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粵評粵好 > 批評進行時

梁鳳蓮 | 那個年代人與事的光影

——讀倩娜散文集《凜冬將至》有感

更新時間:2022-02-08 作者:梁鳳蓮來源:廣東作家網

1

收到了你的新書《凜冬將至》。非常醒目的書名,對于幾乎長夏少冬,春秋不甚分明的廣州,讓人的聯想嗖一下子激降下來,思緒仿被提拎著,來了一次廣州話所說的過冷河,就是水浸冰浸,此等的刺激,使得一切的被喚醒成為可能,由是,遠去的過往便異常清晰地展示在眼前,光華影像,交疊重現。

我留意到書的封底勒口有特別標示的一句話,著實愣住了——“凜冬將至。那些深秋尚存的花果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這是多么理性而又淡定的面對啊。有那么一股颯爽之氣迎面撲來。隨后,又有一股熱流不由分說地涌動全身。因為,最冰寒的氣候都被預測著,且又被坦然地準備迎候著,該來的都來吧,好壞交替,寵辱更迭,放馬過來,見招拆招。這才是不可摧毀的強大的心力,這才是笑迎風云的氣場吧。

是的,冬天要來就來吧,緊接著的不就是春天嗎?

我的交往向來寡淡,沒有更多的旁枝逸節,長期的勞作與奔波,似乎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顧及各式各樣的迎來送往,緣聚緣散,本是常態。黃倩娜留給我的印象是恍惚的,而讀過她的作品的感覺卻是分明的。直到前三年那個匆忙應承下來的講課,多年沒再來過江門的我,看著課前迎著陽光向我走來的倩娜,一身的溫熱和光澤,連眉眼都是誠懇的熱情,我恍被這光線有力地撞了一下,就是這份明亮,不正是我一直守候的嗎?我又怎能不熟悉呢。

正如廣州這座城市所特別孕育和出現的那個奇特的詩人禮孩,也是一個富有感召力和創意情懷的世界范圍的詩歌活動策劃人禮孩,在今年的新年詩會上說的這番話,似乎就是最好的注釋,“我們是各自不同的事物,但詩意把我們彼此鏈接,人生需要自由的鏈接,在新年去聆聽一首詩歌,是世俗生活中的權利。”正是有了這種讀懂的鏈接,有了這種存在,一見如故、再見重逢的熟悉就陪伴在身邊了。

對于一年四季的輪轉自有章法、不論冷暖邊界的嶺南而言,這凜冬想來只是一個寓言、一種警醒,或者是一種更替的設防,而季節的過往則都被濾掉了很多的繁瑣,尤其是存活于廣東,大都會過成一種冷?不在意的豁達、得失不驚擾的瀟灑,凜冬來與不來,都是可以坦然處之的,水土使然,氛圍使然,一切大可以如粵語所表達的是但、求其,不可太較真,不可太當真,時光如流,四季輪回,秩序有常,自有分數(知曉)就足夠了。這大概也算是一種本土智慧,或者說是生存的哲學吧。這里的煙火人生、四海尋夢,灑脫在此,不粘不滯也在此,繁鬧在此,安靜恬淡也在此,所謂的拿得起放得下,何其的心無掛礙、隨緣而去。

邊讀著這本快遞而來的書邊浮想連翩,蘇東坡為人耳熟能詳的詩就赫然而至,竹杖芒鞋輕瘦馬,微冷,一簔煙雨任平生。

又想起了以丘吉爾為主角的電影《至暗時刻》,內中的那些打擊、傍徨、無奈、壓力、背水一戰、眾叛親離、信任與溫暖、大義與支持,就憑著其時的一束光,在長驅直入的黑暗中,就足可以讓人走出困境,走出巨大的陷阱,走向陽光。

貫注《凜冬將至》的全書有一種特別的氣息,這種彌散在篇章文字中的氣息哄托出一個詞:恭謹。對人與事的不同方面、對親情友情各種情愫、對日常所遇所見、對生命的歷煉與感悟,書中的表達都有著因恭謹而漫溢出來的暖意和思考的光澤。我始終認為,在一個無奇不有、助長釋放個性的時段里,恭謹實在是一種稀缺的美德。世道迎合著也放任著左右逢源的機巧、見利忘義的無恥、詁名釣譽的厚顏,而此等行徑要償付的代價也許就是不可知的將來那無盡的奴役或者時間的鞭笞,這已經是另一種因果輪回的警訓了。

