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運用一百年黨領導文藝寶貴經驗 推進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
——廣東文學工作十年綜述
更新時間:2022-09-30 作者:邱海軍來源:廣東作家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精辟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作家協會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珍惜、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文藝經驗,圍繞聽黨話、跟黨走、出精品、出人才的核心任務,積極推進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兩項戰略,加強頂層設計
省作協先后實施廣東文學攀登高峰戰略、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分別制訂實施《廣東省“十三五”文學發展規劃》《廣東文學創作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廣東省“十四五”文學發展規劃》。召開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全面規劃和布局各門類的重點題材創作。先后確定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廣東重大現實題材和紅色題材、改革開放重大現實題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資金扶持選題等100多個。精品創作取得可喜成績,主要包括曾平標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馮娜詩集《無數燈火選中的夜》獲第十二屆(2016—2019)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胡永紅小說《上學謠》、吳巖科幻文學《中國軌道號》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蔡東短篇小說《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說《飛發》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等。黃慶云、岑桑、章以武、劉斯奮和黃偉宗、黃樹森分獲第二屆、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
打造三支隊伍,建設文學粵軍
省作協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
文學創作方面,加強統籌調度,跟蹤服務,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促進系列主題文學創作,務求提升文學創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自2019年9月正式啟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創作活動,由廣東作協與楊黎光、陳繼明、熊育群、吳君、王哲珠、丁燕共6位作家簽約,深扎創作周期為3年,深扎作家在基層掛職蹲點一年,其后返回原地、原單位,進行為期一年的創作,第三年發表出版作品。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于2021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并獲評“2021中國好書”“2021年度人民文學獎”,楊黎光長篇小說《尋》、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吳君長篇小說《同樂街》、王哲珠長篇小說《玉色》、丁燕長篇紀實文學《我們的母親——彭湃之母周鳳小傳》完成創作、迎來豐收。開展“以筆為援,抗擊疫情”主題文學活動,以“點對點”形式組織多位重點作家采寫抗擊疫情題材重點作品,積極采寫疫情防控一線感人故事、先進事跡,全省會員作家創作抗疫題材作品超過1萬篇(首),廣東省作協結集出版了抗疫作品集《千里馳援》(上、下冊)。組織全省創作黨史題材作品155部,推出楊黎光長篇報告文學《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周曉瑾長篇紀實文學《信仰——周恩來嶺南紀事》,陳典松、陳志遐長篇紀實文學《黎明之前——廣州起義紀事》等優秀作品。組織小康題材文學創作,由張培忠擔任總撰稿,由喻季欣、黎衡、姚中才、何龍、劉鑒、陳啟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標、王威廉、陳楓等12名重點作家歷時一年聯合攻關、集體創作《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100萬字),于2020年1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被譽為“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紀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作”。組織“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民生工程文學創作,完成94部(篇)作品。2022年,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和多次重要講話提及與廣東相關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點風物為核心,緊緊圍繞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特色創作資源,正在組織“三重”主題文學創作。將文明廣東創建生動實踐與文學作品形象記錄相結合,組織“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文學創作。在全省遴選新銳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陣,邀請25名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或名刊名編作為導師,以一對二的方式對其中50名青年作家進行結對指導。著力扶持網絡文學有實力、有積累的“頭部作者”,加快形成網絡文學創作第一梯隊,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等文學門類各打造30名主力軍方陣。
文學研究方面,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組織了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討會。聘定全省10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為廣東省作協首屆簽約文學評論家,著力從整體上打造骨干文學評論隊伍。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新高地。聯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暨南大學創辦中國報告文學研究院,整合國內外資源,打造一流的報告文學創作和研究基地;編撰《廣東文學藍皮書》《廣東文學通史》等。
文學服務方面,實行“五抓”(即抓理論武裝、抓崗位練兵、抓業務提升、抓黨性錘煉、抓紀律約束),做到五管齊下,著力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作協機關服務作家、服務基層的能力。緊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重點,鞏固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在大力抓好集中培訓的基礎上,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方式,多層面推動教育培訓工作落實。近年來,先后邀請近20名黨校、院校專家教授及省委宣傳部講師團成員作專題黨課、輔導報告。
抓好全面繁榮,營造良好生態
省作協充分發揮文學在增強地區文化軟實力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積極開啟對外文學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廣東文學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掀開廣東文學“走出去”新篇章。一是因地制宜開展主場活動。率先在全國文學界組織以“海絲”為主題的文學論壇活動,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邀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文學組織負責人、作家學者出席活動,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承辦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廣東主賓省活動,展出廣東作家創作的精品圖書123部。二是揚帆起航組團參團“走出去”。先后組織廣東作家代表團赴摩洛哥、約旦、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文學交流活動。接待了尼泊爾等國家作家代表團。先后派遣廣東作家參加中國作家訪問團赴德國、美國、希臘、捷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韓國、古巴、智利等,多名廣東作家分別參加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國際寫作營等文學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與國外文學界的交流。三是加強文學譯介工作借船出海。一方面,主動策劃,集中向海外推介廣東文學優秀作家作品。自2017年起,實施廣東文學“走出去”的戰略性工程——“當代中國廣東文學譯叢”,遴選一批講述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展現廣東社會變化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為了保證翻譯質量,采取母語翻譯的方式,選擇當地的翻譯家或出版機構來組織翻譯,推出俄羅斯語、日語、英語、匈牙利語、意大利語共五種版本。另一方面,發揮作家自主能動性,積極向海外輸出個人作品集。劉斯奮、楊克、熊育群、鄭小瓊、盛可以、鮑十、王威廉等作家的優秀作品陸續被翻譯成不同語種,走向國際出版市場。因地制宜、精心策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分主題、按板塊開展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常下基層、常在基層的長效機制、常態機制。先后組織開展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學采風團走進粵西活動、“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專題采風、“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采風”活動等,聯合內蒙古作協開展了“結對子”文學交流系列活動。還設立了“美好生活基層行”中山“小康樣本”創作基地。加強文學培訓服務,組織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培訓班、廣東省中青年詩人暨評論家高研班、廣東(肇慶)長篇小說創作高級研修班、全省兒童文學作家、青少年閱讀及寫作指導老師培訓班、廣東(中山)散文創作研修班、加強新文學組織和新文學群體職業道德建設培訓班等。組織文學惠民活動,建設公益性文學場所“嶺南文學空間”,策劃組織“面向社會、走向大眾”系列文學活動40多場,開展“文學進校園”、“詩歌進工廠”系列文學普及活動、“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惠民活動,舉辦“潮起珠江 風華文章——廣東文學七十年”經典作品賞析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