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批評獎”得主陳培浩: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需要逆時針文化堅守
更新時間:2022-10-10 來源:封面新聞
有人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和靈魂之間的對談,作為文學雙翼之一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同樣重要。為了讓更多優秀年輕文學批評家走向前臺,第七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首設“新批評獎”,10月9日,陳培浩憑借《在碎片化時代的逆時針寫作》獲得了這一大獎。
陳培浩現為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他已出版《互文與魔鏡》《穿越詞語的叢林》《歌謠與中國新詩》等著作。在《文學評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幾十篇;曾獲《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等。
華語青年作家獎組委會對《在碎片化時代的逆時針寫作》的頒獎詞是:陳培浩強調今天的純文學寫作無法回避我們所處世界正在發生的媒介、技術和日常經驗的巨變,追問了碎片化的表象所根植的社會轉型樣態,對如何繼續熱愛純文學,他提供的是“逆時針寫作”方案。該方案建立在他對作家創作的長期跟蹤觀察和體認上,蘊藏著批評家對作品與文學史秩序之間關系的判斷,為當下懷抱更高文學理想的寫作者指出了一條通向未來的路。
在《在碎片化時代的逆時針寫作》一文中,陳培浩用誠摯而智慧的筆觸呼吁詩歌和純文學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回歸。“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有人趨時而變,去做新的形式和審美探索,這本無可厚非;但卻不能將趨時的實踐絕對化,須知,在趨時的文化實踐之外,更需要有逆時針的文化堅守。”他認為,碎片化時代的純文學寫作,便是逆時針的文化實踐。這里的“純文學”,指的不是專做形式實驗的文學,而是指懷抱更高的文化理想的寫作。
第七屆華語青年作家獎評委團認為,陳培之所以能斬獲“新批評獎”這一備受矚目的新增獎項,是因為他擁有自覺的批評意識,秉持了一個文學批評者的良知。“他的文學批評既根植于本土經驗,又具世界視野,二者的結合,使其常有新的發現。”
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陳培浩把華語青年作家獎稱作是“執著到倔強的頒獎”,他說:“今天是一次特別難忘的經歷,不僅因為有幸加入到華語青年作家獎這個久負盛名,朝氣蓬勃的獎項的行列;更因為,它促使我們更強烈感受到我們時代某種內在的氣流,也讓我們思考在不確定性空前加劇的時代,該如何尋找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