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端雄 | 為時代立傳——讀《向家灣》有感
更新時間:2022-07-20 作者:楊端雄來源:文學港(微信公眾號)
小說《向家灣》,作者為知名作家向梅芳。向梅芳的大作《百年風華——李孝式傳奇》有幸拜讀過,常常驚嘆于她非凡的文學才華。現今又喜獲作家本人簽名留念的新作《向家灣》,讓人平添了對于作品的期待。
《向家灣》創作從最早期的醞釀開始前后歷時近十年,講述一個農民家族五代人的奮斗坎坷、愛恨悲歡和人生傳奇。小說的敘事時間從1920年到2020年,地域跨度從粵西南到湘西北。整部小說通過一個農民家族的百年興衰折射中國百年時代變遷和中國鄉土文化傳承的歷史命運。(摘自《茂名晚報》)
小說的敘述分六章展開,開篇的《玻璃屋》和結篇的《無盡的薔薇》著眼于理清現世故事脈絡,中間四篇《前塵》《福建二爹》《大地灣的傳說》《黑金歲月》為重點回顧向氏家族的往事,有民國初期的輝煌,有抗戰時期的艱辛,有特殊歷史時期的困窘,有改革開放時代的奮斗……整個敘事的框架有向《百年孤獨》致敬的意味。但又不同于《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描寫的晦澀難懂,《向家灣》巧妙地在現在、過去、現在這樣的時空順序里對向氏家族的百年歷程展開描述,通過倒敘、插敘、順序等敘述方式將人物的命運娓娓道來,同時,融合評話的語言特點,使小說的敘事顯得流暢自然,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
小說盡管時間跨度長(1920—2020),空間跨度(粵西南—湘西北)廣,人物繁多,但是敘述脈絡清晰,其中“一物(鐵梨木大門)”“一人(老祖宗孔朝秀)”是推動小說情節敘述的關鍵。人類學博士、副教授、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中文系主任區錦聯認為“鐵梨木大門”是向家的“物質象征”,象征著向家人的奮斗與榮光;而老祖宗孔朝秀是家族的“靈魂象征”,是時代的見證者。對于這一解讀,我深以為然。所以,抓住了“一物”“一人”這兩個關鍵點去閱讀,那么基本上就能夠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了。
小說的情節推動還有一條顯而易見的明線就是人物的情感歷程,從向家老祖宗孔朝秀的婚戀開始,向上有福建二爹,向下到劉多全、向孝英、向敏之(向金鳳)五代人的故事都是以情感為線推動展開的,圍繞這些情感歷程進而展現出人物在大時代浪潮下的抗爭與悲歡離合,讀來令人動容。在這種情感故事的推動下,大時代下所涉及的歷史大事件、民俗風情、鄉土文化等融合在一起,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收獲和不同的解讀。如同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般,一百個讀者也可以讀出一百個向家灣。
總體而言,小說試圖通過對向氏家族百年浮沉史的記錄來呈現中國百年時代變遷,有著為時代立傳的宏偉藍圖。
向氏家族的榮辱興衰體現在與時代的密切關聯中,而每一代家族代表人物都有其鮮明獨特的個性,其個體命運都鐫刻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作為家族靈魂人物的孔朝秀是作者匠心獨造的時代見證者,她歷經滄桑,見證了向氏家族的榮光與落魄,她的逝去,昭示著屬于向氏家族的時代的完結。后來的向敏之盡管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鐵梨木大門”回歸了向家灣,但向家的核心人物已散落于以粵地為主的新的經濟中心,向家灣留下的只有向氏子弟揮之不來的鄉愁。
其次,個人認為,小說中的福建二爹應該是小說中最為值得關注的人物。福建二爹作為向氏家族另一個靈魂人物,他的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老百姓奮發向上的精神,他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與堅忍不拔的毅力開煤礦、石灰窯,事業蓬勃發展,一手締造了向氏家族在向家灣的歷史地位,后來無所畏懼積極支持抗戰,為國盡忠為民造福。福建二爹所受到的敬仰與創造的榮光,成為了后世向氏子弟生生不息奮斗的精神圖騰。
小說的人物塑造無疑是成功的,時間跨度雖大,但每個時代的人物都盡顯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以及強烈的個性特征,令人過目難忘。
小說讀罷意猶未盡,作為讀者,總覺得有些遺憾留在心底。
其一,“鐵梨木大門”的出現——失落——回歸,盡管小說交代了有專人處理,但作為這樣一個重要的象征性的家族圖騰,在新時代似乎應該賦予它新的使命,才更能彰顯其價值和意義。
其二,小說對人物過多的情感描寫相對削弱了作品的歷史底蘊、民俗風情、鄉土文化等元素在小說中的地位,特別是作為完結章節的《無盡的薔薇》,作者為讀者安排了一個羅曼蒂克式的完美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讓小說有落入言情小說俗套的嫌疑。當然,這也是廣大讀者普遍渴望的結局罷。只是我個人總感覺有些意猶未盡。
此外還有書中講述故事最少的人物向業禾,他的身份一直是隱形的,據書中線索推測應該是國民黨軍官,他的命運很多讀者也很關注,但作者不知是囿于什么原因,最終沒有交代。
盡管心存遺憾,但總歸是瑕不掩瑜的,《向家灣》的各種文學價值和魅力,值得每一個有幸讀到它的讀者去一窺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