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倉海”化作詩廊 ——梅州蕉嶺縣建設“中國倉海詩廊”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更新時間:2022-03-23 作者:蔡海光來源:廣東文壇
滄海可以化作桑田,然而今天,“倉海”也可以化作詩廊。
“倉海”是著名愛國詩人、保臺衛士丘逢甲先生的別號。在梅州蕉嶺縣的文福鎮,也是丘逢甲的故鄉,一個以紀念他的詩魂、彰揚他的愛國情懷、助力當下鄉村振興的“中國倉海詩廊”項目拔地而起,破繭成蝶,成為鑲嵌在青山綠水中的一塊晶瑩碧玉,楚楚動人,分外妖嬈。
2021年的盛夏,筆者再次來到文福鎮,徜徉于倉海詩廊,置身于此,仿若穿越時空,一步一景均能走進丘逢甲這位愛國詩人悠悠詩境里,融入美麗鄉村的畫圖里。彎曲的書法長廊,旁邊是如意形狀的荷塘,田田的葉子,下面有些是盛開的荷花,有些是含苞的花蕾,不遠處的民房白墻黑瓦高低錯落,綠油油的稻田,屏障般雄奇的君山,田園般的氣息,古樸與現代的交織,畫廊一樣的詩廊,當你留連于此,感懷如此,也許你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如此陶醉的地方,多年前卻是荒草萋萋,臟亂不堪的沼澤地,老百姓口中的“湖洋田”。然而這一切的蝶變,又是如何做到的?你會在心里不斷發問,這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又是如何繪制的?答案,在下面。?
一
說到倉海詩廊的建設,必須要說到一個人,因為他的熱心和恒心,也因為他對家鄉的那份深厚情感和人文情懷,才有了今天倉海詩廊驚艷的一面,他就是蕉嶺縣外出鄉賢、廣東省方志辦副主任丘洪松。丘洪松的老家在蕉嶺縣文福鎮的長隆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文福人,從學生時代他就能把丘逢甲的大部分詩篇熟記于心,家國情懷,心系鄉梓是他骨子里的愛戀,雖然丘洪松常年在廣州工作,但他對家鄉的人家鄉的事是一直牽掛于心的。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這讓丘洪松怦然心動又豁然開朗。歲末,丘洪松夫婦回到文福老家,和往常一樣,在家里一閑下來,他就會約上幾位村干部和鄉親到家里喝茶聊天。在鄉親們眼里,丘洪松可是位“廳官”。可一踏進他的家里,鄉親們卻又感覺到他就是“村里人”,沒有絲毫的架子,聊天到盡興時把鄉親們留下來吃個飯也是經常的事。時間久了,只要鄉親們一聽說他回來了,都會主動上門找他這個“自家人”嘮個家常。那次回來的晚上,幾個村干部聚在丘洪松家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謀劃著家鄉的未來藍圖,聊得非常盡興。當鄉親們散去,已是深夜。他意猶未盡,在燈下深深思索,在他趴在桌上迷迷糊糊睡著的時候,他的夢境里出現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夢境……一覺醒來,丘洪松神清氣爽,他有晨運的習慣,待他換上一身休閑運動服,漫步在村中的田疇時,那些兒時留在腦海中的印記,以及村民淳樸的映象,在青山綠水中讓他“不能自拔”。他覺得自己的夢就在這里,就在這片自己熟悉的希望田野上。想想看,文福鎮確實人文底蘊深厚,既是丘逢甲先生的故鄉,又是著名數學家、菲爾茲數學大獎獲得者丘成桐先生的故鄉,除此之外,還走出有書法家、教育家和一批有成就的鄉賢和文化人。可以說文福鎮雖小,但名氣卻不小。丘洪松想到,如果把這些深厚的人文資源和鄉村振興發展結合在一起,借用丘逢甲丘成桐兩位名人的影響力,依托長隆村白湖村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逢甲、坑頭、鶴湖、烏土、紅星、暗石等鄉村協同發展,打造“五個基地”,形成一個可以改善村容村貌,擦亮鄉村文化品牌,提升村民幸福感,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的惠民項目,讓文福建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這不是一件美哉快哉的事嗎?
