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情大地著華章 ——中國著名作家九年汕頭采風記
更新時間:2022-10-17 作者:張澤華來源:汕頭日報
這是一片深情、神奇的土地,她,有海濱鄒魯美稱,更有紅色基因相承、綠色發展相續的一個個動人故事。
老市區的小公園就是歷史的時光機,將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中國進步電影先驅蔡楚生暨潮籍電影名人史跡館、海關關史陳列館、中央紅色交通線汕頭中站舊址等記載的汕頭開埠史、發展史、斗爭史的動人故事一一呈現!
這里的亮光,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名家大咖,從2014年至今,連續九年,中國著名作家采風團蒞汕采風,留下諸多令人難忘的記憶!
2022年中國著名作家采風團在汕頭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前合影
神奇的汕頭
他們來了!
我年輕時拜讀過的《喬廠長上任記》的作者、著名作家蔣子龍來了!他是獲頒中國改革先鋒稱號的文學藝術界唯一代表,先后三次帶團來汕。在他的《汕頭文豪》一文中,記錄了他對汕頭的了解、闡說、解讀,文章開門見山寫道:汕頭是怎樣一個“頭”?又是如何地“出頭、領頭和高人一頭”?他寫汕頭人蔡楚生,一生執導了30多部電影,1934年自編自導的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漁光曲》,與鄭君里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成為中國電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他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進步電影先驅、中國最杰出的導演,在世界評選出的最優秀的200名電影藝術家中,他是唯一的中國人,是世界級的電影宗師。蔣子龍的文章以史實為汕頭揚名:“并非是近代汕頭人才情大爆發,雖地處‘省尾國角’卻自宋代起有記載,汕頭進士出身的清官名單是一長串,到明清兩代,還出過文狀元林大欽,武狀元林德鏞、黃仁勇。”他還對祖籍潮汕卻出生于臺灣、被同是潮汕人的福建巡撫、學臺丁日昌贊為“奇童”的名人丘逢甲點贊。他以史實佐證,說明汕頭確有一條深厚而清晰的“文脈”,向稱“海濱鄒魯”。
黃亞洲來了!這個常飲長江水,有著深厚江南文化底蘊,卻又深情行走在黃土大地的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集作家、詩人、編劇身份于一身。他告訴我,對汕頭久聞其名,第一次踏進這片神奇的土地就讓他驚訝不已。在三天早出晚歸的采風中,他以采訪團長的身份,帶領其他作家,深入二十多個采訪點,一路手機緊抓在手,每到一個采訪參觀點,當其他作家還沉浸在贊譽、熱議時,他已在手機里寫出一篇篇采訪隨感散文。第一天,他寫出11篇詩意散文,第二、三天又分別寫出6篇、8篇。更令人驚嘆的是,返回杭州的第二天上午,他便發來了詩意散文《二十一曲唱汕頭》,為汕頭的六合產業園、華僑試驗區數字科技產業基地等21個采訪點一一寫出贊歌。
紅色的汕頭
當朱秀海踏進大南山紅場老區,鉆進彭湃當年駐扎過的“英雄石洞”時,這位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的著名編劇,在《紅色的汕頭》一文中,情不自禁發出感嘆:“汕頭很大,來的次數越多,對她越了解,越會生出這樣的浩嘆。小公園景區、開埠博物館,始終是海防重地的南澳島上古老的炮臺和位于‘粵閩界’界碑前的總兵府遺址,當然還有位于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差不多是我寫過的喬家大院的4倍。”“一座城市的大小當然不限于她的疆域、人口和物產,還有她的文化,歷經千載百代如同永恒之火,一樣熊熊燃燒的城市精神,它們以傳說的方式傳播四方,歷久彌新。最令人驚奇的是更多有關潮汕人的傳說不在本地而在海外,下南洋時他們還一文不名,可是不用多少年,他們似乎個個都會衣錦榮歸,成為成功的商業家。”“回來之后,做什么?辦企業,建學校,修路架橋,惠及鄉梓。這樣一座粵東名城,我都懷疑每一位居民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銀白色的血液,因為銀子就是城市血管中奔涌流淌的血液。”
“但是最新的一次對汕頭的拜訪,我覺得自己錯了,因為這座城市還有另一種色澤:紅色。”朱秀海以采訪了解到的故事,解開了自己內心的糾結:大南山革命遺址的中心廣場——紅場上站立著一位女革命者的塑像,據說這是一位有名有姓的革命者,為了掩護紅軍,甘愿犧牲自己和已經懷孕的女兒。在這位普通的潮汕女革命者面前,我驀然想到了一件事情:當年那些跟隨丈夫或者獨自以女性之身下南洋的潮汕女子是否也是和這位先烈一樣的潮汕女人呢?那么汕頭這座城市呢,在一片商業的銀白的色調之下,流淌的不就是先烈就義一刻奔涌的紅色血液嗎?說到潮汕精神,潮汕商幫精神,它們真正的底色,不就是大南山革命遺址無數先烈身上奔涌過的那一腔腔熱血的殷紅底色嗎?”