然而,假如恭謹的神魂釋放在文字里,有可能就是一種純粹和深入、探尋與開掘的發動機,撬動起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雙翅,去到我們或可能難以輕易抵達的天際或者遠方,催生出筆底下緩緩流淌的云馳蠟像、魚躍龍吟。因為真正的啟悟都是因心神的恭謹的感召,而打開的神秘之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敬畏自然,要敬奉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沒有這種恭謹,說不定萬千世相都有可能一葉障目、不得要領呢。

正因如此,倩娜的文字借助這種驅動力,可以進入她所期盼進入的深處,去洞見她的探尋與發現。這與其說是一種別人無法復制的收獲,不如說是她的恭謹饋贈給她的最有誠意的禮物。何況恭謹里有著那么多惠人惠己的溫情和暖意、豁達和大度、發現與洞見。

所以,她寫出了自己的獨特,也寫出了自己的專注和純粹。而這些都與她的經歷、她的閱讀與領悟、她的生命中的種種遇見息息相關。

我們所能體察、關注并且理解的生存,真是一條不能輕易渡人渡己的大河,包羅萬象,載沉載浮,卻又風景無邊,疼痛與喜悅一齊涌動,悲歡離合此起彼伏,起起落落的陰睛無定,不確定性所牽動的命運,這暗藏的玄機,對于每個書寫者的把脈,都會有各自的冷暖自知、得失自忖。所以倩娜用飽蘸感情的筆觸,帶我們走進她的世界、走進她的日常。

由是,她更在乎關注真情,也許在這個所謂越來越功利至上實惠交易的時段里,缺失什么就聚焦什么,而唯有真情和真誠,才能給各自本不相關的生命以足夠的滋養、足夠的誠懇吧。誠懇因為稀缺,基本上是淪落為游戲了。在生存的軌道上,逢場作戲、對錯模糊似乎是一種聰明與得勢,一種所謂的識時務和逐潮流,否則就是自討苦吃。也有例外的是,把誠懇傾注在思考與文字的表述上,收獲的可能不僅是感動自己,甚至有可能感化別人。

作為書中最大的主題,關注生命,因為生命里儲藏著無盡的溫暖和思考的奧秘。

關愛經歷,因為此中的得失悲喜都是人生的歷煉,一程接一程,一站又一站。

關注活著的本身與探尋的本身,因為只有這樣的專注與執迷,才有可能抵達真相,走近那些存在的世相的真相,同樣,只有不懈的探尋,才有可能去企及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遠方,每一次出發都是在路上。

人生在世本來就有諸多的局限性,所謂兌現愿望實現夢想,多半是將希望的星火在將滅未滅時再添一把柴火,或者是在自己昏暗的周圍想像有光源,或者有扇門,一旦打開了,就可以走到生氣沛然的外面的世界去。如是,任何方面的探索從未停止過,那么倩娜在書寫中對自己所能預見并付出行動的探尋,進而表達在文字上,那就是對自我局限的突破,也是對自我困境的突圍。“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坦然面對經歷的一切,平和對待所得與所失,讓內心始終葆有彈性與溫熱,讓書寫始終充滿憧憬與熱情 ,所以倩娜才二十多年來,一如既往地寫得激情充沛、熱血衷腸。

讓我感嘆的是,有好些篇章的開頭,倩娜標注的時間,都是十多年前,或者二十多年前,這些被時間沖刷過的卻依然柔韌的記憶,就這么從她的文字里流淌出來。仿佛時間的流逝,只是抽刀斷流水更流。而所有的記憶日積月累的,就成了河岸上的石頭,抵擋著時日的風雨,而屹立在時間的河床上,任由潮漲潮退。這似乎也是我下意識的感覺,周邊的人與事時近時遠,而值得留駐的記憶一直在那。

此時的閱讀,也把我抽離出眼前,回到那時、那刻、那些人與事,光影如廣州秋天美好的清爽的陽光,它讓歲月遮蔽的陰暗變得明亮起來。

此時的記憶,被過濾成淳而不嗆的酒,有時微甜留痕,有時微澀回甘。

我向來關注那些詩意的表達與陳述,對那些事無具細的所謂非虛構的嘮叨,總有點不知所措,就如同面對著每天每時橫沖直撞進視聽里的信息,不知如何清除和消解。所以,一時半刻的閉關冥想,就變成了多么寶貴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彩與美意啊。

