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嶺南猶似勝江南 ——廣東文學百年概述(上)
更新時間:2022-02-18 來源:廣東文壇
廣東文學作為中國文學重要之一脈,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近代以降,在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交融碰撞形成的嶺南文化滋養之下,廣東文學躋身于全國地域文學領先方陣。新中國成立后,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等文學名家涌現,提升了廣東文學在全國文壇的地位。新時期以來,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韻獨具的“粵味小說”,從時代見證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異軍突起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1921-2021
紅的文學 廣東發軔
(建黨百年)
廣東是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的策源地,也是中國紅色文學發軔地之一,引發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求索與革新。梳理百年紅色文學譜系,廣東一代又一代作家在黨的領導下,自覺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斷推出反映時代呼聲,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一大批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帶著泥土芬芳,具有鮮明南國風格的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經過歲月沉淀,還成就了一個個“紅色經典”。
紅色文學:廣東播種,全國開花
廣東是中國紅色文藝的搖籃之一。大革命時期,廣州這個時代大舞臺吸引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陳獨秀等風云人物,譜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1925年至1927年,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諸多文藝大家和創造社成員郁達夫、成仿吾、王獨清紛紛南下,帶來了進步文藝的火種,給廣東革命文學帶來了風雷之聲。新文學、新藝術在廣東破土而出。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簡稱“左聯”。據統計,全國左聯成員約440人,其中廣東籍的左聯作家就有60人左右;左聯 12 位籌備委員,粵籍作家就占了3位(即馮乃超、洪靈菲、戴平萬),其中馮乃超是左聯綱領的起草人之一;參加左聯成立大會的 50多位會員,粵籍作家有8位。有關專家認為,從丘東平對廣州大革命時期的相關戰爭書寫算起,中國紅色文藝就有了廣東紅的色彩。廣東作家在革命文學事業的舞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色作家: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在百年紅色文學的精神譜系中,廣東作家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他引介西方文藝理論、提出文學觀點、開展文學創作,成為廣東紅色文學的先驅。洪靈菲作為“左聯七常委”之一,是其中最年輕的常委,被譽為“新興文學的特出者”。戴平萬是“左聯”最后一任黨團書記,以樸實犀利的筆鋒,塑造了動蕩年代的時代面貌與個體狀況,被譽為“新興文學的花蕊”。丘東平與魯迅等63人聯合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建立蘇維埃政權后任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的秘書,是作家中屈指可數的在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烈士,有“戰地文學開拓者”之譽。馮鏗是“左聯”五烈士中唯一的女作家和“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她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須與舊的社會的破壞以及新的社會的建立緊密結合起來。歐陽山為領導和開展廣州革命文學事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組織、創辦了“廣州文藝社”,主編《廣州文藝》周刊,到工農大眾中進行革命的宣傳和發動工作,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廣州分盟”負責人。馮乃超參與“左聯”的籌建,被推舉為《理論綱領》的起草人,并任“左聯”第一任黨團書記兼宣傳部部長。草明參與創立廣東文學界救亡協會,為較早關注和表現工人生活的左翼作家。抗戰時期,歐陽山、草明等作家曾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響應號召到工農兵群眾中去,服從和服務于火熱的革命斗爭,開啟了文學創作的新階段。此后,廣東文壇不斷涌現文學名家,懷抱著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以文學創作實踐服務于火熱的革命斗爭和社會建設現實需求,發揮了優秀文學作品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作用。其中,吳有恒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軍文人,以其清醒的歷史唯物主義眼光,獨具匠心地寫出了多部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開掘了反對封建和推動改革兩大主題。黃谷柳于1951 年和 1953 年先后兩次入朝,親臨戰場420多天,并掛職下連隊參加戰斗,榮立三等功,獲軍功章一枚。陳殘云曾經到東莞深人生活,被譽為廣東紅色文學“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紅色經典:歷久彌新,膾炙人口
廣東紅色文學經典作品描繪崢嶸歲月、歌頌英雄先烈、高揚民族精神、鼓舞人心斗志,在中國紅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洪靈菲《流亡三部曲》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初期的開創之作。丘東平《茅山下》是為新四軍與華中根據地寫下的史詩性作品,雖然因其戰死沙場而未能終篇。但已經顯露出旭日初升時的絢麗霞光。歐陽山長篇小說《高干大》是第一部描寫陜甘寧邊區合作社經濟發展、直接反映延安生活的長篇小說,是革命文藝工作者實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最早的碩果之一,真實記錄和反映了鄉土中國農民從奴隸到主人,從愚昧落后到覺醒反抗再到翻身解放的波瀾壯闊的心靈史。其長篇小說《三家巷》成為一部具有南方特色的紅色經典,填補了中國當代文學反映20世紀20年代南方革命斗爭這一空白。草明小說《原動力》被譽為新中國工業文學史的奠基之作。馮鏗小說《重新起來》、戴平萬小說《出路》、馮乃超小說《撫恤》均為廣東左聯作家代表性作品。黃谷柳小說《蝦球傳》是左翼文學創作與民族化、大眾化有機融合的成功典范,以流浪少年蝦球的苦難遭遇為線索,反映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在“五四”以來同類題材的作品中獨辟蹊徑,打破了“在五四傳統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與大眾化方向發展”。陳殘云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反映解放后的珠三角水鄉人民建設新農村的急切愿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嶺南風味。吳有恒長篇小說《山鄉風云錄》描寫了女隊長劉琴在抗戰勝利后,率領游擊隊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鎖,輾轉到橫山地區開辟革命根據地、打擊敵人的故事,作品經改編為粵劇,由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出演女主角,被譽為“北有《紅燈記》南有《山鄉風云》”。梁信創作電影文學劇本《紅色娘子軍》,講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1960年由謝晉導演拍成影片,獲得第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王杏元小說《綠竹村風云》,反映上世紀50年代初潮汕地區小山村翻身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描繪出特定時段山村的現實圖景,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文壇中具有較大影響。司馬文森小說《風雨桐江》描寫了1935 年中央紅軍北上長征后,東南沿海地區僑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敵人展開驚心動魄斗爭的故事,反映了南方城市與農村的廣闊生活圖景、南方人民可歌可泣的斗爭風云。于逢小說《金沙洲》描寫了廣東某經濟作物區在合作化運動中由初級社發展到高級社的過程,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尖銳復雜的斗爭。金敬邁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英模、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烈士的生平及舍身救列車的事跡,該書在上世紀60年代發行超過3000萬冊,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的愛國主義情懷。黃慶云傳記文學《刑場上的婚禮》,講述革命烈士周文雍、陳鐵軍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被不斷改編成為廣播劇、影視劇、舞劇、戲曲等多種文藝形式,成為家喻戶曉、常演常新的紅色文藝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