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技工”? | 潮州手拉壺:把靈魂揉進泥巴里
更新時間:2022-09-18 作者:洪巧俊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創作手記?
“這輩子只做一件事"
有茶才有壺,潮州工夫茶聞名中外。工夫茶的發展促進了潮州手拉朱泥壺的大力發展,幾百年來,潮州手拉坯朱泥壺遠銷東南亞等國,如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潮州手拉坯朱泥壺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名人輩出,我曾編著過《潮州手拉壺》一書,這本書匯編了潮州手拉壺的起源、發展與演進,成型之技藝,以及經典壺型與原創壺型等,還把幾位潮州知名壺藝師的事跡都收進來,所以對潮州壺藝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研究壺幾十年,除了著書立說,還常參與到壺藝的創作中,給壺藝師制作的壺取名解讀,還設計了不少別致新穎、有文化與收藏價值的壺給壺藝師來做,比如《奧運壺》《世博壺》《亞運壺》《草堂》《月亮船》《八大山人》《鄉愁》《三月印潭》等,這些壺不少獲得國家級大獎,有的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潮州有兩家著名的壺藝百年老字號“老安順”“源興炳記”,而章海元就是“老安順”第五代傳人。與章海元打交道有20多年,章海元是一個耐得寂寞的人。一個真正的藝人,是要耐住孤獨的,因為真正的思想者都是孤獨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思想才是自由的。藝術家在孤獨中產生創作的源泉,在寂寞中制作出具有獨特性的藝術品來。
夜深人靜時,章海元常會發來他剛做的壺坯給我看,有時我會驚嘆:好壺!有時我會對他說,把小了點,影響均衡性,或者那個鈕做成壺身的縮小版,這樣線條更流暢,增加了韻味……
盡管他早已是名人,但他淡泊名利,仍然埋頭做自己的壺,每把壺都必須是自己做,絕不叫人代工、幫工。
他還說,他這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壺做好。
章海元
??父子巧手變“魔術”
“把靈魂揉進泥巴里”,這是章海元說的一句話。因為一坨坨泥巴,經他的手就能成為一把把手拉坯朱泥壺,成為進入藝術殿堂的藝術品。
他被稱為“壺藝魔術大師”,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為“第三屆南粵技術能手”,還獲得“廣東省崗位技術能手標兵”“廣東省陶瓷行業優秀藝術家”等稱號,被潮州市委、市政府授為“第六屆優秀中青科技人才”等。
章海元憑著自己的拼搏努力,將潮州手拉壺“拉”上了大雅之堂。他說,作為潮州手拉坯朱泥壺的傳承人,這是時代賦予他的使命,而他也見證了傳統手工藝人迎來了“春天”。
原文載于2022年9月15日《羊城晚報》A10版
在章海元的展廳墻上,掛著他在各種重要場合“秀”壺藝的照片——? ?
2005年11月,第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在澳門隆重舉行,章海元應邀演示制作傳統工藝手拉坯朱泥壺,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觀看了章海元現場拉壺。
2018年9月,法國中國潮州文化交流周在法國巴黎十三區舉行,在長達一周的潮州文化海外展示活動中,潮州多項非遺在此展示,期間章海元為海外各界人士演示潮州手拉壺技藝。
飛轉的圓盤上,一團濕軟的朱泥旋成圓柱形,隨著雙手按壓,又漸漸地變成了空心圓筒。圍觀的人們瞪大眼睛,看著章海元那雙靈巧的手變“魔術”:手指輕撫摩挲著圓筒,不一會兒,圓筒被塑出柔順的曲線,這時幾個觀看的外國人尖叫起來了,原來是一把身姿豐腴的手拉坯壺在他們眼前誕生了。
潮州手拉坯朱泥壺最大的特點,就是“手拉”兩字,這也是它與宜興紫砂壺等最根本的區別。制作手拉壺的難度是嘴、把、鈕要形成直線,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章海元不用工具測量,光憑眼光的丈量,卻不差分毫。
不少來賓看了不過癮,要親身體驗一下。圓盤旋轉起來,可來賓手中的那坨泥巴就是不聽使喚,東倒西歪,左凸右凹,費了好大一番工夫,就是成不了壺的模樣。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制壺的滋味,很難想象壺藝大師的本領究竟有多高!