所以,倩娜的題材、重心的聚合,就顯出了她的詩心,一個由內而外都一直趨近美的女性,自然就會有時光沉淀出來的風雅,文字與人一樣,內觀與外觀都會有不一樣的品相和氣韻,這向來是相互成全的,也是標榜不來的,文字與思考表達深淺的品相,在行文的運轉中,一覽無遺,這就是眼緣與心緣的修行和積攢下來的功力吧。

2

因為這本書,內中的豁達與瀟灑,坦蕩與超然,無畏與無懼,傷痛與憐憫,很多很多對逆兩端的經歷或者感受,都讓閱讀時的情緒發酵得一汩嘟一汩嘟地涌動起來。這很多是關乎過往那個年代的人與事。

倩娜用一份堅持,重新喚醒自己對個人經歷的記憶。讓過往的回憶,變成有尊嚴的記錄,讓漫長的歲月,讓真正屬于自己的記憶,在書寫中找到最好的歸宿。否則,當記憶在生命的回望中消失時,那種疼痛才是空虛與茫然的。問題是,當你仰望星空時,星空有回望你嗎?低頭渡日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所以,能夠仰望星空,如同在書寫里找到同類的感覺,每一篇文章或者感受,能夠劃破單調的或者沉悶的日常,這何嘗不是一種具有極大吸引力的體驗,亦是意外的回報呢。或許文學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并沒有活至極限。倩娜的文字讓人穿越回去,借助真情敘述的牽動。

而那個年代的人與事,又有著多么不一樣的況味啊!

那個年代其實并不遙遠,才二三十年的相隔,清晰如昨的記憶,一抬腳就跨回去了。只是,一切都彌漫著時間沖涮的虛無,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卻已經不可以重來了。

那個年代盛行讀書,也崇尚讀書,那不僅是一股大眾參與、一路助推的熱潮,那還是走過很多荒蕪的夜路后,幾代人一起滋生發酵起來的一個美好的夢,一個人人都甘愿參與一廂情愿去趕赴的念想。

那個年代盛行讀書,讀書成了一種信念,相信讀好書,就可以修心明志,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那時的人大多的狀態,面對讀書這一信念,曾純真如一井水,注重內心的滋養,注重從閱讀中領悟人生,注重人與人的交往在乎情趣的投契,而不是得失的交換。那時的人的業余時間,是用來為精神面貌的改觀而消耗的,會下小組一般地定期聚會,定期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與書寫的收獲。在這么追憶著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恍然出現了當年的情景,當年的我騎著單車,在廣州的白天夜晚,東張西望地看著地址尋著門牌號碼,去往還沒擴張開來的廣州城的不同的方向,去赴一場又一場閱讀的交流。

那個時段人人都是文學青年,有很多自發組合的各種的文學社詩社讀書小組,有很多熱血沸騰的充滿激情的表達,那些表達的內容,清澄到如同雨后的天空,干爽而又明亮,反射著對書本對閱讀教化所充滿的憧憬,互相分享,互相批評,互相發表不同的觀點。記憶中,我就那么騎著個單車,去光塔路,去德政路,去珠磯路,去好幾個不認得去處的地方的人家里,去赴一場讀書會,或是新詩新作交流會。那時廣州的夜晚,大都是寶藍色的,無論四季吹來的是什么風,都有一種感覺,都會讓灼熱的面龐和內心,有被一雙信任的手輕拍了一下的感覺,很舒坦,也很開心,騎車回家的感覺,那些安靜的馬路仿佛可以把人帶到遠方。

那個年代的人,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的,僅僅是從文字的書寫里,從愛好與志趣的表達里,就可以確認眼神一般地確認彼此的默契、認同、趣味、共識,那時的信任和交情是可以信賴的,也是可以相互寄存的。

