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昔日那個飯堂工成了出品總監 ——記“廣州市勞動模范” 粵菜師傅蔡偉域
更新時間:2022-03-15 作者:謝友義 溫林來源:廣東文壇
名揚四方,筵開百席。烹飪這種“以木巽火”(《周易?鼎》)的方法,按照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所說,“本于文明而生”。粵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這種內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
縱然時代千變萬化,“食在廣州第一家”的廣州酒家,以其代代相傳的粵菜譜系,令經典美味不懼流年,成為現代人品鑒經典粵菜的勝地。
在距今近80年前,廣州酒家,一位粵菜名廚將一道“百花煎釀鴨掌”端上廣州人的餐桌,蝦肉在上,去骨鴨掌在下,咬上一口,十分入味,贏得一片贊譽。這位粵菜名廚曾在巴拿馬國際烹飪比賽大會上獲得金牌,擁有“世界廚王”美譽,他的名字叫梁賢。
時序更迭,80年后的今天,還是在廣州酒家,一位粵菜烹飪技藝傳承人再次將這道歷經6代師徒傳承的代表名菜——“百花煎釀鴨掌”奉獻在大家面前。他是誰?他是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注冊中國烹飪大師,也是廣州酒家集團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餐飲出品總監,他的名字叫蔡偉域。
2021年金秋時節,我見到了蔡偉域,我更喜歡叫他偉哥。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莊重禮貌而又不失瀟灑,眼神剛毅,聲音雄厚,整體透著一股子堅定沉穩。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氣、性格、為人就和他的外表一樣,坦誠、實在。
蔡偉域師傅作為粵菜傳承工匠,我請他談談自己走過的路,他第一句話卻是:“我很平凡,沒什么值得說的,如果一定要說,我只能說,我會努力做好粵菜的傳承與創新,努力做一名真正的粵菜師傅。”
?從飯堂廚房到餐廳廚房
?1991年,春天,令人心曠神怡。
改革的春風吹遍嶺南大地,懷揣夢想的人們從五湖四海涌向珠江兩岸,這股潮流顯示出無限的生機和力量,立足、擇業、成家。這是一支藏龍臥虎的隊伍,不安于命運安排的人們,早就憋足一股干勁,在這里尋找施展才智的機會。
19歲的蔡偉域沒有想太多,他只是想找一份工作。
一次偶然,他和朋友在珠江邊散步游玩,看到廣州酒家濱江西店門口簇擁著一大群尚未支好自行車的人們,他們翹首爭相讀著一張公告,這是廣州酒家招聘飯堂員工的公告。
朋友說:“做飯堂工,哪有什么前途。”
蔡偉域卻說:“我只是想在廚房炒個菜,不用想太多。”
經過面試,蔡偉域如愿進入了廣州酒家,但是能否如他所說,“在廚房炒個菜”,那可不一定。
飯堂工,顧名思義,就是在飯堂打下手。
廣州酒家高手云集,隨便一個人都能炒菜。也正因為廣州酒家高手云集,所以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炒菜。
飯堂工每天有許多瑣碎的事情要做,但就是不能炒菜。因為廣州酒家對每道菜把關都非常嚴格,為客人炒菜的餐廳廚房和為員工炒菜的飯堂廚房是分開的,廚師也是分開的,更不要說還是剛入職的飯堂工蔡偉域,連廚師都不是,更加不能讓他拎鍋鏟炒菜了。