這種技術活要真正做好,需要長年累月不斷地練習。技藝技法、文化底蘊、胸懷心境,是造就藝術大師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多年潛心學習,精心創作,才有章海元今天的成就。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法國就有不少人在玩章家父子的壺。章海元的父親章燕明,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百年老字號“老安順”的第四代傳人,而章海元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老安順”第五代傳人,他們共同創作的壺很受法國(里昂)茶道協會會長北歌女士的青睞,她幾乎每天都隨身攜帶著并時常從口袋里拿出來賞玩的一把精致茶壺,就是章家父子制作的千環壺,由國家非遺工夫茶傳承人陳香白先生贈予。
倫敦市中心的特色茶店“Postcart Teas”也擺著章家父子的手拉坯朱泥壺,主人Tim是一位足跡遍布世界的茶葉專家。一次,Tim購買了一把普通的成品朱泥壺回國,試用了半年后,發現用朱泥壺沏出的茶香氣更為特別,而且壺身也越“養”越靚。于是他希望可以訂制一批朱泥壺作品,豐富自己在倫敦的茶店。從此之后,章氏父子每年都會接到來自大洋彼岸的訂單。
由于章海元手法嫻然,心靈手巧,作品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深受東南亞及臺港等地收藏家喜愛。此外,他的作品還被新西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永久收藏。
??一坨朱泥秀絕活
章海元出生于1975年,今年47歲,在傳統工藝手拉坯朱泥壺的路上摸爬滾打了近40年。他說:“我8歲起就邊讀書邊跟爺爺和父親學習制壺,這么多年一直堅持下來,靠的就是一種信念。因為我們明白,作為一個手工藝人,技藝不精,凡事難成。”
從8歲開始做壺,業界稱之為“童子功”,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年齡不老的“老藝人”。
月亮船
幾十年過去了,章海元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制壺的情景:與現在電動的轆轤不同,那時候的蘑菇車是需要用腳踩的。放學后,章海元將書包放下,就幫爺爺踩蘑菇車。那時年紀小,踩菇蘑車很吃力,但他還是很賣力。盡管累,但等爺爺休息時,他就拿一塊泥上去,坐下、拍泥,蘑菇車轉起來。泥在手中忽上忽下,一會兒扁一會兒厚。海元有些納悶,平日看似容易的活,怎么就不聽使喚了?折騰來折騰去,那塊泥終于成了個器型,但不是壺坯,只是個厚厚的杯子。不服輸的章海元將這個泥杯揉成一團,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出把好壺來。
此后,5年的“助腳”,不僅僅踩蘑菇車,而是邊踩邊揣摩爺爺如何做壺。后來爺爺獎勵他一輛價值300多元的自行車,那是因為他的制壺基本功扎實,還能獨立完成制壺。
上世紀九十年代,百年“老安順”的名氣早已在外,臺灣壺商慕名前來訂壺。訂單源源不斷,祖孫三代就在蘑菇車邊不停制壺。
“那個時候真的太苦啊!”章海元對于那個年代的記憶有些心酸。每天六七點起床趕工,一直拉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一兩點。在蘑菇車邊打盹是常有的事,實在困得不行了,“冷水洗把臉,回來繼續拉。”
只有多做,才能熟能生巧!“要出人頭地,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從那時起,章海元就一直這么認為。對于章海元和父親而言,從高產到精致的轉變,卻來自于壺商的壓力。
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壺商對章海元父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做精致的高端壺。臺灣商人不僅要他們模仿古代名壺,還拿來了許多陶瓷設計師設計的壺藝作品要他們做。
早年臺灣商人是要數量,章家一天做幾十把,如今臺灣商人不要數量,要精品,一把價格從幾十元,提到幾百元,甚至千元。這是一種挑戰,從模仿到創新,從泥料到技藝,從材質結構到造型乃至文化內涵,章海元與父親及友人一起鉆研。
“除了勤練手藝,構思、鉆研、實驗也需花大量時間,因此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币粋€始終有執著追求的人,一個埋頭創新,要創作出更多有個性作品的人,時間又怎么夠用?