時風勢雨,改變了土壤的結構 ,也讓不同的種子,有了各自的生長,不期然,我們已經到了回首往事、回憶過往的路口了。

眼前是又一個時段的光景,是一個可以被公然稱之為物質時段、交易時段、功利時段、金錢至上的時段,這似乎是一種肆無忌憚地廣而告之,又像是一種不容置疑的標簽,宣布著那個有著青澀的理想主義的時段退場,也張揚著另一種欲望至上的功利時段開始招搖。在這個招搖的牌子下面,好壞沒有邊界了,善惡姑且不需要分明了,愛憎變得不合時宜了,原則與操守似乎有那么點不成熟的迂腐和變相的弱智。

這個時段的詭譎像南方春日的潮氣一般,無孔不入,不斷地滋長出霉菌、苔蘚或者綠藻一樣放肆地蔓延繁殖著,清爽與明亮就是這么被悄無聲息地置換了。正義感道德感責任感,認知力辨識力判斷力等等嚴謹的相關的智商退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種種如同一條條蠕動攀附的軟體蟲虱,要么靈巧地穿梭在功利物欲的垃圾堆,要么粘附上去,去適應去得意于此等攀附寄生的好處和便宜。世道的大幕擋住了時間的光亮,我不知道這是否如同倩娜的書中命名,凜冬將至?

感謝倩娜的這本書,讓我在也算漫長的時段里,讓回望的目光有了力量,可以撥開歲月胡亂生長的枝杈,回望那時,再一路順著來路往回走,撿拾一個曾被時日丟失或者模糊的過往。

此時,我不得不提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個一同入選當年的青年文學院的寫作同行,那個在江門工作生活著的有著一個特別的如同博物館那么奇妙的名字的同行S·H,當年的他的那些稟賦與才情,那些雖說因為疏離而模糊的文字,依然能讓當年的詩意和探索擁有活力。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無關際遇,也無關流變。

回想起我讀研時作為特邀記者,那年所參加的一個全國性的僑鄉萬里行的采訪活動,走遍了這片被稱作僑鄉的區域:恩平、開平、江門、臺山、新會,去五邑大學尋找一種可能,去很多的地方尋找時間的足印。

想起三十多年前從僑鄉趕回廣州參加天娜的“楊柳依依”的告別儀式,她從此去國一別經年,那時楊柳依依的同學大多沒有更多交集,也沒有更多的記憶了。物質時代的物質很堅硬,如同一塊塊鉛樣的石頭,砸得人頭昏眼花,特質時代的人情親情友情,即使是每個人的內心,都異常脆薄,像是一塊被時勢烘焙過度的焦鹽餅干,一碰就散碎,一點就自焚。

想起了八九十年代那個燃情歲月信念時光的有過交集的朋友,比如惠如,比如倩娜,總覺得彼此的相遇,是久別重逢,還是相約之后的再見呢?流動的真相與同樣流動的記憶,哪個更能給我們的回望帶來安慰呢?

倩娜的書《凜冬將至》是一種比喻?還是一種人生真實的況味?我寧愿去這么定位這種心路歷程,多半見識過春夏秋三季無縫銜接的嶺南的繁盛和豐盈,那么冬天來臨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儲備,去鍛造一副盔甲,如同歲月賞賜給我們閱歷上的盾牌、見識上的長矛、判斷上的大刀,所謂初心不改初衷不變,其實就是意味著在冬天來臨的時候,為了對美好的守護,為了對自尊自愛的自恃,那就整裝出發吧。

決戰冰寒可以是多么的大氣凜然,挑戰呵氣成霧的極寒是多么的豪勇決絕,誰不是歲月磨礪下的山重水復,凜冬來了又去,不照樣可以擁有自己的花木逢春嗎?向來,春和景明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正是那幾代人的人生況味,也是一種選擇的表白吧。如是,倩娜的文字就是這么與閱讀的觀感迎面相遇,撞出火花。熬過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你成為強者的必然選擇。把手握緊的時候,你什么都沒有,把手張開的時候,你就擁有眼前的一切了,包括放達、樂觀、竊喜、悲憫,包括人性與良知更多的知遇與美好。

3

一切原本都在時間之內,審美之外。誰的營生不是鐘擺效應,從活著的這一頭,晃蕩到夢想的另一頭,在左右的晃動之間,時間悄悄地改變著一切,包括人外在的容顏與內在的質地,包括心里心外的很多延伸。

