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蔣述卓|大灣區青年的“度過”與創造
更新時間:2022-04-06 作者:蔣述卓來源:羊城晚報
青年小說家王威廉最近發表的中篇小說《你的目光》寫的是灣區青年創業與奮斗的故事:一個開眼鏡店的小伙子與一個眼鏡設計師的女青年從碰撞到結合。與他以往小說不同的是,這次他的故事及其敘述都不先鋒,而是老老實實地講一個故事。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打開故事的對話框。普通又普通的深圳青年何志良有過網癮,在網絡上談過無終而疾的五年戀愛,還得療愈情傷??焖氖畾q的他在橫崗的“國際眼鏡城”開了一家眼鏡店,卻幻想著要設計眼鏡。他在他的店里遇上在香港學設計回到廣州要設計自己的眼鏡品牌的冼姿琪,就要拜她為師。開始是微信上教學,繼而是到廣州去當面求教。他們都有不同的生存障礙,但在相逢相傾相知的過程中,在眼鏡設計事業上的相互促進,對抗孤獨,實現對孤獨的“度過”。
在文體上,王威廉做了新探索,他將阿良的日記和他想設計的眼鏡型號以及冼姿琪的設計實踐巧妙地鑲嵌在小說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從而突出了他們兩人在創業上的相互支持及成功。
王威廉是一個很有哲學思辨的作家,正如他的《野未來》一樣,他總想將小說的思想寫得富有思想和哲理。《你的目光》也是如此,作者通過阿良的日記表露出諸多帶有文學性與哲理性相融合的金句。如阿良在陪阿姿療傷的日子里,有了對如何熬過艱難的體會,關于如何理解“度過”,作者不惜花費大把筆墨進行闡釋:“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需要度過;一件又一件事情,我們都需要度過;再到人的一生,我們也要度過的?!薄鞍⒆说母绺绯鍪潞螅瑢τ诎⒆说哪赣H來說,就是一次度過;阿姿的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之后,又是一種度過;當她幻想著回到了兒時,躍入水中之際,也是一種度過;當阿姿承受著母親的離去,靠酗酒化解這種悲傷的時候,還是一種度過。”阿良還用詩進一步詮釋“度過”,說的是因為我們對現在到未來、從這里到那里都一無所知,充滿恐懼,所以才“恐懼于度過是必然,恐懼于此心無法度過”。
阿良在知道阿姿是因為母親突然離世而不肯見他,只好到珠江邊散心,看到江上的薄霧以及薄霧中的小蠻腰而對為什么要設計眼鏡有了感悟:“設計眼鏡,大多數時候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但是人們為什么會發明墨鏡呢?僅僅是為了過濾強烈的陽光?顯然不是。就像我之前說的,眼鏡也在遮擋著什么,通常是讓別人看不清我們。不過有時候,譬如此刻,我們也需要這樣一款眼鏡:讓我們即使在能夠看清事情殘酷真相的時候,也能人為地將它放置在霧氣彌漫的保護之中?!薄坨R需要薄霧,是因為后面隱藏著深淵。當然,阿良與阿姿的目光最后融為一體了,這合體的目光不僅讓他們看清彼此的小世界,更看清了宏闊的大世界。這便是阿良日記里寫到的,“時代需要一副大眼鏡,才能看清那個野未來”。
當然,王威廉對小說哲理的追求太執著,有時未免太過。小說寫到阿良與阿姿的“度過”其實就可以了, 不必再去牽扯到“心安”。他們既然有了“度過”,又有了“開始”,不正是“心安”的表現嗎?更何況他們的未來與發展并非一個“心安”能包容得住的。要繼續創業,就肯定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苦惱,乃至還有新的障礙需要去繼續征服與度過。
小說的結局自然是圓滿的,除了阿良與阿姿結為良緣之外,阿良的妹夫、從大西北來到深圳創業的陳春秋成了制造無人機的“程序猿”。小說創構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抒情美學,在廣泛意義上也屬于一種成長小說的文學類型,盡管其中表現出一些淡淡的哀傷和憂郁,但在“度過”的過程中卻實現了心理上的蛻變和精神上的蝶變,有了一些雄闊和激昂的氣象,在文學地理學的構建中表達出一種“新南方文學”的詩學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