令人神往的汕頭
九年的采風活動,在香港商報的重視牽頭下,先期由汕頭市公益基金會和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協辦,延伸至近兩三年由中共汕頭市委宣傳部,政協汕頭市委員會先后主辦,汕頭融媒集團協辦的格局,共同打造“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采風行汕頭采風活動文化公益品牌。從2014年至2022年,九年間,喜沐“品鑒嶺南”風韻,組織73位文壇名人來汕采風。作家們不辭勞苦,足跡踏遍汕頭的港口工地、企業學校、新街老巷、海島鄉村、名勝古跡,收獲故事,汲取素材。市領導每次皆接見了采風團一行,期待作家們為汕頭發展出謀劃策,講好汕頭故事,傳播汕頭好聲音。
在這長達九年的采風活動中,性情溫厚的中國作協原副主席譚談來了,這位湖南省文聯原主席著有數十部中長篇小說,其中《山道彎彎》等多部著作獲全國大獎。他上世紀60年代在汕頭部隊服役,熟悉牛田洋,人生第一篇文學處女作就發表在《汕頭日報》副刊“韓江水”上,從這里經歷由魚化鵬的蛻變;
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電視連續劇《潛伏》原著、著名作家龍一來了;
電視劇《孽債》《蹉跎歲月》編劇葉辛也來了,他說:潮汕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中國作協主席團原委員、《大雪無痕》《蒼天在上》《省委書記》的作者和編劇陸天明也來啦;
身材魁梧的大連市文聯原主席、遼寧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寫海第一人”鄧剛來了,喜歡挑戰的他親自從大連駕車北南穿越,他認為“汕頭采風,不虛此行”;
福建省作協原副主席、冰心研究會創會會長、冰心文學館創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炳根來了;
江蘇省作協原副主席葉兆言來了,他感嘆:走進汕頭老市區,像走進民國老街;
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獎的《香魂女》原著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來了;
安徽省文聯原主席,電視劇《徽商》《辛亥風云》作者季宇來了;
《山楂樹之戀》編劇肖克凡來了,他認為“汕頭是一座很有質感的城市”;
江西省文聯原主席兼作協原主席,連續六屆任采風團顧問,寫過《小鎮上的將軍》等名作的陳世旭來了,他以快手、鮮活、思想深度為特點,寫下《汕頭是一部大書》《汕頭民間的亮色》《最大希望在人》《重建社會信任的希望》《南澳自然之門》等多篇作品,思考汕頭點贊汕頭!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原委員、《天下無賊》作者趙本夫來了;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作家、編劇,電影《甲方乙方》《天下無賊》的編劇王剛來了;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長篇電視連續劇《將門風云》的原著作者,國家一級作家馬曉麗來了……
他們帶著獨特的眼光和品味,帶來不一樣的季候風,文學創作的激情在升騰。
走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老區新區,耳聞目睹汕頭的發展變化,譚談希望汕頭能抓住新的發展機遇,講好汕頭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汕頭,前來汕頭。
走進儲存著無數潮人信息密碼的僑批館,《喬家大院》的編劇朱秀海感受深刻,他認為,潮汕文化的精髓就是海外的創業文化,潮汕海外商幫打拼的艱辛歷程,是潮汕商幫在中國商業文明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要寫一部汕頭大院,可以從海外故事入手,進行深度挖掘,效果肯定不亞于喬家大院。
《徽商》作者季宇直言:中國三大商幫,共同特點就是吃苦耐勞、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團結。潮商就是汕頭的地方資源,潮商精神在新時代要繼續發揚,對潮汕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天下無賊》編劇王剛表示,很想寫一部以《紅頭船》為名的劇本,勾勒出汕頭從曾經開埠的繁華,到重新崛起的景象,反映出汕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走進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核心區域,放眼遠望圍海而成的20多平方公里土地,陳世旭感慨,這是他去過的國家新區中靠海的面積和規模最大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汕頭發展前景無可限量。
在金平區,連續四屆采風,面對不斷變化著的小公園,作家們有不同的思考建議。在汕頭大廈老建筑前,陸天明建議:這里可以作為影視基地,讓人有置身于一百多年前通商口岸的感覺;肖克凡則認為應加強對老建筑的保護修繕,將之打造成具有潮汕風情的歷史文化街區;成都軍區創作室原主任裘山山建議:“開埠文化是汕頭一筆寶貴財富,希望汕頭在發展的同時做好文化傳承,留住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望著正在修繕的騎樓建筑群,趙本夫若有所思,“決定城市的氣質,不僅是要看新增什么,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什么”,他認為大規模的民國建筑是汕頭“寶貴的歷史財富”。
