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既書寫大時代,也觀照普通人
——大灣區文學之花綻放
更新時間:2022-10-18 作者:吳波來源:廣州日報
如果您經常逛書店,一定對今年南國書香節期間的“2022廣東本土名家新作展”印象深刻:《燕食記》《烏江引》《唐詩三百年》《粵菜北漸記》《野地靈光》,還有《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灣區有段古》系列叢書等多部廣東本土名家學者的作品,彰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蓬勃氣象。
近年來,大灣區代表作家多次斬獲中國最高文學獎、不斷發布重磅作品,讓中國文壇為之側目。今年年初,廣東發布《廣東省作家協會關于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全力打造嶺南文學新高地的意見》,創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設立“大灣區文學獎”。作為一個文學概念,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版圖氣象蔚然,引發關注。
大灣區文學如何
打造嶺南文學新高地
對于活躍在當代文壇的大灣區作家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說:“他們既書寫大時代,也觀照到了普通人的內心,有一種深刻的自省意識。”大灣區文學工作者聚焦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主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一批具有嶺南風格、中國風骨的文學精品。以葛亮、蔡東、葉曙明、龐貝、陳繼明、阿菩、王威廉、盛慧等為代表的多位粵港澳大灣區作家活躍在當代文壇,展現出新時代大灣區文學創作的獨特魅力。
關于“大灣區文學”這個新鮮概念,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這個提法是具有前瞻性的。
這個文學版圖里的作家群又將如何從大灣區的歷史、文化和當下的生活經驗中汲取養分,講好大灣區故事,展現新時代大灣區的文化形象與獨特魅力?廣州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德南指出,作為對現實的藝術化再現,大灣區文學所涵蓋的當代性歷史經驗與現實經驗極為豐富、廣闊,對寫作者的觀察、思考和寫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葛亮曾在一次采訪中也談到,大灣區文學題材有著極大的空間感和包容性,讓每個作者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落點,可能是文化的、歷史的、語言的。文化在求新求變中為寫作者提供了不斷深入挖掘和觀察的巨大空間。
大灣區城市文學讀本
有質感的城市生活細節
以葉曙明的《廣州傳》為代表的城市傳記相繼出版,大灣區城市文學讀本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除了已經出版的《廣州傳》《中山傳》等,《深圳傳》《香港傳》《惠州傳》等也在緊鑼密鼓的組稿、編輯之中。大灣區出現的城市傳記熱,為一個城市寫一本書,某種程度上就相當于撰寫一部人物傳記,呈現出大灣區城市氣質。
而以王威廉、南翔與蔡東等作家作品為代表的城市文學作品扎根現實土壤,塑造出有質感的城市生活細節,在呈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文學精神上進行了有益探索。王威廉的《你的目光》關注客家人、疍民后代的生活,通過文化記憶的方式回溯大灣區前史;南翔的《伯爵貓》關注一個延續多年的書店興衰,折射都市人的生活,堅硬中有溫暖;蔡東《月光下》就人應如何與命運和解展開思索,該作品于近日斬獲魯迅文學獎。
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用“前沿性”“日常性”“豐富性”來總結三位作家的創作。他認為王威廉、南翔、蔡東書寫出了大灣區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學經驗,對地處改革前沿的廣東地區社會發展和人性情感的把握獨到精妙,小說作品呈現出豐富、開闊、健康、和諧的文學景觀。未來,廣東作協將繼續倡導廣東作家講好大灣區故事,創作更多接地氣、有溫度、有深度的嶺南文學精品力作。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認為,以短篇小說《伯爵貓》為代表作的南翔,文學語言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氣韻,典雅溫潤;王威廉創作面寬闊,是目前正處于旺盛期的廣東青年作家代表,其中篇小說《你的目光》構思獨具匠心,將詩歌、散文的形式放在小說結構中,以頗具童話意味的純愛故事為視角,觀察時代中正在凝聚的新價值,并從側面表達出小說家對城鄉現實問題的思考。
大灣區鄉村文學讀本
呈現鄉村振興的萬千氣象
關于大灣區美麗鄉村的圖書近年也特別吸引讀者,比如《平安批》,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陳繼明“深扎”僑鄉前美村創作而成的力作。
