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譚旭東 張立蓉丨v陳啟文《中國飯碗》:筑牢守好天下糧倉,是另一種金戈鐵馬
更新時間:2022-05-24 作者:譚旭東 張立蓉來源:文藝報
倉廩實,天下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關注中國糧食問題的不僅是中國,世界也一直盯著中國飯碗。中華民族也歷來被視為“農耕民族”,追溯中國糧食必從五谷開始,上古的神農、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之先河。東漢政論家王符提出:“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對于任何一個時代而言,人民都是國家的基石,糧食則是人類的命根子,而糧食安全則是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定盤星”,這是永恒的真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陳啟文創作的《中國飯碗》是一部非常及時的報告文學作品。該書著眼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農業生產實踐,通過田野調查和人物采訪,關注中國人為筑牢守好大國糧倉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刻關切中國人現在和未來的吃飯問題。作家除了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并以扎實的事實為基礎,用平實的文字勾勒出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描繪了幾十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整體面貌。展讀《中國飯碗》,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中國交出的農業發展的答卷讓人自豪也促人警醒。
內容中心聚焦、各方輻輳
《中國飯碗》立足于民生,扎根于時代,將中國由古至今的糧食問題凝結為一篇序章和五個主要章節。
序章部分梳理了中國歷史上的土地改革歷程,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延伸至今日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一個村莊和一個國家的命運”以小崗村的村民三次按下紅手印為線索,講述了這個貧困村是如何一步步由越過溫飽線到踏進富裕門的,在此過程中駐村干部與村民間也產生了無法切斷的羈絆。小崗村的命運變遷是時代的縮影,也折射了國家的命運。“從北大荒到中華大糧倉”講述了北大荒的開墾史,對無數的拓荒勇士來說,北大荒更像是一個戰場,他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蕩氣回腸的傳說,使得北大荒在70年間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創造出了綠色的農業奇跡。“藏糧于技”以中國的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育種為線索,介紹了袁隆平、李振生、劉秉華、吳紹骙、孫寰等一大批兢兢業業的育種人不斷探索、嘗試的科研經歷。“藏糧于地”介紹了從中原到西北,從湖廣到江西的種糧大戶,看到了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并且這種熱愛還會一直傳承下去。“大國糧倉”注目于共和國的種糧人和守糧人,強調糧食是一種武器,展露出居安思危的責任意識。
《中國飯碗》中從開荒到育種、制種,再到農業發展日益機械化綠色化,五個話題各自成章卻筆斷意連。作家用平實細膩的筆觸和文學性的語言駕馭了這樣的重大題材,在給讀者帶來豐富人文地理和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引發了讀者的思考。
故事書寫生動、以人為主
在宏大的主題下,作家采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用大量筆墨對時代洪流中涌現出的各領域杰出人物進行描寫,弘揚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和堅韌不屈的品質,展現了轉業官兵們開拓奮進的堅定意志和科學家們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鉆研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小崗村的駐村干部沈浩,為了小崗村的發展日夜奔波,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最終積勞成疾而離世;在北大荒的開墾初期最悲壯的場景之一,就是人拉犁,在荒草連天的曠野上,戰士們排著長隊,彎著脊背,喊著號子,他們的汗水泡軟了板結的土地,在亙古的荒原上開墾出一片片良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成功研究出三系法培育的雜交水稻后,在國家特等發明獎的頒獎大會上自揭其短,指出了三系法存在的缺陷,這是科學家的“自我否定”精神,也是一位科學家的本色,科學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修正和完善的過程。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從未深陷于過去所獲得的成就與榮譽,他們總是充滿好奇地探索著未來,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些活躍在當今糧食種植前沿的人物,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榜樣,是中國糧食生產的希望,更是中國人端牢自己飯碗的重要力量。作家讓更多的優秀人物為讀者所知,讓讀者在讀書的過程中感受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的中國青年都應當無愧于時代。
創作態度嚴謹、科學性強
在書的后記中,陳啟文提到:“一個報告文學寫作者,也應該像追求真理一樣追求真相,盡管無法還原全部真相,但應該盡可能去接近真相、理解真相,真誠而莊重地對待自己的每一次寫作。”為了本書的寫作,陳啟文的足跡遍布祖國的東南西北,進行了兩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因此,他對涉足的每片土地的歷史淵源和地理風貌都描寫詳盡;書中涉及的每種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作者對其生物學的概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定義,對讀者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辨析,這就使得《中國飯碗》不但成為優秀的報告文學,甚至還可以作為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例如書中說明“野敗”不是“野稗”的筆誤,對水稻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的雜交原理如數家珍,對作物研究實驗過程的介紹通俗易懂,作家對糧食問題的通透程度令讀者驚嘆;作家筆下每個人物形象都是鮮活的,文章從他們的工作、生活等多個方面進行描摹,以細節打動人心。這是一篇傾注了作者大量精力和心血的報告文學作品,每一份“報告”都扎實、樸實、真實,每一處“文學”都熱情、深情、長情。
敘事移步換景、文學性強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發揮了文學的特點,不但將作品圍繞人物故事展開,還通過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寫和文學性語言,移步換景,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在“從溫飽走向小康”這一節中,寫到帶領小崗村走向富裕的駐村干部沈浩去世后,作者并沒停筆于此,而是寫道:“十年過后,我在小崗村的主干道上來來回回走著,仿佛在辨識這個在時空中不斷變化的小崗村。陽光,還有它折射出來的光芒,從不同的角度照亮了這個村莊。我腳下的這條道,就是沈浩當年率領小崗村人修通的改革大道。”“我沒有看見沈浩挨家挨戶走過的磚瓦平房、草房、危房,看見的都是兩層以上的庭院式樓房,樓下大多開著紅紅火火的農家樂。”作者并沒有直接贊揚沈浩,而是通過對小崗村今時今日的全新面貌進行描寫,通過時空變換讓讀者感受到沈浩無私奉獻的價值,如今沐浴在陽光下的小崗村處處都有沈浩留下的足跡。作者擅長將寫景與寫人相結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人生畫卷。
具有警示意義、居安思危
牢牢地端好中國飯碗,不僅要有良種,更需要有人。“藏糧于地”帶我們走近了天南地北的種糧大戶。這些淳樸的農村漢子對土地愛得深沉,他們學習選育良種,采用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技術,學習先進的農業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創辦農民培訓學校……“顆粒歸倉”不僅在田間地頭,也在守糧人的心中,守糧人不僅要耐得住寂寞,還要經得住清貧的考驗。那些一家三代種田人、三代守糧人的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飯碗”未來的希望。他們對土地的依戀與熱愛還傳承給了下一代,告訴子孫不能忘了“本”。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種糧人和守糧人,大國糧倉才得以筑牢守好,中國人才能“吃得飽”“吃得好”。
陳啟文有深重的憂患意識,盡管當前處于和平年代,作者依然密切關注糧價的波動,擔心糧食危機的產生。面對布朗“誰來養活中國”這一“警世的呼喚”,中國沒有沉默,而是不斷創新突破,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飯碗》這部作品,不僅對中國農業發展史中的重大成就作了概括,還對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在這部作品中,糧食不僅僅是充饑的食物,更是一種武器,充足的糧食儲備使得中國可以抵擋全球糧食危機和國際糧價飛漲的沖擊,是中國在動蕩的世界局勢中保全自身的王牌。
(譚旭東,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立蓉,上海大學中文系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