在澄海區,在被譽為“中國散文一絕”的秦牧的故居,作家們流連品味。湖南省文聯名譽主席彭見明說,這小小的園落,因為秦牧的居住,怎么看都看不夠。
在潮南區參觀鄭成功紀念館,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劍冰說,潮汕人對那些對民族、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不論其祖籍,均以崇高的情懷進行紀念。從這一點上,汕頭是有海納百川胸襟的。
在濠江區,俯瞰廣澳港區全景,廣袤的港區船舶眾多,采風團名譽團長王巨才表示,港口建好了對全市經濟都有拉動作用。
“建筑是凝固的記憶,是當地文化的積淀,傾注了先輩的心血,值得去保護。”走進濠江區的“國家級古村落”鳳崗,感受時光倒流,軍旅作家馬曉麗如是說。
在南澳縣,碧海,藍天,歷史傳奇,海防前哨,絲綢之路節點,許多動人故事讓朱小平、葉梅等作家戀戀不舍,揮毫寫下一篇篇佳作。
期待汕頭更添活力
在幾屆采風作品結集《品鑒嶺南》系列叢書中,作家們賦有文學使命意義的行動和創作思維,既展現了汕頭的歷史,也以新的視野和角度,深刻揭示其中的問題,挖掘其中的美質,展現新機遇中汕頭的新魅力,表達他們對這座百載商埠的審美再發現。
作家王炳根回到福建的第二天,聯系七年前首次參與汕頭采風和本次采風的感受,立馬寫出《汕頭的現代步伐》等文章,寄望汕頭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闊步前行。該文很快被央視網、人民日報網、學習強國、今日頭條先后刊發。
軍旅作家徐貴祥從僑批悟到“無論歲月如何變換,在汕頭人乃至中華民族心目中,一代人奠定的‘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的精神歷久彌新,已然成為一座城市的象征。他們的鄉愁,已化作遍地風流,濡染綠水青山,也將成為‘中國夢’絢麗底色上炫目的亮點。”
蔣子龍、葉辛及周大新注重尋找百載商埠的根脈,追尋內在的律動,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原委員劉兆林挖掘南澳淳樸的人情味;多次隨團的陳世旭認為汕頭是一本大書,每一次皆有不同的解讀,越翻越奇;2017年,作家鄧剛站在修舊如舊美輪美奐的騎樓群下流連忘返;裘山山認為“真正的發達國家,應該有三種不計成本的付出:第一,不計成本的為弱者付出,第二,不計成本的為細節付出,第三,不計成本的為未來付出。在汕頭,我看到它在這三點上都有出色的表現,所以我說,汕頭正朝著真正的發達地區在穩步前進”;馬曉麗認為汕頭民間慈善機構“飽一份饑腸,暖一顆人心”,讓這個城市有了溫度,有文化傳承的精神底蘊。不少作家的采風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南方日報》《香港商報》《羊城晚報》等媒體,提高了汕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九年采風作家中,有幾位多期相伴,卻也每每加入新的名作家面孔。他們走進紅色基因參觀點,走進歷史文化場館,走進非遺觀賞點,走進潮汕特色鄉村。今年的采風活動,作家深刻感受到汕頭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大力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格局,奮力開創新時代汕頭經濟特區新局面,感觸很深。作家周桐淦回到江蘇,當即寫出《趣記獅頭鵝》,剛登上《江南時報》,即被人民日報網和學習強國推介!
何立偉回家第二天,立馬寫出《潮汕人》,被鳳凰網和新湖南網站刊發,為汕頭及大潮汕頌贊:潮汕人,用他們的歌聲,讓所有的耳朵都了解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了解他們的驕傲、豪情和務實的夢想。
來自中山市的作家丘樹宏,是一位充滿激情,飽含詩意的詩人,也曾在中山市的黨政部門任職,對市、縣級實際工作了如指掌,通過此番采風,實地認識汕頭,了解汕頭,特地向汕頭市委、市政府呈上建議意見:《來一個“文化興市”戰略如何?》,他認為,汕頭市提出了“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發展思路,明確五年內要在全市形成五萬畝新型產業園區,尤其是位于澄海的六合產業園區,是汕頭加快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通過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做強做硬汕頭的骨骼和脈梁,讓汕頭的身驅高高地站立起來。他還認為,經濟和產業,只是一座城市強大的硬件條件,最核心的條件而已,而一座強大的城市的最高標志,應該是文化,文化不強,城市就沒有實現真正的強大。他特地鄭重建議“制定文化興市”戰略,并將其放在與“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同等重要的地位。
“敢為人先原夢歸,再創新跡著云暉,不教心愿與身違。”陸天明從汕頭人身上感悟到的獨特魅力與從詞人馮延己化出的詞闋交相碰撞,正代表著作家的心聲:此時此刻,對,此時此刻,我只想說,真的真的,我很想很想再去汕頭。
九年啦!73位名家先后來汕,時間雖短,卻留下獨特審視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
一冊冊《品鑒嶺南》作品集,呈現在眼前的每年作家汕頭采風文學作品清單琳瑯滿目,成果豐碩,美篇連連,令人贊嘆不已。當然,作家們更多更精彩的作品還在醞釀。
就讓品鑒嶺南、品鑒汕頭的風繼續吹吧,讓名家的文學力量化作攪動三江水,南海潮,重塑百載商埠走向輝煌、邁向世界的奇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