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兒童詩的審美取向 ——讀唐德亮兒童詩集《住進小木屋的夢里》
更新時間:2022-02-24 作者:許慶勝來源:廣東文壇
唐德亮的兒童詩歌創作頗有收獲,在全國報刊發表了不少兒童詩精品,兩次被名刊《兒童文學》評選為“全國十大魅力詩人”,詩作入選教育部義務教育新課標《兒童詩歌選》及《中國最美童詩》《中國百年兒童文學名家代表作選》等,兒童文學史專著《中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廣東當代兒童文學概論》《中國兒童文學年鑒》對其作品有專門評價,給予好評。唐德亮的兒童詩集《住進小木屋的夢里》富有鮮明的特色,受到廣大小讀者的喜愛、兒童文學評論家與園丁們的關注和重視。該書首版印刷8000冊,不到三個月即告售罊。
兒童詩最主要的特征應該符合兒童的心理與審美趣味,這種審美取向應是積極、美好、向上的,以利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提高兒童健康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意識,為他們開始真正的人生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詩歌創作的構成元素很多,其中聯想功能的巧妙運用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以唐德亮的《小鳥吵架》為例。他看到或回憶起童年時代孩子們吵架的場景,就產生聯想,于是借用外物(動物)“小鳥”“嘰嘰喳喳”來展開聯想、編織詩句;又或者可能是先于早晨聽了外面小鳥們的“嘰嘰喳喳”進而聯想到了“它們多么像幼兒吵架”,或者二者反復來往,總之最后形成了:“喳喳?喳喳/兩只小鳥/站在樹枝/大聲吵架//一只說:你的羽毛一點都不漂亮/一只說:你的歌聲難聽沙啞//一只說:你常愛罵人不講禮貌/一只說:你就愛搗亂紀律太差//夜已深沉/連蟲子都已睡去/只剩下這兩只小鳥還在吵架/……”然后是“大森林”的批評:“吵得大森林直搖頭/沙沙?沙沙/這兩個孩子不講公德/真不像話,真不像話。”?恰到好處地集詩性、幻想性、趣味性與教育意義于一爐。類似的兒童詩佳作還有《風的舌頭》《獅王醒悟》《瞪眼》《年輪》《飄流瓶》《鮮嫩的早晨》《風的舌頭》《樹洞》《頂牛》等,立意新奇,創造了一批生動活潑的新意象,把兒童們的“愛、關懷、悲憫、爭強好勝、富于幻想、同情、理解、友誼、善意、寬容”等多種情感因素借動物呈現出來,在童趣、情趣、理趣、幽默甚至諷諭中蘊含審美的愉悅。
唐德亮的兒童詩歌大多傾向于浪漫主義,恰如黎明時分的植物,充滿“鮮嫩”“水靈靈”的感覺。他的小長詩《選壞蛋》,最后動物們選出的壞蛋竟然是經常偷伐森林樹木的人。更“沒想到盼來的/是他們選出的那幾個壞蛋/又背著長槍利斧闖進山林/沒想到盼來的是一場災難/連著一場更大的災難”。幽默風趣中透出沉重,發人深省!動物們開大會選壞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離不開先期情境設計的浪漫設想,離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想象與現實主義情懷簡直寸步難行。
《住進小木屋的夢里》中的作品注重兒童的童趣天真,形式上有抒情詩、敘事詩、童話詩、寓言詩、科學詩,還有童謠等等。長詩《羊,或者狼》可以歸入童話詩。詩作一上來就點明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大千世界豐富奇妙”“有千奇百怪的飛禽走獸”,而那個“動物所”的孫博士呢?“不惑之年忽發奇想/將最兇殘的狼/嫁接最善良的綿羊/將會產生什么物種”?這就開始了童心的天真好奇。最后試驗出來一個“怪胎”,有時像綿羊一樣吃草,有時暴露狼性,甚至狼性占了上風:“它用盡力氣向前一撲/那只母羊成了它的美餐/……心滿意足拔腿走人”,但是瞬間它羊性的善良又復甦了:“忽然,它不由打了個寒顫/……/它震驚,顫抖,痛苦”,于是“羊性漸漸復甦/將頭撞向一塊巨石/額頭上的鮮血/濺紅了一個血腥的早晨”“這是一只羊的傳奇/也是一只狼的傳奇”,“既有狼性的沉淪/也有羊性的覺醒”。充滿天真的童性又耐人尋味。再如《住進小木屋的夢里》:“冬天,深山里的那間小木屋/披上一身銀氈/進入了一個長長的夢季”,于是“小山羊”“小山雞”“小黃鶯”“小狼”“小山鷹”依次住進小木屋的夢里,小木屋呢,分別給它們“草地”“錦衣”“金嗓子”,“搏擊風雨的雙翅”,還改變了狼的“嗜血吃肉的壞秉性”,于是待到“雪化了”,春天到了,它們走出小木屋,“撲進彩色的春天/開始了新的生命之旅”。抒發天真的生活理想,又很符合小動物們的喜好特征。《年輪》屬于邏輯性與哲理性比較強的童詩:“它的年輪是一個秘密/藏在樹身內的年輪里”,這是科學研究的定論,因此它應屬兒童科學詩,但仍然非常天真:“有了它們,才有/山的蒼翠/鳥的奏鳴/大地的生機”。《采露珠》是童話與生活的結合,但又充滿極大的浪漫特質:?“讓大地之精華/捧在我的小手心上”,“但采摘到露珠美麗的夢/裝飾在我記憶之中”。而《樹洞》特具生態意識。很多老樹年久朽腐而形成洞,很多還成了鳥窩之類,但這個“樹洞”顯然更加童趣化、故事化與詩化,“狐貍在里面住過”,還在里面生了“一窩小紅狐”,后來兔子躲避狼在“樹洞”住了“三天三夜”,“告別樹洞”時“眼中滴下了發燙的淚珠”,“流浪”“無助”的小野狗呢?看見樹洞便“在這兒安家落戶”“白天,到村落覓食/晚上,在樹洞里美滋滋地/做夢、打呼嚕”,這既是想象,又頗符合生活中的真實,符合流浪小狗的特點。“受傷的小鳥”也在樹洞住過:“它給老樹歡樂的鳥鳴”,直到鳥媽媽找到小鳥。而如今呢?樹林毀了,動物們無樹可依,“老樹懷念著快樂的時光/守望著,守望著”……一幅動植物世界的和諧畫面,令人向往、懷念,自然生態的毀滅,實在令人悲傷。《瘦月》想象奇特:“不知被人撕去一大半/還是被兔子咬了一大口/或者缺少食物營養/這月兒是這么瘦削,苗條”,開頭四句完全是孩子的心理與想象,令人不禁要將全詩讀完。全詩意境優美,給人以生動的美感。詩集《住進小木屋的夢里》的不少詩歌具有童話與寓言的特征,值得研究與借鑒。有的詩作還有節奏性。如《獅王醒悟》:“它前天打傷狗熊/今天咬死老狼/昨天趕走野豬/今早嚇跑羚羊”,“前天”“今天”“昨天”“今早”,“打傷狗熊”“咬死老狼”“趕走野豬”“嚇跑羚羊”,一路對偶,押韻,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兒童對音樂的敏感幾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這樣的詩音調和諧,能刺激兒童的聽覺等感官的協調參與,引起他們的心理快感。通過韻腳的變化、句式的錯落有致,使詩歌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形成全詩的回環整齊的美感,適于孩子們唱誦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