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何向陽丨站位高·理念新·細節實
更新時間:2022-04-20 作者:何向陽來源:文藝報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本的出版是出版界的大事,是文學界尤其是紀實文學領域的新收獲,同時也是廣東文化史乃至人文史上的大事。
為什么這么說?其原因在于《奮斗與輝煌》一書記錄了廣東這個中國現代化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省份、這個中國改革開放極為重要的“窗口”的40多年來人們為追求富裕與幸福、為追求小康生活的奮斗和發展歷程。
近日讀《文藝報》,看到張培忠同志寫的《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我認為這個引自湯顯祖句子的文章題目也可視作這部書的整體風格。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橋頭堡,對它的發展做小康傳記,對于過往而言,有總結和梳理的意義,也為未來提供借鑒。對于未來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因此,我從三個方面來談:
第一,站位高。從時間跨度上而言,《奮斗與輝煌》寫了廣東小康奮斗40多年的歷史,從1978年改革開放一直寫到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跨度大、視野寬,之于廣東經濟發展史而言,它從某方面講是“集大成”者,是全景式描繪廣東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崛起,直至今天取得領跑地位的一部巨著。其中家國情懷、百姓故事、全球視野、區域發展,其中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文化建設、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其中政策引領、人民奮斗、汗水淚水之艱辛,以及現在的輝煌成就,這些都成就了這部恢宏的“中國的廣東故事”。雖然寫廣東一省,但是由于上述我所說的那樣,由于廣東在中國的意義,它可窺一斑見全豹,它是中國故事,更是人民史詩。
第二,理念新。從“小康”的敘事理念而言,它幾乎延伸了我們對于小康的看法,也可以說將小康注入廣闊的歷史視野中去解讀。《詩經·大雅》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出處不用說,中國人的千年夢想直至近代的變革,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改革開放,直至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小康不僅關涉經濟崛起,更關系到黨領導下的為人民謀福利的黨的宗旨,也關系到改革開放和十八大以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這樣大的方針,它們結實地聯結在一起,使“小康”這一理念里面有了史和實,即歷史和現實雙重的內涵,這一點不局限于一段時間,而是將它一以貫之延伸到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落實到當代成功實踐的層面。
第三,細節實。從細節呈現的豐富度而言,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書寫小康或者小康敘事的某種范本。大量豐富扎實的細節支撐使這部書在立意上更為堅實厚重。小康實踐是艱苦卓絕的,對于這一實踐的記錄同樣是艱苦卓絕的。1000個人物、600個故事,得來這些,作者是下了功夫的。13位作者下了苦功夫和笨功夫,因為大量的史實只能用“四力”,尤其是眼力、腳力方可得來。比如連樟村的巨變,比如陸亦和的奮斗,比如廣東鄉村振興的萬企幫萬村,比如泥潭村變靈潭村的涅槃,比如觀心小鎮的讀書驛站、韶關“風度書房”、南國書香節、深圳讀書月,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藍圖的展開等等,限于篇幅,這些事件我不能一一列舉,但是我知道這些故事和圍繞這些故事的敘事是不易的,由此誕生的文字也是“踏破鐵鞋”得來的。所以這三個特色提供了一個可信的小康文本,也講述了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奔赴小康路上所取得的史詩性的成就。
相信隨著更多人的閱讀,這部書的影響力將會更大,人們對廣東小康的奮斗史會有更深的認知,對中國小康的輝煌成就也會有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