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培忠丨長征故事的 嶄新書寫
更新時間:2022-05-05 作者:張培忠來源:南方日報
編者按
由廣東作家龐貝創作的紅色題材長篇小說《烏江引》,講述了以“破譯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鄒畢兆為破譯主力的中革軍委二局,利用早期無線通訊技術偵收的敵臺信號,為紅軍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圍、絕處逢生保駕護航的英雄傳奇。《烏江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人民文學》雜志社2022年第3期同步刊發,曾經入選中宣部“建黨百年”主題重點跟蹤項目和廣東省作協“2021年度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項目。本文系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撰寫的書評,敬請垂注。
龐貝是我省的重要作家,近年來創作成績突出,先后出版長篇小說《無盡藏》《獨角獸》和一些優秀劇本。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烏江引》是長征故事的又一次嶄新書寫,作品縱橫捭闔、氣魄雄闊,以虛實相間的復調筆法再現紅色歷史,挖掘紅色資源,書寫紅色故事。這是一部具有大氣磅礴之勢和絢爛奪目之美的探索之書、創新之書、獨特之書。
題材本身的獨特性。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優秀兒女尋求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也是一次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趕考之路,長征精神更加彌足珍貴。《烏江引》之“引”,在中國傳統文化即是泛音、副調之意。長期以來,包括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索爾茲伯里的《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以及當代作家王樹增的《長征》等,構成了長征題材創作的主調,龐貝則另辟蹊徑挖掘軍委二局情報破譯戰這一“副調”,填補了長征敘事的一個空白,并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運籌帷幄、雄韜偉略。借助作家力透紙背的筆力,《烏江引》深刻闡明了幾千年中華文化傳統積淀形成的天下為公、愛國為民、舍己為人、自強不息等價值追求,天然構成了革命者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成為投身革命、不怕犧牲、無私奮斗的精神動力,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和高尚品格,這使得該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單一的文學價值,具備了相當的社會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敘事視角的獨特性。《烏江引》以大量解密檔案及“破譯三杰”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在客觀史實基礎上輔以文學想象,在結構上分為“速寫”和“側影”兩部分。其中,占小說長度3/4的“速寫”屬于軍委二局匿名者的戰地筆記,以第一人稱的親歷視角記錄紅軍主力從1935年1月初突破烏江到3月底南渡烏江之間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情報戰,書寫長征途中最為關鍵、最有戲劇性的戰役,探尋篳路藍縷、歷經磨難、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之魂。“側影”部分,則反映后人對這段秘史的艱難尋訪,通過對記憶碎片的打撈、重組,塑造無名革命者的崇高形象。作品主觀與客觀相交融,既體現了縝密繁瑣的考證之功,也凸顯了綿密細膩的想象之才,亦史亦文,虛實相生,宏觀中呈現出生動細節,冷峻內蘊藏著熱切筆墨,做到尊重歷史又兼具文學性,在文本的探索上作出了獨特的嘗試。虛構與非虛構的手法交相使用,看似十分矛盾,實質非常和諧,創造出了獨特的跨文體語言環境和氛圍,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閱讀感受。
作家使命的獨特性。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這是當代中國作家必須履行的獨特使命。龐貝早年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畢業后曾在解放軍總參謀部任職。基于自身的職業背景和創作實力,在長征密電大量解密之后,龐貝便決意創作這樣一部可謂“非我莫屬”的長篇小說。他以不懈的藝術探索踐行了作家的使命和責任,這也啟示我們,有擔當有作為的作家必定心懷“國之大者”,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關注國家命運,抒寫歷史風云,把革命傳統、紅色基因、改革精神傳承好,把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百折不撓的優秀品格發揚好,弘揚民族精神,歌頌高尚情操,鼓舞人民前進,不畏艱難、千錘百煉,不斷攀登藝術高峰、實現文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