畤》《棺材鋪》等。作品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夏衍電影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此外,還有影視代表作電影《雙旗鎮刀客》(編劇)、電視劇《水滸傳》(共同編劇)、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總策劃)等。
回憶往昔,楊爭光立志當詩人的日子堪稱“激情燃燒的歲月”,他上大學四年甚至會每天寫一首詩。在別人的鼓動下,他才嘗試寫了第一部小說,他寫在賬簿背面的文字有五六千字,被評價有散文詩的質地,發在了《山東文學》頭條。事實上,直到1988年,楊爭光才徹底不再寫詩,但他的創作之路卻因此變得更為寬廣。
楊爭光說,從寫小說到寫電影劇本同樣是受朋友之邀。楊爭光曾經5年寫過7部電影劇本,他更是上世紀陜西第一家民營影視公司的創始人。但他一再說寫電影、寫電視劇都是完成規定作業,“我家里窮,還是老大,我為了掙錢曾當過槍手寫電視劇,兩個妹妹出嫁,我把她們家里的電話都裝上了。”
多年過去了,楊爭光的名字和多部電視劇精品緊緊相連。楊爭光曾是央視98版《水滸傳》的共同編劇,他回憶道,為了寫出好劇本,他和另一位編劇冉平被“關”在秦皇島一家酒店,每天吃飯,創作,枕著海浪聲睡覺,周而復始。楊爭光說,當年兩人的編劇合作可謂珠聯璧合。
“人不能活著死去,該做啥就做啥,下輩子繼續寫小說。”楊爭光如此表達著對小說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