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馬忠丨《小閣樓 老木箱》:開辟兒童小說新題材
更新時間:2022-05-27 作者:馬忠來源:廣東作家網
新時代呼喚新作品新作為,這是時代賦予包括兒童文學在內的所有作家的共同使命、責任和擔當。要想在多元化文學創作格局中講好“中國故事”,不斷開拓新的文學空間,自然離不開創作素材的支撐。
我們說,無論是有形的文化遺產,還是無形的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也為新時代兒童文學提供了新的創作可能。遺憾的是,這一豐富資源并沒有引起文兒童文學界足夠的重視。就拿無形的“非遺”來說,我國“非遺”資源可以劃分為十大類別,各個類別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體現,每個民族的每項文化遺產都值得,也需要進行深入挖掘,它們都蘊含著“中國故事”。
近年來,兒童文學作家楊璞在創作了《你在天空我在海里》《水晶草》《冰封的藍月亮》等多部長篇兒童小說后,敏銳地意識到“文化產遺”是開辟兒童小說的新題材,于是她開始涉足這一“無人區”。近日,嶺南美術出版社推出了她首部近20萬字的文化遺產題材兒童小說《小閣樓 老木箱》。由于題材的特殊性,該書甫一出版,就被石家莊、廣州、東莞等各大公共圖書館館藏。
在《小閣樓 老木箱》中,一幢古老的房子,主人世世代代都是古董商,房子里珍藏了不少稀世珍寶,頂層的小閣樓就是珍藏寶貝的地方。主人公小石頭是一個大膽而又聰明的男孩,對這里最感興趣,當他打開了那個躺在小閣樓角落,鎖得嚴嚴實實、渾身滿是灰塵的老木箱,也打開了小閣樓的秘密。藏在箱里的無價之寶和祖輩們留下的小紙條,令他和爸爸媽媽終于明白,祖輩們堅守收藏古董這份職業的心愿和真正意義。小說對文化遺產的展示,不僅滿足了孩子們了解異文化的需要,也增加了他們對異文化的期待。同時,作品還告訴我們:每一件文化遺產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都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這些流淌在我們身體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永不磨滅。
作為一部童話體小說,《小閣樓 老木箱》完全是借助兒童的眼光或口吻講述故事的。在作品中,小石頭不僅僅是一個敘述視角,同時也是敘述者通過藝術想象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兒童具有敘述和被敘述的雙重身份。雖然作品試圖通過一系列發生在收藏世家小閣樓的神奇故事,喚起讀者對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的重要性和如何給后人帶來強大的文化力量和思考,但又絲毫不失“童趣”視點。“童趣”源于“童心”,童心乃孩童般純真之心。例如,小說開頭描寫黑暗中那明亮的燈光,“像一只沒有瞌睡的鷹,瞪著一雙犀利的眼睛”;中間描寫紫藤上一簇簇一朵朵的紫藤花,“你擠著我,我擁著你”……這些形象、生動的語言無不是以童趣建構的純凈畫面,詩意盎然。而且這趣味,十分合乎本民族欣賞習慣,與中國兒童有著天然的心靈感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著深厚積淀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非遺”資源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來源,我們應該好好加以利用。基于這一出發點,《小閣樓 老木箱》將巴洛克小提琴和十二生肖兄弟作為小說故事的主線,通過大膽想象和擬人的手法,在描繪了文化遺產事象當代影像——一件件藏品的同時,也將其與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命題緊密結合,引導讀者共同思考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命題。從這一點看,《小閣樓 老木箱》不僅具有現代童話體小說中“新的幻想”“童趣視點”,抑或“純美畫面”的文體訴求,在根本上還是滲透著一種成人情懷,正如兒童文學理論家蔣風先生所說,“這種復雜的感情,卻用單純的童話手法表現它”,它完全逾越了“能適應兒童接受能力”的文學標識。
當然,與記錄和傳播的作用相比,文化遺產題材兒童小說提升文化認同的作用并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且這一題材作品所要形成的文化認同是因人而異的。換言之,兒童小說創作本身就是藝術化的表達,而對一部文化遺產題材小說所表達的文化思考與文化價值取向能否得到理解以及理解程度,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創作者不能要求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作品中獲得深邃的文化思考,即便能對文化遺產事項有簡單的了解,對《小閣樓 老木箱》來說也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