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圳有條茅洲河》CCTV-9熱播
——由趙川《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一書改編的四集紀錄片
更新時間:2022-09-05 作者:魏沛娜來源:深圳商報
“我希望深圳有一條清澈流淌,非常靚麗、拿得出手,能夠在中國、在世界上都叫得響的城市母親河。”8月29日,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時段播出,每晚一集,連播四集。該紀錄片根據趙川長篇報告文學《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一書改編攝制而成。同時,趙川也是該紀錄片總撰稿及主創人員之一。看到紀錄片的播出,他表示,茅洲河的“蝶變”,是深圳近年來舉全市之力消除黑臭水體,踐行“兩山”理念的一個典范,原著及紀錄片所呈現的正是這一主旨。
2016年至2019年,深圳舉全市之力開展河流治污行動,全國率先實現全部河流及水體“不黑不臭”,創下“用四年努力,償還四十年生態欠賬”的世間奇跡,“深圳范例”已成為國家記憶的一部分。茅洲河治理是國家生態環境部、廣東省及深莞兩市踐行“兩山”理念的一個經典案例,是國內“全流域治理”概念第一次付諸實踐,更是新時代生態領域“深圳速度”的締造者。一條河的清澈之路,是大灣區及中華大地無數被傷害河流的齊聲喧嘩和不懈奔流。
茅洲河流經深圳寶安區及光明區,是深莞兩市界河。388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相當于深圳市域面積的五分之一。茅洲河見證了深圳數十年的快速發展,也承受了經濟發展帶來的沉痛代價——曾被媒體稱為“中國最臟的河流”。? ?
歷經4年治水攻堅,茅洲河水質已達到地表4類水標準。2019年,廣東省提出建設“萬里碧道”,深圳繼而提出高質量建設“千里碧道”,茅洲河成為省級碧道項目試點。跳出了就水治水,從治水到治產、治城不斷深化,以治水倒逼流域產業升級、城市布局優化。
4集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追溯一條河的前世今生,通過回望河流沿岸美好的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和民風民俗,希望觀眾感受茅洲河的昔日美好,思考茅洲河幾十年的命運起伏,特別是講述這條深圳“母親河”歷經數年治理,實現華麗蝶變的故事。
近年來,深圳累計投資1200億元治水,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據不完全統計,茅洲河綜合治理累計投資380億元,釋放土地價值以千億元計。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的播出,呈現了生態文明領域的“深圳實踐、深圳方案、深圳思考”,可為全國乃至全球治水提供借鑒。
《深圳有條茅洲河》這部紀錄片是由趙川的長篇報告文學《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一書改編攝制而成。趙川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及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商報》高級記者,也是該紀錄片總撰稿及主創人之一。
早在20多年前,趙川便以媒體人的敏銳,開始“緊盯”茅洲河;自啟動全流域治理的第一天起,他即邁步“緊隨”。在寫書的過程中,他沿河而行,用腳板丈量那片土地,尋訪、挖掘沉淀已久的歷史人文掌故,發現有趣的人和事。4年沉浸式采訪,目擊了治理的生動瞬間,也見證了茅洲河從久遠的靈動到沉默與嘆息,再到重回人們懷抱的過程。他在一路感慨、思考,也在繼續為河流和城市吶喊。
2020年8月,趙川經廣泛田野調查、精心構思的長篇報告文學《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出版。該書從歷史人文角度溯源一條河的命運,從環境哲學層面拷問城市的生態良知;以一條水系的鳳凰涅槃,呈現自然之母對城市生態蘇醒的溫情撫慰。而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秉承了這一題旨與創作思路。
該書出版后受到多方關注,獲得讀者的廣泛好評。曾獲評2021年“深圳十大佳著”獎,《中國作家》雜志刊發精華版,《特區文學》選發部分內容。2021年4月,《中國作家》雜志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作品研討會,近20位專家學者對該書給予鼓勵與高度好評。
作為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的總撰稿及主創人員之一,趙川全程參與腳本打造、攝制及后期打磨。他認為,在為期近一年的時間內,攝制團隊克服了諸多困難,經過一番曲折、艱苦的努力,拿出了較為滿意的作品。現在是接受觀眾評點的時候了。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流淌的河流,那是故鄉門前的河。”剛剛看完了央視CCTV-9紀錄頻道播出的第一輯之后,趙川深有感觸地說,寫作《茅洲河》一書,以及參與紀錄片的攝制,讓自己仿佛回到了故鄉的河邊,有了一次時光倒溯般的返鄉之旅。這也是深圳這座移民城市里的人們所共有的心愿。“通過茅洲河,我仿佛看到心中那條故鄉的河流。”趙川說。
(原載《深圳商報》2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