有一把壺,章海元曾斷斷續續做了三年多的時間,這是他迄今做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把壺,這把壺叫《問》。
當時一名壺藝設計家設計了這樣一把壺,壺型似“?”,壺鈕是“?”上面的鉤,而壺身是“?”下面的點,但壺做出來當然與“?”上下結構正好相反的,“?”是上大下小,而壺是上小下大,鈕顯然要小,壺身要大。壺身易做,拉一個圓體,但壺鈕要做到既形象又實用,有難度。
三潭印月
幾天之后,《問》的坯做出來了,章海元請這位壺藝設計家來看,設計家看了,搖了搖頭說:“還不那么形象?!彼X得,鈕固然要實用,但過度考慮實用,顯然藝術性就不會強。
重來!章海元重新制作了一把,設計家看了說:“少了靈動感?!?/span>
他做了一次又一次,設計家還是搖搖頭。章海元把每次做的《問》擺在茶幾上,總共11把,他一把把進行對照比較,雖然一次比一次好,但設計者就是說不是理想中的《問》。
于是章海元決定停下來,等找到靈感再做。
三個多月,他的腦海始終縈繞著那把“壺”,可總是沒有創作的沖動。有天晚上,他睡到半夜,夢見自己在做《問》,他聽到設計家對他說:“這才是我想要的意境?!?/span>
夢醒了,他悄悄地起床,來到了工作室,拿出一個泥坯,搓著泥,做著壺鈕,安裝在蓋上。安裝好,他左看看,右看看,又往后退幾步來看,心里想,這下設計家肯定會說行。
可當設計家看了以后,還是給章海元潑了一盆冷水:“比前面的好點,但就是少了點神韻?!?/span>
兩年多后,章海元又制作了一把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的《問》,他興奮地打電話叫設計家來看。設計家仔細觀摩,輕聲說:“感覺就是少了那么一點點韻,少一點點韻,壺就不會那么神了?!?/span>
海元雖然有些失望,但他絕不認輸。藝術是無止境的,他想起了2005年,著名陶瓷設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設計了一把《紫晞》,叫他父親章燕明做,壺身是章海元拉的。他父親是嚴格按照張守智先生的設計圖來做,各個部位的高多少,直徑多少,都標注得很清楚,按理嚴格按照圖來做,應該完美,但燒出來,由于朱泥的收縮率高,把的弧度還是差那么一點,但就這一點,卻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海元至今也不會忘記,父親幾個晚上在工作室做《紫晞》的把,做了安,安了拆,反反復復地做,反反復復地安,直到深夜。他的父親章燕明認為滿意了,才拿去燒,燒了之后,又來比較,直到自己覺得是精品為此。張守智先生從北京來到了潮州,來到了章燕明的工作室,當看到《紫晞》后,興奮地說:“比我想象的還要制作得好。”
藝術家要精益求精,還要耐得住寂寞與孤獨,然而章燕明這種耐得住孤獨的精神,卻傳承到章海元的身上。就是因為有這種精神,章海元終于把《問》做成功了。
為了把潮州手拉朱泥壺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好,2018年以來,章海元投資180多萬元打造傳承基地,購置潮州手拉壺制作教學資料、手拉壺展示、視聽資料、老式拉坯機、電鉆拉坯機、窯爐、制壺工具、煉泥機工藝展示設備等,打造了一個集研究、制作、展示、人才培養、參觀學習為一體的潮州手拉壺傳承基地。還聘請了大學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藝術鑒賞家,以及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壺藝家來為學員們免費講課與傳授技藝。
潮州手拉坯朱泥壺的大力發展,得力于傳承。潮州朱泥壺是手拉坯的,所以人們稱之為“一坨朱泥秀絕活”。
??功夫不負有心人
潮州手拉坯朱泥壺作為一種沖茶用具,講究做工細致精湛,它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因此又有藝術與文化的品性。在追求技藝精湛的基礎上,讓手拉壺展現更多的藝術和文化品質是章海元多年來不渝的追求。
潮州手拉朱泥壺制作采用拉坯車旋轉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一圓可萬變。其制作過程要經過拉、修、批、燒等近六十道工序。成品既具有工藝美感,更具有實用功能。
幾十年的積累,讓章海元厚積而薄發,近年來,章海元逐漸成了業界矚目的焦點人物。他創作的作品屢屢在亞太經合組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央電視臺元宵節特輯等重要活動場合亮相。
也正是章海元在藝術上的不斷追求,使他的作品受到了業界人士的普遍喜愛。其作品不僅被海內外爭相收藏,還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收藏,標志著潮州手拉壺登上了國家級藝術殿堂。
古風
早在2006年11月,章海元和父親章燕明制作的《魚樂圖》《十全十美》《祝壽》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與江蘇宜興壺藝泰斗顧景舟、蔣蓉等人的作品擺在一起,有專家說,這里收藏的藝術品代表著中國工藝品的最高水平。
2007年6月,章海元和父親章燕明制作的《長虹貫岳》《圓》《紫晞》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多國的總統夫人和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夫人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在戲樓里,伴隨著民樂《花好月圓》的悠揚旋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風情的《古都風韻》徐徐上演:茶道、花道……讓來賓們看得十分入迷。章海元是此次會議上唯一被展示壺藝作品的,在茶道表演上展示的是他的提梁壺《圓夢》與《富貴》。
