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最長的假期》:疫情時期的愛心呈現
更新時間:2022-02-23 作者:周思明來源:廣東文壇
兒童文學作家蘇展近期創作出版了《最長的假期》,這是我國第一本抗疫題材的長篇兒童小說。小說刻畫了疫情期間蘇曉墨一家及其周圍老師、同學的日常生活。其中,最能凸顯正能量的就是蘇曉墨的媽媽。作品中我們看到,大年三十,蘇曉墨就對媽媽心懷怨懟,甚至罵她是“臭媽媽!壞媽媽!”“我媽說話不算數!說好一放假就帶我去番禺動物園玩的!”媽媽自從干了護工這份工作,醫院就成了她的家,吃住都在那里。蘇曉墨見不到媽媽,當然心里有怨氣。媽媽雖然身在醫院,卻始終記掛著孩子,先是用手機給曉墨發紅包,見他不搶紅包,媽媽又艾特他,問候他“過年好呀!”直到2月下旬,疫情形勢向好,媽媽才請假回來探望一下家人。
俗話說,家有一老是一寶。小說中的奶奶和爺爺,可謂蘇家的“兩寶”,二老可謂亦莊亦諧、互補互動。得知全國感染人數已有5000多人,還有大量疑似病人,奶奶給嚇得不輕。網上信息看得多了,她就成了家里的“抗疫先鋒”,弄出許多啼笑皆非的幺蛾子來。爺爺卻完全不把疫情當回事兒,竟說要坐火車回湖南老家。爺爺當過三年兵,復原后在村里又當了幾十年村支部書記。這些經歷使他的性情變得既雷厲風行、又剛愎固執。舉凡他決定要做的事,八頭牛也難把他拉回。但這次疫情嚴重,“回不去”的爺爺像頭掉進枯井里的老牛,氣惱得臉紅脖子粗。但在家人的勸導下,爺爺很快找到可以發揮余熱的事兒可干。他先是寫詩寫文發抖音發朋友圈,還為村里寫抗疫對聯和標語。村長挺尊重老領導,叫人把標語寫了張貼,并拍照發過來。這下可好,爺爺越發想要發揮余熱。
小說中,蘇曉墨和他的同學及柳老師的真誠相處,既彰顯了孩子們的天性,為《最長的假期》增添了不少童趣,也表現了柳老師的民主、平等、親和等現代意識。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可視為國門打開后的校園新變,這在封建社會和改革開放前是不可想象的。疫情開始時,蘇曉墨在家里待不住,想出去,還做了離家出走的準備。但在爸爸的阻止下,只好收回出走的念想,把好朋友小胖和林志等人拉到一起建了個群。群主大小是個官,他們決定競爭上崗。最終蘇曉墨得勝,當上了群主。他建議給災區捐款,得到大家積極響應。不料林嫣然卻提出反對意見:“不太好吧?你們自己又不會賺錢!”這句話剛打出,她就趕緊撤了回去,還說:“捐款不算,那是拿了父母的錢!我們得用自己的方式來戰斗!”有同學建議捐口罩,林嫣然建議大家寫詩文,發表后全國人民甚至世界華人都看到,那種精神的力量更大。蘇曉墨們有所不知,群里的“林嫣然”并非真的林嫣然,而是冒名頂替的柳老師。她之所以建議同學們寫詩作文,一是覺得同學們自己不掙錢,捐款會給家長增加負擔,二是讓同學們寫作詩文,還可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可謂一石二鳥。然而,不支持學生捐款的柳老師,自己卻帶頭捐了款,且還是捐得最多的一個。蘇曉墨當初以為假冒林嫣然她是為了出風頭博頭彩,現在想來遠不是那么簡單。那條撤走的消息,也許才是“林嫣然”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最后,“林嫣然”承認自己是柳老師,還向大家道了歉。柳老師很民主,與學生平等相處,同學們私底下叫她“滅絕師太”。經過這次“最長的假期”,以及在群里“潛水”,讓她深刻體會到“教學相長”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何為“后生可畏”。
從敘事藝術上論,《最長的假期》節奏是穩妥的,小說絕棄那種大波大瀾、大悲大喜、激烈碰撞之態勢,像似一股款款行進的“生活流”。作品中不乏一些幽默搞笑的細節,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這也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作者之前的《大寶小寶都是寶》《麥子青青》《幸福朵朵》就是這樣:貼近生活,讓孩子有代入感,能把人看得捧腹大笑,但又感動到淚流不止。
蘇展在兒童文學寫作上已取得可嘉成績,希望她百尺竿頭,再接再厲,收獲兒童文學創作的更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