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葛亮新書《燕食記》大灣區首發,映照中國近代百年風華
更新時間:2022-08-19 作者:黃楚旋來源:南方+
三餐惹味處,半部嶺南史。8月19日上午,著名青年作家葛亮攜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來到2022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在花園酒店博物館展演廳舉辦的《燕食記》大灣區首發式暨分享會上,與廣東的讀者朋友們講述創作故事。
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廣東省作家協會、書香羊城全民閱讀活動組委會主辦,來自中國出版集團、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聯、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的多名嘉賓出席活動,共同為《燕食記》啟動揭幕。
嶺南風物的“清明上河圖”
《燕食記》篇幅達四十余萬言,以宏闊的筆力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是葛亮繼《北鳶》《朱雀》后潛心耕耘的全新長篇小說,也是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主題“中國三部曲”長篇小說系列的收官之作。
《燕食記》選取粵港美食作為故事和人物的落腳點,講述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露露等為代表的四代廚人的命運遭際,將廣東、廣西、香港、福建、上海聯結起來,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沿著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借關于美食的跌宕故事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態人情的畫卷,展現了近代百年嶺南歷史。
從周朝確立“三餐制”到形成“民以食為天”的日常俗理,一日三餐,碗中百味,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普羅大眾的美好向往。嶺南的氣候時令、菜蔬瓜果、海岸山林、云霞雨霧、日月星辰等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嶺南飲食習慣。
“《燕食記》中,由繁盛的食材到食源開發、食具制作、食品烹制,折射出山川草木與人情物理,堪稱嶺南風物的‘百科全書’、人間世態的‘清明上河圖’。”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致辭表示,《燕食記》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重視挖掘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借飲食的跌宕故事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超越了單一的文學價值,具備了充沛的哲學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史傳價值。
張培忠評價,葛亮發揮自身優勢,以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深厚的涵養觀照嶺南,找準中外價值觀的契合點和廣大讀者的情感共鳴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國意韻、中國價值轉化為精彩的中國故事、豐滿的藝術形象。“在時代的常與變中,在人物的經與緯中,在文本的虛與實中,葛亮從容不迫地編織著新時代中國文學話語和文學敘事新的脈絡和新的譜系。”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認為,《燕食記》質地細密、氣象開闊又風姿雍容。其中,葛亮對美食描繪的精細,在當代小說中實屬罕見,又以美食的跌宕故事,寫盡嶺南世態人情、人生長歌。與此同時,《燕食記》的敘事藝術,無論方寸之間的字句騰挪、移步換景,還是命運劇變、否極泰來,都在節制、干凈和從容中,顯示出特有的東方之美、中國之美。
粵菜相關讀書筆記多達300萬字
現場還舉辦了《燕食記》座談分享會,中山大學教授、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作家、《燕食記》作者葛亮共同就“《燕食記》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傳承與影響”這一話題展開分享,騰訊視頻副總編輯,《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導演陳曉卿由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分享會由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郭冰茹主持。
都說“食在廣東”。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曾寫道:“天下所有美食,粵地幾盡有之。”反之,“粵地所有美食,天下未必盡也。”嶺南,以其包容、自由開放的文化特性聞名全國,天南地北的文化在此流轉遷徙、開枝散葉。體現在飲食上,則是不同菜系之間交纏、相匯,造就海納百川的文化氣象。這便成為葛亮切入小說創作的原因:“嶺南的飲食文化結構,其實是非常好的有關于歷史、文化、民生,乃至于社會結構的一個容器。”
以飲食為題,最終講的還是世道人心。葛亮認為,飲食是活的文化,不斷革新、適應口味,既是時間流轉的表達,也是空間演變的傳遞。而茶樓,很好地代表了內地和香港文化之間的同氣連枝。如他所說:“在這個文化場域里,我們仍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延續,而香港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燕食記》的結構非常精巧,用餐飲的話說就是‘擺盤很高級’。”陳曉卿評價,葛亮不僅有著很強的敘事野心,在歷史的叢林中也輾轉騰挪得十分自如。其中,光是粵菜有關的讀書筆記,葛亮就寫了300余萬字。
林崗認為,較之于直觀、具象的影像紀錄片,文字更能把中國文化中感性、形而上的一面完美表達出來,《燕食記》中師徒代際之間的情義傳承,更是中國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核心品質。
“葛亮用‘吃’這個題材,串聯起整個華南地區的歷史背景,并把‘吃’和某種精神性的內涵聯系在一起。”叢治辰舉例說,蓮蓉月餅的“熬”、叉燒包的“開口”,將地域的文化與哲學寫進日常的飲食生活中,人物命運的轉折也在飲食聚會中流轉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