蔡偉域離廣州酒家廚師的距離還很遙遠,這條路每一站都是考驗,飯堂廚房工、飯堂廚房“打荷”、飯堂廚師,至于能不能在進入餐廳廚房炒個菜,估計這輩子都難了。
有些同時入行的工友,高高興興地來上班,結果干了兩天就不干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打雜沒意思,太無聊”。
“沒關系的,沒有資格炒菜,那就不炒吧,我干好本分的事情就行了。”蔡偉域留下來堅持干。
廣州酒家濱江西店自1989年開業,總是燈光輝煌、賓客云集、人山人海。坐在這里喝茶和吃飯,透過窗戶可以看到美麗的珠江風景,堪稱最美一角。這里服務周到、菜品豐富、用料新鮮,出品具有世界水平,獨具特色、堪稱一流,不愧為“食在廣州第一家”。
廣州酒家的廚房是一刻不停運轉的,每天在飯堂廚房都能見到小蔡忙碌的身影,掃地、拖地、摘菜、搬運、洗碗筷等,樣樣在行。
他肯干,眼里有活,慢慢地,飯堂組長讓他參與斬料、配菜,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在飯堂廚房灼菜。白灼菜心是蔡偉域一道拿手好菜,當然,還是不能炒菜,只能灼菜,他做的白灼菜心也只能供員工食堂用餐,還不能送上客人的餐桌。
每天做完自己的分內事后,工友們就相約出去玩:“跑快點,一會兒廚師仔又出來拉壯丁,你就要干活了。”
他們說的“廚師仔”不是飯堂廚房的職工,而是餐廳廚房的“打荷”。他們工作任務很繁重,經常一站就是一天,餐廳廚房人手不夠時就會來飯堂廚房“抓壯丁”打下手。
蔡偉域沒跑,他今天還有工作任務。他默默地回到飯堂,將酒店新鮮采購的蔬菜運到餐廳廚房,提前將菜分配好,檢查了一下廚房清潔是否做好。
廚師仔果然出來“抓壯丁”:“來來來,過來廚房幫手。”
他說的廚房就不是飯堂廚房了,而是餐廳廚房。進了餐廳廚房,肯定是一分鐘都閑不下來。
有的同事會以各種理由開小差,“今日不舒服啊”“晤得閑,要去海珠廣場追女仔”“一陣要去西湖路燈光夜市買嘢”“你不要叫我,你叫那些新人啦,新來新豬肉嘛”。蔡偉域想著能夠幫到別人也是件好事,所以別人叫到他,他都會盡力做好。
去餐廳廚房幫忙,在干活的同時就有機會看別人炒菜,慢慢地,小蔡掌握了許多菜的做法。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做“水臺”,“水臺”專門負責將活鮮食材進行粗加工,幫助廚師準備配菜材料。這里面有不少學問,比如切肉,是哪個部位、手感是怎樣的,是否新鮮,只要有心,會發現盡是學問。
他在餐廳廚房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記在心里,回到飯堂廚房就去虛心請教別人。
飯堂“廚師仔”笑著說:“我們只是飯堂廚師仔啊,都算不上廚師,只會做飯堂菜大鍋菜,談不上什么水平的。”
有一天,飯堂廚師請假,炒菜人手不夠,實在太忙了,有人建議讓小蔡在飯堂廚房炒幾個菜。結果,小蔡這幾個菜一炒,就不止炒幾個菜了。
蔡偉域可以在食堂廚房炒職工菜了,在他眼中,這可是份好工作,因為煮得好不好吃,用餐職工馬上會反饋意見。
蔡偉域談到這里,自己也笑了:“當時我的拿手好菜是白灼菜心,其他菜只是隨便炒的家常菜,并且很多菜都不會做。不會就問,不斷學習和自我改進。”
90年代,廣州酒家每餐為職工食堂供應的蔬菜、肉類總量是固定的,但菜式可以由廚師自己定。小蔡勤于探索,在食堂做起了五柳蛋、蜜汁雞翅、生炒骨、蠔油牛肉等等,每天為職工換花樣,同樣是一塊肉,今天是紅燒肉,明天是東坡肉,后天是咕嚕肉,蔡偉域在飯堂廚房里任意發揮,鍋碗瓢盆用在蔡偉域手中就像是獨孤九劍,率性而為,任意發揮,自然而然。
職工們在飯堂用餐時,經常碰到一個一身炊煙味、穿著白色廚師服的人。這個人自己還沒有吃飯,卻關心吃飯的人:“今天的菜感覺怎么樣?”