2019年10月,陳繼明以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為駐扎點,展開長篇小說《平安批》的寫作。在前美村,陳繼明與一戶陳姓人家同吃同住,一住便是3個多月。對于來自西北的陳繼明而言,潮汕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把自己擺在“學生”的角色上,全身心融入當地人的世界里。“他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以便找他們的味覺特點。”陳繼明舉例說,潮汕特色的“魚飯”,起初他不太吃得習慣,但會選擇從“腥”中體會當地人所說的“鮮”和“甜”。他堅持用“最自然、最文學化”的方式去書寫。“創作的過程是非常緊張的去粗取精的過程,就像在刀尖上行走,事后很難追述。”他說。
一封平安批,百年家國情。2021年初,陳繼明創作的《平安批》主體部分在當年第一期《人民文學》發表,并于當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以平安批為媒介,小說融入了百年世事變遷,精深地寫出了大灣區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引起全國文學界廣泛關注,并獲評“2021中國好書”。北京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清霞如此解讀:“作品中涉及了僑批、建筑、飲食、書法、書信、對聯等多種文化,作者如信手拈來,妥帖允當。這些看似容易,卻可以想見作者用心之深,用功之巨。小說寫的是僑批的故事,其實寫的是中國心,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在書寫大灣區美麗鄉村方面,盛慧最新力作《大灣的鄉愁》剛剛出版,當月即上榜“文學好書榜”9月榜單。談及創作背后的故事,盛慧說,粵港澳大灣區內那些像珍珠一樣灑落的老房子,一直讓他迷戀不已,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像貨郎一樣走村串巷,探古尋幽。而畫家崔國賢帶給他的感動,讓他產生了一種強烈沖動——為粵港澳大灣區那些歷經滄桑的老房子寫一本書。盛慧通過對大灣區五十余個古村落的實地走訪采寫,從人文的視角出發,以“鄉愁”為中心詞,從古建、宗祠、風物、習俗等方面切入,深入梳理嶺南文化的肌理,探尋嶺南文化的根脈。同時,以現代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呈現大灣區的萬千氣象,展現嶺南人的文化自信。全書立足于挖掘嶺南文化根脈,助力“人文大灣”的打造。
山環水抱,青磚黛瓦,古巷曲折,寂靜無聲,那些布滿時間痕跡的大灣區古老村落,是我們夢中的家園、鄉愁的居所,推開老書一般的舊門扉,便能邂逅往昔的美好時光!
大灣區生活文學讀本
舌尖味蕾上的人文精神
在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本土粵菜美食,更有國際國內各地的特色美食,今年關乎大灣區粵菜文化的圖書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
比如今年8月在南國書香節發布葛亮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該書選取粵港美食作為故事和人物的落腳點,以四兩撥千斤之態,既打通了整個嶺南的空間壁壘,又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輕松勾連起近代百年嶺南歷史。
《燕食記》借美食之跌宕故事,細致入微之文筆,生動描摹出近百年世態人情的變遷。書中通過以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露露等為代表的五代廚人的命運遭際,書寫了中國人心中最樸素真摯的家國情懷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風骨。誠如批評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所評:“《燕食記》里,時間流逝、人世翻新、眾人熙來攘往,如夢華錄、如上河圖,這盛大人間中,舌上之味、耳邊之聲,最易消散,最難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導演陳曉卿看完小說后說:“《燕食記》的好看與動人,在于以純熟的文字,如此貼切地勾勒出中國南方廣袤的歷史版圖。”
關于美食,今年發布的另一本書、飲食文化學者周松芳的新作《粵菜北漸記》,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吃到的粵菜,原來就是這樣的嗎?冠生園、譚家菜、恩承居、新雅飯店、錦江飯店、大三元……那些曾馳騁一時的百年老店,當年風頭十足,現在又怎么樣了?
《粵菜北漸記》專述粵菜在國內的傳播,寫作過程中,作者周松芳搜羅整理了大量歷史文獻,雖為粵菜食志,卻能容納大千,其間不乏文人學者、社會名流之軼聞逸事,更見區域變遷、風氣嬗變,可謂一部意蘊深長的飲食文化生活史。周松芳以民國時期粵菜在上海的流行為例,隨著越來越多的廣東人向上海流動,一些粵菜餐飲也開到了當地。粵菜有消夜的傳統,上海人想吃夜宵自然會選擇粵菜館。就這樣,為了適應當地口味,就有了海派粵菜。周松芳說,作為當時的文化傳播中心,上海對粵菜的傳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