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黃傳會丨一部文學品位厚重的作品
更新時間:2022-04-20 來源:文藝報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是我近幾年來看到的一部體量最大、最厚重的報告文學作品。廣東作協組織了13位作家,以一百萬字記錄了廣東從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這段輝煌的歷史,它同時也可以說是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史詩中的一個篇章。
我們在評價一部作品的時候,往往喜歡用全景式這個詞,但是很多作品,我覺得是“弱”全景式,或者是“微”全景式,而這部作品真正用得上全景式這個詞。因為這部書是對廣東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敘事。在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奮斗與輝煌》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文學創作是一種個體勞動,我們無法組織作家集體去創作一部長篇小說,也無法組織作家集體去攻關一部長詩,但是報告文學創作,如果需要,可以組織作家集體攻關聯合寫作。《奮斗與輝煌》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典范。13位作家歷時一年多,其間開過12次推進會,多次組織集體改稿、專家審讀。我非常佩服廣東作協的這種組織能力。我前面說過,這是一部體量大且厚重的作品,而不是一套這樣的報告文學作品,這里的“部”和“套”是兩個概念。有一些單位也組織過文學攻堅活動,但一般采取編輯叢書的方式。比如我們也組織過《共和國功勛叢書》,邀請8位作家來寫8位共和國功勛,這是一套叢書;我們也組織編輯出版過脫貧攻堅的叢書,一位作家分工一個題材,合成一套叢書。《奮斗與輝煌》是13位作家合作一個題材,合力完成的一部作品。這比編輯一套叢書難得多,必須是確定主題、統一布局、共商章節,甚至敘述方法都一致,因此難怪需要召開12次推進會了。這其中的艱難,別人是難以體會到的。我非常佩服廣東作協的這種氣魄與能力。
我也非常欽佩廣東作家的齊心協力。這樣一部作品如果不是齊心協力,是難以完成的。每位作家都有其自身特點,比如說陳啟文慷慨激昂、激情四射,而曾平標可能比較理性,其他作家中還有幾位是寫小說的。要把這13位作家結合在一起,寫出一部我們大家看了以后覺得好像是一個人寫的作品,這就非常不容易,甚至需要克制一下作家的創作特點,不能太張揚。平時搞創作強調要突出特點,但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卻要稍稍克制,個人特點不能太突出,要收斂一些,要找到共同的特點。這部作品一氣呵成,好像出自一人之手,我非常佩服主編的魔術之手,讓大家能夠變成一支筆,這非常不容易。
一部百萬字的報告文學巨作,對讀者來說更看重的還是它是否具有優秀報告文學的品質,它“報告”得怎么樣?“文學”得怎么樣?報告是毋庸置疑的,廣東的小康之路歷經42年歷程,全書分為四卷,每個歷史階段一卷,清晰明了,每卷都有它重點報告的事件和人物。比如說第一卷寫的是1978到1991年這個階段,從大逃港開筆,“三來一補”破冰之行、“雇工是否是剝削”的爭論、經濟特區誕生等,把這一歷史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呈現給讀者。其他卷也是如此,作者在前頭引入,將讀者帶入了廣東小康的征程之中,讀完全書,眼前出現了一幅廣東改革開放的畫卷。
報告文學必須要有文學性。對這樣一部百萬字的作品,對文學性的要求就更高。說實話,剛開始我收到這部作品時,曾擔憂它會不會是“報告”超過“文學”。全書讀下來,非常流暢,報告文學品位非常厚重。我認為這部作品的文學性把握主要抓住了兩條:一是人物的刻畫,二是細節的挖掘。全書寫了近1000個人物,有許許多多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官員、創業者、打工者等都寫到了。書中的細節就更多了,比如第一卷《百端待舉》第一章窮則思變,寫廣東的改革開放、走進小康,肯定要寫廣東的落后。在大逃港這個小節里,用了一組數據。當時全村固定資產不足7000元,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可是一河之隔的香港農民,一天勞動收入是60到70港幣,一河之隔相差百倍。一個數字把當時兩個世界的態勢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也成為廣東改革開放的起點。
還有比如《風生水起》的第一卷,這一卷從鄧小平南巡寫起,描述了三個細節,一是《外來妹》電視劇,二是全面取消糧票,三是雕塑“孺子牛”改名為“拓荒牛”,三個細節獨具匠心,既是時代的獨特印記,又具有文學意味。
2021年迎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慶典,也是報告文學的豐收年,這其中有紀念建黨百年,也有反映精準脫貧的報告文學作品,《奮斗與輝煌》無疑是這一批豐收果實里帶著泥土芳香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