“今天的菜真不錯。”
“這就是做廚師的樂趣。”談到這里,蔡偉域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師傅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
?1992年大年初一,蔡偉域特意抽時間和家人在白鵝潭看新年煙花。看完之后,就要趕回酒店干活了。
飯堂廚師們已經下班了,蔡偉域一個人在做收尾工作,順便研究一道小菜。他聚精會神觀察著配菜的色澤,絲毫沒察覺背后站著一個人。
“你喜歡炒菜的話,就來廚房吧。”蔡偉域回頭一看,這個人和他一樣,穿著白色廚師服,言談舉止斯文有禮,看樣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廚師。
這個人說的“來廚房”,不是來為職工炒菜的飯堂廚房,是來為客人炒菜的廣州酒家餐廳廚房。
真是遇到好人了,這個人是誰?一直在飯堂上班、偶爾到餐廳廚房打下手的蔡偉域并不認識他。
這位說話的人叫吳自貴,順德人,1977年就進入廣州酒家,國家高級烹飪技師,廣州酒家濱江西店廚師長。“食在廣東,廚出鳳城”,廚師們都尊稱他為“吳師傅”,他多次作為粵菜代表出國交流,在粵菜前輩中,他屬于強調傳承的創新派。
他看到了蔡偉域對粵菜孜孜以求的精神。
從此,蔡偉域在餐廳廚房化身“打荷”,給吳老師打下手。這既要有很強的刀工技術,還要熟悉食材味道、配比知識,同時承擔部分菜肴的半成品搭配、制作,腌制調味、上粉上漿都是“必修課”。蔡偉域很用心地實踐,每天做好配菜遞給師傅,師傅炒好菜后再端盤送往餐廳,他可以真正近距離看別人炒菜了。
“師傅讓我專心看,有機會做事是幸福的。”蔡偉域十分感激帶他的師傅。
吳老師隨和,有責任心,他不會批評人,強調自覺。他看重你,就會對你嚴格,每個細節都會督促你做好。
工友“馬大哈”做了一道菜,吳師傅提示他,味道重了,第二次還是出現這個問題,師傅再次提醒,到第三次,“馬大哈”就不肯再做同一道菜了,他說自己已經掌握了這道菜的做法,師傅也就不再多說什么了。
而蔡偉域,總是耐心地做菜、一遍遍做菜,然后一次又一次恭敬地請師傅鑒定指點,請教其中的細節,再一遍遍改進。如何開火、如何壓爐,他一招一式地學。
你愿意學、愿意問,吳師傅就愿意教,你不愿意學,他也不會強迫。
做好每一款醬汁,烹好每一道菜肴……廚師每天都在重復又重復地做同樣的事,但第一次和第一萬次絕對會有不同的感受。
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感受到菜品的內涵,似乎是年輕廚師成長繞不開的路。
廚房能炒菜,廚房也能融情。
師徒共同工作,吳老師將自己的經歷所學傾囊相授,讓徒弟少走彎路。學生蔡偉域虛心求教、認真學習,每一道菜都精心斟酌,有時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會告訴師傅,師徒之間完全敞開心扉。
“師傅,我們每天在學習做粵菜,都是前人傳下來的,有人說以前的菜式才是正宗的粵菜,90年代新派粵菜不屬于粵菜。”
“我覺得,粵菜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適當發展變化。任何時候,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在堅持傳統的前提下,尊重市場、適度調整改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做菜就像設計衣服,衣料來來去去就那些,關鍵是看你如何融入潮流的元素去創新、搭配,玩出新花樣。像百花煎釀鴨掌,民國時它是一道新派粵菜,但現在,它已經成為我們傳統的經典粵菜,新舊只是相對的,過去的新,現在就是舊,現在的新,未來就是舊。一成不變,可能會導致故步自封。”
“有人說,現在的菜不如過去的菜好吃,難道我們廚師的廚藝在倒退?”