2018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一2022年)》》,鄉村振興的號角正式吹響,而丘洪松心里掛著的這個“宏愿”也漸漸成型。他知道,做這樣一件事情,“點”是很重要的,而響徹華夏的丘逢甲先生就是一篇大文章,做好這篇大文章就是這個項目的“著力點”。他還知道,丘逢甲一生共寫過8000余首詩,傳世的有3000余首之多,他的詩作充滿了深厚的愛國情懷,憂國憂民,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社稷,其中的“懷臺詩”是他詩作中的絕對主題。于是,一個“詩廊夢”在丘洪松的腦海中漸漸浮現出來,而把丘逢甲先生的別號“倉海”作為“詩廊”的命名,細品之, 簡直就是天衣無縫的搭配。當丘洪松第一時間和一些村干部分享建設倉海詩廊的構想時,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但這些村干部只是鄉親們當中的少數,實施這么大的一個項目,讓所有的鄉親們認可并且支持,這才是真正的支持。這不是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于是,丘洪松定下了一個“規矩”:建設倉海詩廓,所有事情和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一個源于夢想的“初心”,就這樣破土發芽了。?
二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當建設倉海詩廊的消息一傳出來,讓丘洪松和一些村干部始料未及的是,他們聽到了來自各方不同的反對聲音,甚至有人還斷言,這是天方夜譚,是不可能做成的。更有少數一些聲音還很“刺耳”,認為丘洪松牽頭去做這項工程,莫不是為了自己的“政績”而為……這些聲音傳到丘洪松和一些村干部的耳中,一些村干部內心有些動搖了,一些村中的長輩借機勸丘洪松別自找苦吃做這種“無用功”,別好心辦壞事……丘洪松聽了后,沉默了一會兒,淡然一笑,反問前來勸他的村中長輩:“我不為私也不為己,我牽頭為鄉里鄉親辦一件實事會錯嗎?也許大家現在不理解,但是不要急,給點時間給他們,他們會理解的,最終也會支持的。做這項大工程肯定要吃苦,但這個苦我是吃定了。”
建設這樣一個大項目,擺在丘洪松和村干部面前的兩個問題都是大問題,第一就是涉及上千萬的巨量資金哪里來?顯然不可能從傳統的村民籌資而來,第二就是建設所需的土地問題。根據詩廊建設的初步規劃,所需土地涉及長隆村和白湖村2個行政村、13個村民小組和130多戶村民的土地,單村民土地的補償款就達到200多萬,而且這還是在這130多戶村民都答應支持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賠償款,如果出現還有需要協商解決的村民土地,土地賠償款會增加更多。這些困難像清單一樣被列了出來,丘洪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知難而退還是逆水行舟,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選擇。幾位聚在他身旁的村干部,默默地看著他,丘洪松目光堅毅,顯得很冷靜,因為他心里很清楚,在當時梅州還沒有哪個村由村委牽頭去實施一個如此大的文化工程,但沒有人做不等于不能做。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變的,而這樣一個項目的初心和目的,也就在這里;既然方向不會錯,縱使前面的路充滿坎坷與荊棘,但是路的盡頭一定是光明的。想到這,從不拍桌子的丘洪松騰的站起身來,把右手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語氣堅決地對在場的村干部說:“這個項目一定要干,并且一定要干成,我們要成立由村民組成的建設理事會,我也是長隆村的村民,我毛遂自薦擔任建設小組的組長……”擲地有聲的話語剛落,身旁響起熱烈的掌聲。
三
萬事開頭難,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讓每個村民都知道建設倉海詩廊項目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對自身的好處,丘洪松利用年假時間回到村里,走家串戶,當起了宣講員、解說員和發動員,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群眾解疑釋惑,漸漸打消了群眾的顧慮以及心頭的疙瘩。為了讓項目得到更好地推廣和宣傳,他甚至利用周六日短暫的假期,不顧勞累,自己開車往返于廣州和梅州,把長隆村和白湖村兩個行政村各個生產隊長“請”到自己家里做客。當著他們的面,宣傳黨的好政策,鼓勵大家一定要干事創業,農村大舞臺一定會演奏出最華麗的篇章。起初接到“廳長”邀請赴宴的通知,生產隊長們心里還是七上八下的,畢竟如此高規格的家宴在他們平生還是第一次,可當他們來到丘洪松家里,這位“丘廳長”親和得就像一位“自家人”,而且還是“廳長夫人”親自下廚,通過如此接地氣的家宴,各個生產隊長都理解了丘洪松為家鄉牽頭建設倉海詩廊的良苦用心。之后,生產隊長們都紛紛加入到群眾的宣傳和動員工作中,為項目的開工建設夯實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文福鎮長隆村的村書記丘柏松曾動情地說:“倉海詩廊的項目傾注了洪松鄉賢的大量心血,為了爭取這個項目早日動工,很多事情他都是親力親為,在村民土地征收方面,遇到少數想不通的村民他會帶上禮品親自登門,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做解釋工作,最終取得村民們的信任和理解,獲得他們的支持。”
