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劉慧慧 | 《賽龍奪錦》:傳世名曲細繪廣東音樂百年繁華
更新時間:2022-02-08 作者:劉慧慧來源:廣州學習平臺
一方水土涵養一方風物。得益于厚實的經濟條件、開明的思想和活潑的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以其節奏明快、旋律明朗、結構鮮明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代表曲目《賽龍奪錦》節奏跳躍有力,音調清新剛健,把廣東人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樂曲《賽龍奪錦》描述了中國南方端午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景。據史料記載,該曲是廣州沙灣何氏家族何博眾首創的琵琶曲,其孫何柳堂自小耳濡目染,全面承繼了“十指琵琶”技法,并將爺爺口授的《賽龍奪錦》編成曲譜,在演奏經驗的基礎上數次推敲修改,使之成為廣東音樂中的典雅之作、傳世名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首琵琶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廣東音樂百年繁華,廣州本土學者型作家梁鳳蓮創作了長篇小說《賽龍奪錦》,通過藝術的手法再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各種要素融匯碰撞對廣東音樂發展產生的推動力,真實地還原時勢的起伏變遷如何改變著個人的命運、家族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
小說以一名生長于海外的華裔青年何八月的尋根之旅為線索,著力描繪了一張沙灣何氏家族與廣東音樂的關系圖譜,理清何氏家族在近代創作廣東音樂的時間脈絡、空間脈絡。以歷史大視野展現沙灣近代百年來為中華民族文化貢獻智慧才華的歷程,揭示了廣東音樂百年流芳的歷史密碼,呈現了番禺這座嶺南古邑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更體現了嶺南人民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以及他們為國家振興、文化繁榮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小說中,作者通過描寫何家幾代人身上的時代特色,以展現每代人在傳承文化時身上烙上的時代印記:何柳堂的承前啟后精益求精,何四方在十年動亂時期的負重前行,何八月作為新一代華人、音樂人的中西交流,何家三代人的閃亮之處都濃縮了時代的光影。
小說還富有創意地首次采用廣東音樂的代表曲目,作為小說內容章節的框架,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何氏三杰”創作各自的代表作《雨打芭蕉》《賽龍奪錦》《晚霞織錦》《陌頭柳色》等經典曲目的故事。
《賽龍奪錦》創作歷時三年,成書于新冠疫情發生后,外在境遇與內在焦慮的雙重擠壓之下,作者半生學養與廣東音樂史料激情交融,因此在落筆之時,傾注了其對生命、時代、文化等重大命題的叩問與感悟,小說的字里行間充滿著優雅的文化韻味、宏大的哲學思考。對于這部傾注了自己巨大心血的作品,梁鳳蓮說道:“為廣府文化立傳,為廣州精神立言,說起來容易,要將前輩們為廣東音樂嘔心瀝血的人生經歷用小說的形式傳遞出來,打動讀者,并非一件易事。廣東音樂像一條大河,還將在廣袤的時空中奔流下去,一代人留下的只能是一代人的印記,這本書,我希望是以我們的方式留給后人的一塊鋪路石,讓他們來感受祖先給今天的大時代帶來的萬千歡欣。”
2021年11月,《賽龍奪錦》長篇音樂廣播小說開播,帶給了讀者和聽眾另一種審美體驗,再次展現廣東音樂發源地之一沙灣古鎮的文化魅力,讓讀者、聽者再次重溫歷史,致敬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