“現代的菜式單從口味上講,絕大多數會比以前的好吃,口感會更好。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廚藝會不斷完善、調料的不斷研發,與時代進步有關。只要你堅持粵菜的原則,對原料、口味進行不斷提升,那就是良性發展。當然,片面追求口感,完全依靠調味料提鮮,用的食材不新鮮、不自然,那就是倒退。”
蔡偉域一步步深入粵菜、體驗粵菜,他深刻感受到粵菜用料廣博奇雜,配合四時更替,四季常新,講究生猛、鮮淡、清美,有五滋六味之別。
“粵菜重養生和應季節而動,春天濕氣重,要多吃韭菜,粗纖維,夏天就要吃苦瓜等當季的瓜果,煲冬瓜湯,入秋了,吃蘋果、雪梨,煲糖水,冬天吃羊肉,這些都是師傅告訴我的,粵菜是和天地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蔡偉域談到和師傅在一起工作的歲月,充滿了懷念和感激。“正是師傅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使我在粵菜廚藝上、烹飪思想上受益匪淺,是師傅潛移默化的影響,才使我這顆幼苗得以成長。”
?升任廚師長也不忘對粵菜的探索
?1993年,蔡偉域升為廚房“后荷”,也就是做“廚師仔”了。酒店領導知道年輕人好學,鼓勵廚房多給小蔡師傅鍛煉的機會。
其他長輩對他開玩笑:“小蔡師傅,我們知道你有飯堂基礎,哪怕做得不算好吃,也難吃不到哪里去,不至于失手。”
蔡偉域現在終于可以正式做炒粉、炒面,而且可以炒油菜了。自己的特色菜可不止白灼菜心。
一天,吳師傅有急事,剛好走開了,但客房客人還有一道炒石斑球沒上,已經在催了。
怎么辦?有人說,師傅不在,徒弟頂上。
第一次為客人炒石斑球這種“硬菜”,蔡偉域很緊張。
菜的做法是會的,但正式為客人做這道菜還是第一次。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他認真地完成了每一道工序,菜炒好了,服務員端著菜進入客房,他也跟到了客房門口。一會兒,服務員出來了。
“這道菜行嗎?客人感覺怎么樣?”蔡偉域心中沒底。
服務員說:“有客人說,這一桌菜里,炒石斑球味道差一點,其他的都好。
蔡偉域覺得很失落,本來自我感覺良好,沒想到努力這么久,這道菜還是不行,這對他是巨大的打擊,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廚師?
廣州酒家匯聚了一流的粵菜師傅,也匯聚了懂行的粵菜食客。廚師的廚藝厲害,客人的嘴巴也厲害,正是高山流水覓知音。
吳師傅回來了,見到蔡偉域垂頭喪氣,就安慰他:“正常的,同臺吃飯,口味不同,這一桌之前都是我的菜,你只有這一道菜。同樣的菜,每個人做出的味道不盡相同。在一整桌菜里,客人覺得你的這一道菜味道不同,也沒什么大驚小怪,你用心做好就行。”蔡偉域沉思了片刻:“我要努力。”遇到困難和坎坷,蔡偉域都會堅定不移走下去,這是他一貫的性格。
看吳師傅炒菜不但是一種學習,更加是一種享受,從食品的初步加工到烹飪制作,師傅每一個步驟都認真示范操作。
一條鱔魚,鱔魚頭制成“汕式燉鱔頭”,鱔魚肉制成“炒金錢鱔片”,用生抽腌好,下油炸脆,再澆上自制醬料,鱔魚尾經刀工處理,用焦鹽炸,做成“拼盤小碟”。“這道菜獨具匠心的地方是一條鱔魚從頭到尾都用齊。”
特色蒸桂魚,先將桂魚起肉剔除魚刺,用蛋白生粉和自制調料包好,木耳打底,擺成魚形,放入蒸鍋,最后淋姜蔥、醬油等。“這道菜最寶貴的地方是激發食材的原味。”
“紅棉五環放光彩”,用西紅柿為紅棉花瓣,用順德炒牛奶為花蕊,在周圍環繞沙拉醬薯絲球。“這道菜新在西餐中做,把粵菜和西菜融合。”
還有酥皮焗鮑魚、鳳梨錦繡、茅臺雞、白雪藏龍、家和雁扣、紗窗邂逅等等,師傅還手把手教蔡偉域做那道“民國時的新派粵菜,現在的傳統經典粵菜”百花煎釀鴨掌。
只要勤勞、年輕,就什么都不怕。遇到了一點挫折,繼續努力就是了。
隨著時間的沉淀,蔡偉域的烹飪技藝日臻成熟。1999年,他在廣州國際美食節“東峻杯”風味菜烹飪大獎賽獲一等獎,此后,他還在各類烹飪技能競賽上摘得多項大獎。
2004年,蔡偉域做廚師長了。他不忘對粵菜的探索,他還是那么穩重和平靜:“我覺得粵菜很平淡,不刺激,但生活離不開它,百吃不膩。”