按照倉海詩廊的規劃,詩廊將展示書法名家的作品,而這些名家的作品,如果用錢購買無疑將會大大增加詩廊建設的費用。為了節省這筆開支,洪松鄉賢利用個人的人脈關系,主動走訪書法名家,動員他們為詩廊捐贈作品。而他的誠心和感召也獲得了很多書法名家的響應,到目前為止共征集到200多幅全國各地書法名家作品,此舉為倉海詩廊的建設注入了強大的載體。在這些書法名家作品中,不僅有現任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和中國書協理事及以上名家的作品,還有一些其他名家的佳作,真是費盡了洪松鄉賢的一番苦心。同時,丘柏松還說起一件讓他很感動的事。他說,他在當村書記之前是做木材生意的,常年開車東奔西跑,對開車這件事,他就對洪松鄉賢的行為深表感動。為了倉海詩廊的建設,洪松鄉賢經常利用星期六日的兩天時間,50多歲的人了還自己開車往返廣州與梅州,上千公里的行程,那種勞累也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可謂是,眼前有榜樣,心中有力量。丘柏松坦言說,自己當初也對這個項目有些搖擺,但看到洪松鄉賢的真心和付出,覺得自己作為村書記應該有這份擔當,于是漸漸堅定了信心,個人捐出兩萬元,并全情投入到倉海詩廊的各方面建設中。
2018年,倉海詩廊啟動規劃建設后,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和蕉嶺縣委縣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2019年“中國倉海詩廊”正式列入蕉嶺縣重點項目,并獲得縣里財政撥款1200萬元的支持。一石激起千重浪,鄉村建設起宏圖,接下來倉海詩廊的籌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中展開。丘洪松夫婦帶頭捐款,其他村民和鄉賢也聞風而動,積極響應。從一百兩百到一千兩千,甚至到一萬兩萬甚至數萬,捐款人數上千人。短短兩三年里,倉海詩廊共向社會籌資300多萬元,其中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是20萬元。而這些捐款,都通過“倉海詩廓”公眾號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讓人感慨的是,為什么一個鄉村的文化建設項目會獲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這是連項目理事會的每一位成員都沒有想到的。倉海詩廊籌資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事情,那就是不少鄉賢和社會上的熱心老板在對詩廊項目的深入了解后,從第一次捐款后,又接連向倉海詩廊項目捐款。一捐再捐,捐了又捐,以實際行動支持鄉村建設,這是倉海詩廓項目建設中留下的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美談之一。
中國倉海詩廊項目從2018年啟動至2021年9月建成,歷經三年,從規劃設計,征地拆遷,籌集經費,征集書畫,施工建設,從夢想到現實,一幅鄉村的美麗畫卷終于掀開她的紅蓋頭,露出她驚艷的一面。昔日被荒廢的“湖洋田”,如今成為村民門口的鄉村大公園。
四
此時,讓我們再回頭好好端詳這個讓我們陶醉與心醉的倉海詩廊。倉海詩廊項目位于文福鎮長隆村和白湖村交界,詩廊分左右兩部分。左邊以書法家撰寫丘逢甲詩篇內容的作品為主,右邊為書法家創作的歌頌客家先賢的詩詞書法作品。詩廊中間草地上豎著一塊巨石,正面刻著文福鎮鄉賢,著名軍旅書法家丘仕坤書寫的“中國倉海詩廊”大字。巨石背面則是“中國倉海詩廊碑文”,碑文內容由梅州嘉應學院知名學者、丁思琛教授所撰寫。詩廊前面是一片開闊的荷塘,宛如葫蘆狀,當地的村民也叫它葫蘆塘。荷塘中間架設著彎曲的木質廊橋,人走在上面遠眺巍峨的君山(當地人也叫金山),近賞咫尺眼前的人文美景,熏陶于一幅幅鐫刻于此的名家大作,身心愉悅,美不勝收。
據了解,中國倉海詩廊項目總投資1800多萬元,在保留原有景觀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了鄉村的原生態。通過挖掘人文資源,以“書法游廊”“書畫展覽館”“長隆村村史館”“長隆和平方志館”構成“三館一廓”的總體格局,突出“長廊文化”“條屏文化”“河堤文化”。其中,書法游廊環繞葫蘆蓮塘建設,采用園林式布局,以當地客家文化為載體。葫蘆塘內種植的荷花與廊內書法雕刻互相烘托,一步一景,讓游客通過長廊的漫步觀賞,猶如穿越一個客家文化的課堂。精美的書法雕刻內容里,很多都是客家先賢留下的傳世之作,更多的是反咉家風家教和家國情懷的篇章。此外,蓮塘道路周邊擺設了景石,景石上以不同的書法字體風格刻著蕉嶺縣的87姓。通過家訓和姓氏反映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物由來第一流”也在此一覽無余。除此,自然的風光與人文藝術的結合在這里也堪稱絕配。游客既可以停下腳步,在長廊中小憩,也可以把鄉村的美景收入鏡頭中。值得一提的是,詩廊建成后,每天都有不少當地的村民在長廊中下棋打牌唱山歌。傍晚,則有更多的村民和到此一游的市民在寬闊的詩廊廣場跳起廣場舞,幸福時光,羨煞旁人。遠離城市的喧囂,當村民都主動地告訴到此一游的游客,這里原來是一片沼澤地,而在游客驚訝的目光中,大概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句話:這真是化腐朽為神奇。