拿什么來抗衡?也就是穩住自己的平衡呢?倩娜的書寫應該就這樣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她順勢而為著,隨從著鐘擺,讓創作的支點,放置在兩個取向。要么是這一端,回到原鄉,回到故園,重組記憶的圖譜,找回生命的源泉。要么是另一端,從故鄉出發,沿著命運的鋪排,在選擇的此在重新扎根,重作生長,長成新的姿態。

這是城市化進程中多元文化下的很多作者的生態。要么還鄉,尋索情感與歷煉的修復或滋養,要么是出發,在新的場域里去謀生、去磨礪,去試圖長成另一種應對的模樣,這讓種經歷成為書寫的資源。這同時就會帶來了極致的效應,從一端到另一端的鐘擺,時鐘如同一個人的生存歷程,也是精神歷程,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這是一種長途的跋涉,也是成熟的遷徙。

這就帶來了個人記憶與集體敘事的糾纏,是以個體的得失感應為支點,還是以時代潮流的流變為取向?這不僅是選擇的問題,其實也是路徑的問題。有了不同的取舍,從此一切就分道揚鑣。

畢竟,“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然而,類似的感同身受,卻是可以間接體味的。正因如此,我們為什么要閱讀,為什么要經歷,為什么要沉思,為什么要默想?如此這般,很多的疑惑或者兩難就會真相赫然。

所以,有一句老話就是這么勵志的——你既為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

要像探索世界一樣,探索自己的內心,學會自我適應、自我和解,早日找到自己內心復雜世界的鎖眼和鑰匙,自如開合內心之鎖,和這個唯你可享用的世界一起沐雨櫛風,嘗試與她在漫長的一生中和平共處。我相信這是很多心有所愿魂愿有托的人所相望的,也是向往的,想必倩娜也不例外吧。

學習與尋找,既成了我們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夢想和沖動,哪怕中間隔著溝壑壕坎,隔著荒漠和江海,那種熱情也在驅動著那個年代的人們,不要停下腳步,萬水千山,都要找到跟自己內心呼應的那種感覺,或者那種結果。

所謂命運的真相,都在時間的障眼法下,沙河俱下時,很多的東西都會被漸次湮滅,每個人手里拿著的探尋的手電筒,光亮不足,時效有限,而唯一的儲備就是知識,就是來自書本的知識,還有經驗,是痛定思痛的經歷。

只是這個從現實到追逐理想的過程,往往會讓人連滾帶爬、頭破血流,等到我們重新站起來,站在千辛萬苦抵達的這個地方的時候,回望過往,原來一切本就是這種經歷,一切都是必定要承受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成為原本希望成為的自己,沒有扭曲,也扛住了變形,一切的滄桑,不過是為了讓我們臉上的皺紋能夠在輕松的歡笑中,盡情地綻放,每一條,都是過往的一道道坎,也是一次次翻越過來的折騰,幸而我們所站的地方,前路一片開闊,通往豐茂的田園與河流,我指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無怨與無悔。

因為與倩娜是同一個時段的人,又同視寫作是一種自我提升與拯救的法器,關鍵是取向大同小異,雖無更多的交集,自然也會有感應的一致。

再后來,我就到了社科院,轉到另一條跑道上,繼續我的馬拉松了。更多的時候,我在文化與歷史的泅渡中抬起頭來深吸一口氣,還是止不住要往先前的那條跑道上作久久的凝神。畢竟那里,依然有那些早前認識的而如今依然在堅持的友人,那些值得用注視去表達敬意與喝彩的朋友,無論是遠是近,都不時會牽動神經,值得撥開時間的煙霧,去凝視一下。

雖說歷史與文化把一個時段、一個斷代、甚至是一整條脈絡的前因后果呈現出來,讓人思考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設想未來的前景,然而卻不及具有想像力驅動與加持的文學寫作,更讓人的情感勃發,讓人的訴說不由分說,更能讓人能抽離眼前的羈絆,去到一個可以上下騰挪的他方。所以,我終究是不時地閃回到原來的跑道上,擷取一些精氣神魂,再去跟時間比拼一下腳力與耐力。

如同倩娜并不以書寫為職業,這并不妨礙她在這個領域的深耕,因為心有信念,大多能比所謂的圖謀生存的應對更有恒心與耐力。向來藝術領域都推崇極致為美,一個跨越了謀生行當的人的書寫動機,一個選擇了一種托付把自己融匯進去的探尋目的,那么其成功的蛻變,就有了全新生長的機緣與可能。