幾十年的積累,蔡偉域已經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廚藝功底,并以發揚和傳承粵菜為己任,擅長粵菜傳統與現代的糅合創新,他進一步體會到,粵菜技藝蘊含著藝術和學問,不僅是炒個菜而已,它的范圍很廣,包括燒臘、早茶點心、煲湯、餐前小菜等。2012年,蔡偉域榮獲“廣州市勞動模范”稱號,在感激師傅、廣州酒家的培養的同時,也不禁深念粵菜的未來發展。
培育“粵菜師傅”,傳承粵菜技藝
2018年的一天,46歲的蔡偉域風塵仆仆地回到辦公室,一進門,就迫不及待說出一句話:“粵菜必將迎來新發展。”原來,廣東自2018年開始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將傳承粵菜文化,作為“促就業、保民生” 的三項工程之一。一方面,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在梅州、貴州等地創建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平臺,形成師徒幫帶機制,以“培養工匠精神的新型勞動者”為目標,大力培養粵菜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開展“百廚百店”培育行動,在白云、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增城7個涉農業區精心培育鄉村粵菜門店、鄉村粵菜師傅,帶動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與此同時,還全面實施“粵菜師傅”培育行動計劃,從烹飪技術學校來的學生進入酒家后要從低做起,由廚工到高技人才要經歷七八次考試,大概耗時要10年以上。升級考試有時間規定,必須滿2年或者3年才能考一次,既要考理論,也要考操作。
這一過程中,蔡偉域作為粵菜名師,也十分注意“傳幫帶”,將自己幾十年來對粵菜的認識和烹飪的技巧,交給晚一輩粵菜苗子。
“菜品的研發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對日常瑣事的發現,我們在堅持粵菜根本的前提下,要從生活中尋找菜品優化的靈感,根據需求及時調整,就是粵菜傳承與創新的奧妙”。
他要求徒弟們沉下心去研究:“做粵菜師傅不是炒個菜而已,你要理解粵菜才行。就好比吃牛肉,是分部位的,懂的人告訴你口感、吃法、味道等,你在理解它以后再去品嘗,在認知它以后再去品味,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他教徒弟們做彩霞晚燕、杏鳳展新姿、荷花含苞、牡丹怒放、孔雀開屏、百鳥朝鳳等粵菜名品。也傳授后輩們歷經6代粵菜師傅傳承的經典名菜“百花煎釀鴨掌”的做法。
“你們都是好苗子,傳承粵菜以后靠你們了,要堅持,要尊重每一個過程、食材和味道,就一定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粵菜師傅。”蔡師傅演示完后,經常這樣勉勵年輕人。
他和徒弟說,炒菜一兩次炒不好不要緊,三四炒不好也不要灰心,需要做的是不斷努力,下次炒好就行,并且每次要做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廚師要求穩,發揮要穩、心態要穩。”做一名廚師,“穩”勝于一切,不能說上一道菜還美味無窮,下一道菜就變得十分難吃,不能說今天心情好,我就炒好吃一點,明天心情不好了,就炒難吃點,這都不符合“穩”的要求。
徒弟去參加比賽,蔡偉域告誡他們:“難道其他廚師就很差嗎?絕對不是的,能夠進入這個比賽,大家都是冠軍的材料,都有雄厚的基礎,一定要謙虛謹慎,比賽比什么,就是比穩。”
蔡偉域和他的師傅一樣,在堅持傳承的基礎上強調創新。他曾對徒弟說:“我們現在的創新菜式,如果能經過食客篩選和時間考驗,50年后,它就會成為一道經典傳統粵菜,而50年后的粵菜會繼續創新,向前發展。”
采訪結束,歸途中,蔡偉域的話語又在耳邊響起:“我很平凡的,我只是趕上了時代發展的好機遇,又遇到廣州酒家老字號的好平臺,我會繼續努力,做好粵菜的傳承與創新,努力做一名真正的粵菜師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