“每個有夢的地方都盛開著希望。夢是心靈的思想,是我們秘密的真情,人生有許多夢想需要變成現實,當理想變成現實,夢就已圓?!闭潞T鶕@個理念創作了《圓夢》。
《圓夢》是一把提梁壺(物件都是圓:提梁圓、壺蓋圓、壺身圓……),提梁如彩虹,壺形似大地,造型講究,器型高大,神采飛揚,杯子代表著一個個夢想,其意就是當每個中國人的夢想都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聚成一個強大的中國夢。
2017年,章海元的手拉壺作品《絲韻春風》被選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特制禮品。
2018年3月2日,央視音樂頻道《唱響新時代》元宵節特輯,在主持人桌前擺放著6把潮州手拉朱泥壺,正是章燕明、章海元父子創作的作品。
2018年10月,章海元制作的《歲月留白》《沙漠之神》《一唱三嘆》等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功夫不負有心人,章海元的作品屢獲好評,多次獲得國家級特別金獎和金獎。
章海元不僅創作了《敦煌藝術》,他還創作了絞泥壺《夢里水鄉》《祥云捧日》《彩虹滿天下》《一帶一路》……每一把都有畫的意趣,詩的意境;每一把都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讓人愛不釋手。
絞泥壺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糅和、擠壓形成自然紋路的陶瓷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可追溯到唐代。絞泥工藝難度大,但通過絞泥的裝飾變化,使壺更有藝術觀賞性。
由于章海元等藝人敢于創新,制作出的一把把潮州絞泥壺姿態萬千,別具風韻。
??神韻鮮活“詩與壺”
詩人牛漢曾經說過,每首詩都是詩人的生命體驗的結晶,語言浸透了作者的真誠。其實每把壺也都是壺藝家的生命體驗的結晶。
詩人是把靈魂傾注在語言的情感里,壺藝家是把靈魂傾注在藝術的泥巴里,要讓泥巴柔潤起來、活起來,這種“活”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神韻”。同時還要把詩揉進這泥巴里,讓它帶著詩意,讓它燃燒出意境來,這就是“詩與壺”。
章海元用熱血把詩潑在壺的天空,有如朝霞或夕陽,有如沙漠或綠地,有如山巒或河流……于是有了作品《祥云捧日》《彩虹滿天下》《夢里水鄉》《沙漠之神》等這些詩意濃濃的壺。
彩虹滿天下
章海元制作的《詩與壺》系列壺,23套,共29把壺,2013年開始創作,長達6年的時間。這是把詩賦在壺中,既保持壺的素面素身的美,又有濃濃的詩意。那是“看得見的意境,聽得出的詩意”,這是前所未有的一種創作。
研究壺的人都知道,“曼生十八式”是壺的系列,壺與壺之間似乎沒有什么關聯,而“詩與壺”系列壺,是詩的體系:它們是一把把壺,但也是一首首詩,詩是壺,壺是詩。看看這些壺名《清溪一葉舟》《月亮船》《夢里水鄉》《歲月留白》……是不是很有詩意?
《清溪一葉舟》是這樣解讀的:童年是一幅畫,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個夢,童年更是一首詩……《清溪一葉舟》喚起了童年記憶,小時候我們在田野碰到下雨,便會摘一朵荷葉蓋在頭上遮雨。
然而,作品《清溪一葉舟》的蓋子是一朵荷葉,壺身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看了此壺,自然讓人想起趙孟頫的詞句:“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亂云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span>
趙孟頫是元代最顯赫的畫家,也是元代文人畫的領袖人物,該詞全然寫景,無一句寫情,然而讀后卻使人有出塵之感。而壺的畫面蘊涵著這種詩意:清澈的溪水之中飄蕩著一葉小舟,美麗純潔的農家少女唱著漁家歌謠,歌聲飛入荷花叢中,驚起了一群棲息的水鳥,突然風雨欲來,采蓮少女從容不迫地采下一莖綠荷葉戴在頭上作雨具,返舟歸家。
夢里水鄉
再看《夢里水鄉》,把彩霞、水鄉、夢這三個元素融進了壺中:壺型猶如水鄉般的房屋,彩霞用膠泥表現在壺蓋上,在壺體的下端用線條來表現水……
這是神奇地把詩固化為一把壺。你可以品味壺的意象,慢慢啜飲壺里的萬千滋味……
作者簡介?
洪巧俊,江西鷹潭人,1989年到江西余江縣委宣傳部工作,1999年調到廣東省潮州日報社。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協雜文創作委員會委員、潮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出版《生命,千古之謎》《三農情結》《好人好報》《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一人章燕明》《詩與壺》(合著)、《廣東藝道》(合著)、《潮州手拉壺》(合著)等十余部。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半月談》《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諷刺與幽默》《讀者》《意林》《雜文選刊》等,曾在多家知名媒體開設過專欄,有70余篇作品獲國家、省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