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林 迎 | 醫(yī)者仁心揚風范
——淺析《鐘南山:蒼生在上》的人物塑造
更新時間:2022-07-17 作者:林 迎來源:南方日報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從“非典”到“新冠”,鐘南山院士已成為國人心目中集崇高精神與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存在,要在一部紀實文學里刻畫出獨特而又令人信服的“這一個”來,其難度可想而知。近讀剛剛獲得廣東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作品、作家熊育群的《鐘南山:蒼生在上》,一個真實可感、仁心仁術(shù)的“國醫(yī)”形象躍然紙上,尤為令人感佩。
細究起來,書中鐘南山人物形象刻畫動人之處有二:其一,是惦念蒼生、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這部非虛構(gòu)作品中,作家為我們描述了主人公于2020年初登上馳往武漢的高鐵時的疲憊與憂心:“老人在打盹時也無法放松,他的嘴角越彎越深,即便睡意蒙眬,他的心里也充滿著憂傷……”接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抗擊“非典”那年,鐘南山67歲,2020年時,他已經(jīng)84歲,17年的歲月在他鬢間留下秋霜似的痕跡,想不到耄耋之年的他還要與病毒交戰(zhàn)!有網(wǎng)民說:“他勸別人不要去武漢,他卻去了。明知道老人最易感染。”這一刻,鐘南山院士心系民眾、大公無私的形象頓時鮮活起來。
其二,是柔情俠骨、敢于直言的品格。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初來勢洶洶的背景下,作者在作品中以深沉的筆法記錄了主人公憂國憂民的情懷?!八难蹨I/落成了一個國家的淚水”,開篇處的這首詩為下面的鋪陳埋下了伏筆;行文里,無論是17年前還是在今天,院士眼眶里滿含的熱淚,都表達出一位醫(yī)者的大愛情懷。
另一方面,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人物的“俠骨”,尤為突出的是“敢于直言”的鮮明性格。從2003年在電視節(jié)目中頂著壓力披露“非典”疫情真相,到2020年初接受采訪時明確表態(tài)新冠肺炎疫情肯定存在“人傳人”現(xiàn)象,每一次的嚴謹判斷、重磅發(fā)聲,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其底氣是什么呢?作者說,是鐘南山院士心里始終裝著病人,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大醫(yī)精誠,直面真相,這是一名仁醫(yī)的職責所在;奮力前行,越戰(zhàn)越勇,這是一位勇士的人格風采。
哲人說:“挫折是怯懦者的攔路虎,又是勇敢者的磨刀石?!辩娔仙匠錾碛卺t(yī)生世家,少年時即顯示出過人的天賦,人生之路本應(yīng)一帆風順,但通過《鐘南山:蒼生在上》這部作品,人們看到的恰恰是命運給予他的重重苦難和挫折:就讀北京醫(yī)學院期間,熱愛體育運動的他一度在專業(yè)隊伍選拔中落選;年輕時在山東乳山參加鄉(xiāng)下勞動,腳踝嚴重受傷,險些變成終身殘疾;在廣州醫(yī)學院急診室工作時,由于他的誤診,差點斷送了一位大出血患者的生命,令這位初出茅廬的新人深受打擊;一系列家庭的慘痛變故又接踵而至……
難能可貴的是,每一次,鐘南山都能在危機中崛起,從困境中激發(fā)出更大的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譬如在發(fā)生了臨床誤判事件之后,他認真吸取教訓,一方面憑借頑強毅力刻苦學習,不斷提高業(yè)務(wù)水平,另一方面果斷選擇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治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最終在這一領(lǐng)域里作出了巨大貢獻。再如英國留學期間,他不畏風險,接連在自己身上做“吸進一氧化碳”的試驗,通過三個月艱苦卓絕的努力,成功糾正了英國麻醉學權(quán)威的結(jié)論,讓研究生導師和眾多專家刮目相看,在異國他鄉(xiāng)樹立起作為中國人的尊嚴與自豪。
讀完全書,筆者深深以為,作者與主人公的心靈默契,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全面準確地表現(xiàn)鐘南山,這是作者寫作時的初衷。全書共分成六個章節(jié),作家熊育群除了著力描寫鐘南山兩次抗疫經(jīng)歷之外,還寫到了他的父親母親,他的求學經(jīng)歷,還有他的婚姻愛情……作者通過艱辛的采訪和長期積累,把鐘南山既平凡又偉大的一生準確地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對這位“無雙國士”有了全面的理解。
積極展示人物的崇高,這是作品感人至深的秘訣。為了體現(xiàn)出真情實感,作者常把自己置身于鐘南山的位置,細心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并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面臨考驗時那種“鐵肩擔道義”的獻身精神。
艱苦的付出和投入,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保障。據(jù)作家透露,為了寫好鐘南山,在集中創(chuàng)作階段,他除了每天晚上睡五六個小時之外,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擱,一直與鐘南山的助理保持熱線聯(lián)系?!拔乙贿厡懸贿厗枺峁┝撕芏嗉毠?jié),重要的事情也得到了鐘南山院士的印證和解答。”為了確認某個數(shù)據(jù)或細節(jié),作家甚至翻遍了所有能獲得的相關(guān)資料,包括確診病例及動態(tài)信息,一本書寫下來,作者笑稱自己“幾乎也成了半個病毒學專家”。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熊育群曾這樣表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缺點,我只把鐘南山院士當普通人來寫。”正是緣于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作者在刻畫鐘南山這一形象時,既不掩飾他作為現(xiàn)實中身為“凡人”的多樣性,又能準確客觀地把一個富于勇氣、良知和仁心的時代英雄形象演繹得栩栩如生。這,也正是《鐘南山:蒼生在上》能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