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廖令鵬 | 講述中華民族文化與潮汕文化融合的中國故事
——讀厚圃長篇小說《拖神》
更新時間:2022-07-05 作者:廖令鵬來源:文藝報
作家厚圃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新作《拖神》,以19世紀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主要歷史背景,跨度長達60年。主人公陳鶴壽被命運推到潮汕平原一個叫樟樹埠的入海港口,憑借其強烈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潮汕人的精干和過人的膽識,在荒蕪貧瘠、族群混雜的土地上篳路藍縷、開疆拓土,帶領樟樹埠父老鄉(xiāng)親“造大船”“建船行”,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向海而生、向海而興,推動樟樹埠的興旺和崛起,逐漸融入世界。
處于中華民族動蕩紛亂的大變局中,陳鶴壽從一個偏僻山村的秀才逐步成為樟樹埠的精神領袖、享譽潮汕平原的商貿大亨、走向海上絲綢之路的民族義士,他的身上呈現(xiàn)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英雄主義色彩,彰顯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核心力量。他的命運和故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潮汕文化相互融合的精彩綻放,是中華民族的滄桑正道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印證。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也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拖神》雖然寫的是180多年前的歷史故事,但仍然帶給我們深刻的現(xiàn)代啟示。潮汕人以自強不息、團結奮斗和創(chuàng)新冒險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自然災害,抵御外敵入侵,重建戰(zhàn)亂荒蕪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片熱土又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他們的生活不斷改善,家族繁衍昌盛,精神文化力量歷久彌堅,“潮商”也成為全球商貿的中流砥柱。如今“樟樹埠”和“紅頭船”仍屹立于寬廣的南海之濱,眺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華民族開天辟地、擁抱世界的精神源泉之一。所以說,《拖神》不僅是潮汕敘事的“小說史詩”,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潮汕表達”。
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潮汕文化的特質以及它在中國歷史坐標系中的方位,為《拖神》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故事背景和敘事資源。厚圃是潮汕人,有著潮汕文化的深厚積淀,十幾年前就寫過兩部潮汕題材的長篇小說以及眾多中短篇小說,后來繼續(xù)縱深挖掘潮汕的歷史文化,十年磨一劍,寫出《拖神》這部厚重之作。小說可圈可點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在圍繞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世界變局與地域興衰、潮汕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方面,給出了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潮汕故事。我將其歸納為“三個一”。
“一個人”。《拖神》成功塑造了陳鶴壽這個人物形象,他是個晚清秀才,受儒家文化熏染,待人處世講究“仁智禮義信”,年輕時就有殺身成仁的英雄情懷。后來多次遭遇歷史動亂,都是為眾人抱薪,守護家園,大義凜然。他又有著潮汕人的精明和變通,敢為天下先,敢于冒險。他在逃亡途中拐走“表妹”,販賣“鬼火燈籠”,以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使疍民、畬族和潮州人三個族群由沖突走向融合,帶領樟樹埠的父老鄉(xiāng)親造大船、上花艇,下南洋、救海賊、創(chuàng)船行,商場拼殺、與神一戰(zhàn)……中華民族文化和潮汕文化的融合激蕩在陳鶴壽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它們孕育和滋養(yǎng)了這個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潮汕人”和具有典型傳奇色彩的“潮汕商人”。
“一尊神”。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神”曾經是人類靈魂的主宰,“神鬼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拖神》在書寫陳鶴壽傳奇人生的同時,塑造了一尊潮汕地區(qū)民間特色鮮明的神仙“水流神”,這是陳鶴壽依據(jù)自己內心的需求在樟樹埠“創(chuàng)造”的神。《拖神》從“神”開篇,以“神”收尾,不斷穿插著人與神、神與神之間的對話和關系的變化,借神寫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們可以與之進行靈魂和心靈對話的“他者”,又因人寫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脫世俗生活與人類苦難現(xiàn)實的“他者”的世界。《拖神》中,人可以創(chuàng)造神,也可以推倒神;可以敬神,也可以“拖”神;神能庇佑人,也會控訴人(“拖神”后來也成為了潮汕瑰麗奇幻的文化風俗活動)。神也有他們的生存世界,各路神明借由他們庇佑的子民在屬于他們的秩序中明爭暗斗,顛簸沉浮。這種文化景觀在中國文化當中實屬罕見。厚圃將人與神的互動關系寫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這種苦心孤詣,歸根到底就是要對以陳鶴壽為代表的潮汕人、潮汕商人的精神譜系做文學上的考據(jù),從信仰和圖騰當中探索他們精神文化的源流,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頗具現(xiàn)代性的哲學命題。一部大作品必有相當?shù)木衿犯駚碇危锻仙瘛窂摹吧瘛边@一超越世俗世界的視角來探索潮汕人的精神脈絡和靈魂家園,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
“一條船”。廣東潮州出海的商船,“船頭油以紅色”,被稱為“紅頭船”。潮汕人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tǒng),商業(yè)意識較強,他們駕駛紅頭船揚帆“下南洋”,奮力“闖世界”,形成以冒險拼搏、同舟共濟、誠實守信為主要內涵的“紅頭船精神”。《拖神》描繪的樟樹埠,原型就是廣東汕頭的“樟林港”,清朝時這里“千帆林立,百舸云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之一。康熙二十三年開海禁,“紅頭船”從這里出發(fā),一批批潮汕人漂洋過海,遠渡重洋謀生創(chuàng)業(yè)。就如寫北方平原離不開黃土地與駝馬,寫潮汕平原亦離不開海洋與商船,《拖神》以豐富的筆法刻畫了一艘艘精彩紛呈的“船”,比如疍民的漁船、外來的花艇、陳鶴壽的紅頭船、海島的賊船、暹羅的船幫、洋人的“火輪”等,這些船成為樟樹埠商貿、集市、鋪倉以及日常生活、文化、習俗、夢想交織的底盤,陳鶴壽和樟樹埠的故事亦借此展開。《拖神》中的紅頭船,是潮汕人擁抱海洋、融入海洋的文化圖騰,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更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精神寄托。
“一個人”“一尊神”“一條船”,除了文化意義上的三種呈現(xiàn),還是相互交織和影響的三條主線。陳鶴壽對海國安瀾和紅頭船的憧憬催生了水流神,陳鶴壽的人生際遇與經營船行的興衰起落,又激發(fā)了他“與神一戰(zhàn)”“拖神”等對水流神的多次建構。紅頭船在大海中劈波斬浪,聯(lián)通樟樹埠、潮汕平原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各國,成就了陳鶴壽的家國情懷和非凡夢想。一個往高處走的人,一位往低處看的神,一條往遠方開的船,構成了《拖神》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歷史敘事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