倩娜筆下的故鄉總在那里,童年的烙印永遠刻錄在時間的的盡頭,那個源點上。回去是一種回歸,也是一種重溯,生命的滋養,生存的奧秘,可以讓人重返真相。而倩娜的遠方就在目力與腳力所及之處,這時候,時間效應就發生奇妙的回鳴了。這就關乎到時間之外的問題,她書寫的多的是過往的記憶,卻如同眼前發生的真實,其實記憶也好,經歷也罷,都不過是進入自我內心循環的素材,對于寫作者大抵如此。

所以,永恒與短暫是一對矛盾的概念,卻又是協調統一的,經歷是短暫的,回憶是漫長的。經驗是一時的,書寫是持久的。如同時間與審美的關系,時間一去不復返,而永恒卻留駐在那里,歷久彌新。

突然想起索爾仁尼琴說過的一句話:“世界正被厚顏無恥的信念淹沒,那信念就是,權力無所不能,正義一無所成。”當然這句凜然之言有個不可缺少的前提,厚顏無恥的信念是否真能淹沒世界?世事并沒有這么簡單和脆弱,正義和德行柔韌而且恒定,有可能被遮敝,但絕不會消失,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一切都有命運與輪回,這才是起碼的信念呢。

如同倩娜的書寫,對于思考與記錄的執迷,每一個時段的記錄,都是一次抉擇,一次主動的自省與求變,祈求一切的念想變得更好,一切的承受苦盡甘來,每一篇文章如同每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芽,帶著穿透時光與氣候的倔強和守望。如同太宰治所言:“不要絕望,就此告辭。”

閱讀也好,表達也好,如同偶遇一片風景,一路走去,山水草木,都是讓人欣悅的,都是讓人心有所悟的,這就是最好的開卷有益了。此文的所獲,恰也正是又一個例子。

如同我的耳邊一直響著加繆的聲音:“在隆冬/我終于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馬爾克斯也在《告別信》里發出同樣的遙相呼應的表達:“如果上帝賞我一段生命,我會簡單裝束,伏在陽光下,袒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靈魂。”

果真如此,有靈魂的生命,有陽光的陪伴,如果能呈現出那么一些所向往的崇高或者極致,那真是多么自在自由、自得自美的存在啊。祈愿這能成為一種信念,并成為凝結所有共識的代言,力道延綿,鼓舞人心。

寫下的這篇文章,經歷了新年與舊年的交替,也算是見證了我的又一種職場起伏的心態變化。眼前的時令正值廣州特色的冬天,一周前此處還是陽光明媚、樹綠花紅的,不過冷空氣還是來了,寒潮也是如期而至。濕寒冰凍的春節,也算是一場凜冬吧?不過,用不了多久,一跨年,春天又在門檻迎候了。雨來葉落,廣州的春天同樣另有一番景致,也是另有一番況味的,那些趕赴春天的落葉,那種送舊迎新的氣氛,倒是多了些隨遇而安的坦然,春天里一場雨后滿地的落紅與落葉,都是施施然、也是怡怡然的另一種氛圍,無疑讓此在的人生,無論是面對冬天還是春天,該來的就來吧,無非是換了一種溫度,也換了一種感受,無論是冷冽還是溫潤,面對著迎候著,都不外乎是替換與輪回吧,季節如斯,人心也如斯。

感謝倩娜的《凜冬將至》,開卷有益,思考有效,讓我有了此番的感應和領悟。


(梁鳳蓮,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二級教授)、一級作家、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州市優秀專家,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久在线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激情婷婷综合 | 九九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免费入口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99 |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一百度 | 深夜福利一区 | 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jizz日本人 |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 日日干干 | 99在线热视频只有精品免费 | 欧美色丁香 |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 www.亚洲精品 | 青青青在线免费 | 亚洲第一a亚洲 |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成人 |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 永久免费人成网ww555kkk手机 | 青青青在线免费观看 | aaa免费看 | 火车上的激情刺激小说h | 人皮交易在线观看高清 | 美女福利一区 | 免费99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a级毛片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 巨熟乳波霸中文观看免费 | 欧美 视频| 国产成人手机在线好好热 |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线 | 国产免费观看网站黄页 | 国产色av | 999久久狠狠免费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