倉海詩廓旁邊坐落著一座現代簡約風格的書畫展覽館,該館也是蕉嶺縣首家以書法、繪畫為主題的展館。占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外設雕刻名人家風家訓的文化廣場,內設“家訓館”“名人堂”“藏書閣”三堂,這讓人不禁贊嘆倉海詩廊規劃設計的博大內涵。書畫展覽館展出數百位近現代書法名家所創作的書法作品,同時把打造市縣詩詞創作基地、書法培訓基地、繪畫寫生基地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可謂是,悠悠客家文脈,款款家園情懷。
移步長隆村村史館和長隆和平方志館,也讓人眼前一亮。“兩館”用“推陳出新”的方法,將原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通過體現“原鄉”的理念,對原有建筑進行外立面改造,充分體現出客家民居的淳樸與古風。館內展出以體現長隆村發展歷史和為村內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鄉賢事跡為主,輔以農耕文化等知識的宣傳介紹。長隆和平方志館內則展出和收藏近千冊志鑒和各姓氏族譜籍書籍,內容豐富,追根溯源,這些書籍都將提供難得的幫助。
據了解,文福鎮除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還有丘逢甲先生于1904年親手創辦的百年老校“創兆學校”,2006年由蕉嶺縣政府為紀念丘逢甲先生專門命名的“逢甲紀念中學”。丘逢甲的兒子丘琮是抗日救亡團體“東區服務隊”的發起人。1938年12月,丘琮率領東區服務隊開赴蕉嶺,在當時偏僻的文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愛國熱潮,革命火種早就播種在文福,在這片人文深厚的土壤破土發芽,紅色文福可見一斑。
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院士祖居則坐落在與長隆村相隔不過一公里的羊岃村。近年來,丘成桐院士多次回到文福,并將世界數學大會帶回蕉嶺舉辦,縣城已建成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目前丘成桐祖居已重新修繕,井布展成丘成桐院士展覽室,丘成桐數學館、趣味數學園。與丘成桐祖居一墻之隔的,是具有200年歷史的“力田草廬”私塾。頗有一番江南雅韻的“力田草廬”已經修繕成全面展示丘成桐院士在數學領域取得的各項成就的展覽室,再現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和家風。
如今記者再次來到文福,感覺與以前大不一樣。除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丘逢甲故居,現在又多了新建成的倉海詩廊,多了重新修繕的丘成桐故居以及丘成桐公園。舉目望去,有“有文得福”美譽的蕉嶺縣文福鎮,如今恍如一個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的鄉村伊甸園。都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來到文福,心安也安心。
“文福鎮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資源,因此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把倉海詩廊周邊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出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鄉村文化振興示范基地、青少年科學興趣培育基地和長壽養生體驗基地的目標。”面對項目的建成,丘洪松欣喜地說。
據長隆村的村書記丘柏松介紹,如今的長隆村和白湖村的村干部們和村民都鉚足了勁,改變,讓他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如今,在倉海詩廊項目的成功示范效應下,節假日到村里參觀旅游的市民絡繹不絕,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而今打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這兩年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逐漸回到村里創業,農村的發展讓他們看到了奔頭。正如新推出的《倉海詩廊》歌曲中所唱道:三年鑄就金船槳,倉海翻騰興山鄉……當下村里正在謀劃下一步的發展,準備把村里一些符合條件的民房改造成民宿,開辟農村土特產交易市場和農家樂,規劃建設生態蔬菜的種植基地,讓村民增加收入增強幸福感,在小康路上加油干,用蕉嶺縣“世界長壽之鄉”招牌帶動文福鎮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讓農村有產業,農民有事業,讓農民可以安居樂業安心創業,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書寫鄉村振興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