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胡 平丨彰顯宏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象
更新時間:2022-04-20 作者:胡 平來源:文藝報
直到今天我打開電視,收看一些娛樂節目,比如“非誠勿擾”之類的相親節目,看到好多公開亮相的姑娘們,不管來自哪兒,東北、湖南、河南,一開口說話都是廣東味兒,有時候讓我不舒服,廣東話就那么好聽嗎?可是沒辦法,她們就是覺得廣東味兒好聽、高檔。這種時尚居然從改革開放初期延續到小康社會建成,正好是這部四卷本報告文學貫穿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品的一種主題,那就是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它引領了風氣之先。廣東的影響之大,是從經濟、政治、社會到文化各個方面的。所以這部書是有象征意義的,象征了中國的奮斗與輝煌。
歷史的回顧是社會進步的重大主題。赫胥黎說,人們不能從歷史的教訓中學到多少東西,這正是歷史必須教給人們的最重要教訓。實際上,這部廣東小康史,可以成為一座山丘或一個制高點,從它上面我們更容易看清自己現在所處的時代。廣東的小康史首先是由習仲勛同志推動的,在發生“逃港潮”時,很多干部按習慣思維認為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競爭,但習仲勛已經形成自己的想法,他說,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這時如果換了一個人主導廣東,廣東的小康史可能會不大一樣,習仲勛主動向中央請求,“讓廣東在‘四個現代化’中先行一步”。鄧小平代表中央回復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秺^斗與輝煌》一開篇就具體描述了這一過程,這部書只能這樣開頭,其他一切開頭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杰出人物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發揮的作用往往是明顯的。
這部作品的歷史敘述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要寫縣委書記以下的干部和群眾,通過600多個百姓故事書寫42年的社會歷史進程,這是很好的,體現了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當然,縣委書記以上干部不寫是另有考慮。廣東領導干部的歷史貢獻是突出的,鄧小平要習仲勛“殺出一條血路來”,這血路里充滿斗爭,主要不在下層。所以,作品還是重點寫照了習仲勛等人的關鍵作用。選擇民眾視角,主要寫人民群眾,寫普通百姓40多年來的切身體會和努力拼搏,這是很明智的,通過作品顯示出宏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象。
比如說書里寫,1978年東莞的太平服裝廠來了個香港老板,拿出一個黑色手袋問能不能做,接待他的是26歲的業務員唐志平。唐志平沒遇到過這種事,但決定先接下來再說,然后和廠長商量,能不能和港商搞到一塊。這就是一個歷史節點。他們愿意冒這個險,認為總比逃港強,然后安排人連夜干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早上,就把做好的手袋送到香港老板手里。老板一看,沒給圖紙居然做出了一模一樣的東西,驚呆了,立刻簽合同投資,工廠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全國最早實行“三來一補”的企業之一。這個老百姓唐志平應該說就是參與了創造歷史。他有廣東人的性格,廣東人是很務實的,有商業基因,如果換了北京人,恐怕就不敢接這個活兒了。但歷史又不光是唐志平們創造的,因為同一個月里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三來一補”的文件,才實現了廣東的大面積推廣。又如書里有一章叫“發財到廣東”,記載了當年轟轟烈烈的南下打工潮,那時場面壯觀,造成各級政府難以招架,但那也是人民創造歷史,是一次人的解放,中國農民第一次獲得了遷徙和擇業的自由。翻這部書,我們可以重溫那個朝氣蓬勃的時代,人人心里都充滿熱望的時代,由此可以再一次認定,小康是怎么來的,中國是怎么崛起的。就憑這一點,《奮斗與輝煌》就有它確定不移的深遠價值。
組織這樣一種規模、這樣一種跨度的作品是不容易的。策劃是首功。此外,能讓十幾位作家協調起來進入同一軌道、同一風格的創作也不簡單。現在看來,四卷本作品的文體基本是統一的、融洽的,看不出隔閡,節奏上也是均衡的,僅此一點,也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