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扎實推進文化強省訪談①|張培忠 鍛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
更新時間:2022-03-29 來源:廣東文壇
問:如何看待廣東文學在建設文化強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培忠(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廣東是一片文化沃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以廣東為核心的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繁榮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廣東也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有著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文學遺產。近代以來,廣東涌現了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等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革命歷史上許多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重頭戲也是在廣東這個大舞臺上拉開帷幕的。廣東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經濟等原因,往往能夠得風氣之先,成為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交匯點,產生出新質文化,形成了開放、兼容、進取、務實的獨特的嶺南文化傳統。從唐代張九齡的詩詞,到黃遵憲、梁啟超倡導推動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傷痕文學”創作思潮及至近年反映改革開放現實題材的一批力作,都證明廣東長期都是新文學、新思潮、新理論爭相綻放的大舞臺。新中國成立后,廣東涌現了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杜埃、黃谷柳等一批文學大家名家和陳國凱、劉斯奮等文壇驍將,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高揚主旋律的精品力作,新時期以來廣東改革開放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更是在國內影響深遠。
自2011年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以來,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營造文藝創作的寬松和舒適環境,為文學創作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支持,全力促進我省文學事業的發展繁榮。今年2月11日,我省召開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部署聚力實施“六大工程”,強基固本,守正創新,奮力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這是開年動員令、春雷第一聲,全省文學界倍感振奮、備受鼓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重要講話中指出:“實踐充分證明,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廣大文藝工作者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期待與要求。黨和人民需要你們、信賴你們、感謝你們!”“兩個重要”論述作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藝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判斷,充分肯定了文藝事業和文藝工作地位,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關鍵時刻重申這一重要論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欣逢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置身當代中國生機勃勃的創造性實踐,文化繁榮興盛正當其時,文學工作大有可為。與時代發展大勢同向同步,與黨和人民休戚與共,是廣東文學界的光榮傳統,也是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明確了文學“有位”,增加了底氣,樹立了信心,增強了推動廣東文學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問:省作協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有何謀劃?
張培忠:省作協結合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精神,高舉偉大旗幟,珍惜、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文藝經驗,圍繞聽黨話、跟黨走、出精品、出人才的核心任務,研究部署5個方面10項措施,積極推進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
第一,緊扣“做人的工作”這一重要任務,實施文學工作者理論武裝項目。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激勵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打牢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一是開展全覆蓋輪訓。綜合運用課堂講授、專題研討、現場體驗等方式,開發微課堂、舉辦網絡培訓班,實現駐粵中國作協會員和省、市作協會員作家培訓全覆蓋,進一步振奮精氣神,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二是開展學理性闡釋。持續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研究和闡釋,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巨大變革,立足新時代文學的豐富實踐,構建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研究”欄目,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術化學理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闡釋。
第二,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實施新時代廣東文學精品創作項目。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文學創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文學觀念、內容形式、風格流派、題材體裁、手段方法的積極探索,推出一批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的“扛鼎之作”。一是加強廣東文學精品創作扶持。計劃在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永慶坊等地分別設立“新時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踐點”和“到人民中去”職業道德教育和文學服務示范基地,分主題、按板塊開展實踐活動,結合重要節點、按照創作題材策劃,支持作家下基層、接地氣,為作家提供積累素材、蹲點創作的便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加強現實題材、新時代發展題材、紅色革命題材、愛國主義題材、傳統文化題材和青少年題材創作。組織“改革開放再出發——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主題、“廣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風物”主題、“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主題、“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廣東鄉村振興主題文學創作,每年重點推出10部粵港澳大灣區題材和廣東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二是推動文學“雙創”。配合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學作品改編、衍生、轉化的有效機制,推動文學與電影、電視、戲劇以及網絡視聽、游戲等文藝形態的深度融合、聯通發展,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文藝和文化的生產力。
第三,突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這一特色品牌,實施鍛造文學新增長點項目。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血脈相連的優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合作區“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的戰略機遇,繼續深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工作,加強與港澳臺作家的交流互動,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鍛造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一是打造活動品牌。探索設立“大灣區文學獎”,每兩年組織一次評獎,獎掖能夠代表新時代大灣區文學創作最高水平的優秀作品。設立“大灣區文學排行榜”,每年頒布一次,面向全球華語作家征集作品,務求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策劃組織“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打造成為粵港澳三地文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二是加強文學傳播。依托地緣優勢,探索建立與東南亞國家(地區)文學機構的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拓展與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合作,組織開展互訪交流、舉辦作品研討會、座談會、筆會、聯誼等活動。發揮粵港澳三地高校資源優勢,加強同高水平的國外漢學家互動,加大對大灣區作家作品譯介力度,使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進入國際出版市場,實現國際主要語種全覆蓋。
第四,把握向人民交出優秀答卷這一根本目的,實施文學惠民提質項目。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強化供需對接,提高文學普及效率,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在文學公共服務中鞏固主流意識形態。一是組織系列文學惠民活動。努力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學志愿服務體系,采取文學講座、作品鑒賞會、贈書等形式,把文學送到基層老百姓中去。組織“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進基層、“文學四進(進社區、進工廠、進警營、進校園)”等活動,舉辦面向基層作者的作品改稿會、點評會和文學講座活動,線上活動、線下活動同時進行。二是加快廣東文學場館建設。按照“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的定位,將廣東文學館打造成為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讓廣大市民共享優質文學成果。推動文德路紅樓建設“廣東左聯作家紀念館”,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第五,圍繞強化黨和政府聯系文學工作者橋梁紐帶這一服務平臺,實施作協自身建設項目。深化改革,優化職能,加強服務,強化統籌協調,延伸聯系手臂,辦實事、解難事、真辦事,全力把作協組織建設成為真正的“文學工作者之家”。一是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服務作家、服務文學的優勢,認真落實新一輪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在省作協下設的專業委員會和主管的社會組織探索建立功能性黨支部,推動基層文學組織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二是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全力打造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形成文學事業“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繼續邀請全國名家與名刊名編為導師,以結對方式對100名具有潛力的80、90后青年作家、網絡文學創作骨干進行文學創作指導。組織第二屆省作協簽約評論家聘定工作。推進廣東文學院改革,打造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的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核心隊伍。積極推進基層作協組織建設,著力解決基層文學組織“最后一公里”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全省文學界一定會積極響應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號召,胸懷“國之大者”,把握重大機遇,以雄心,以定力,以能力,犯其至難,圖其至遠,努力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為推動廣東文學由高原邁向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邱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