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劇本殺或化解傳統作家之偏見
更新時間:2022-01-11 作者:丁力來源:廣東文壇
1.?
我不敢說別的傳統作家,我只說我自己。
我是一個典型的傳統作家。最近,因為有重量級老師鼓勵我出版“丁力全集”,所以認真梳理一下自己的創作,結果發現,從2001年底到2021年初20年里,在純文學期刊上發表小說72篇,出版或再版長篇小說及中短篇小說集52部。考慮到當“坐家”之前我從事科技和經濟工作也發表過50余篇文章并出版專著,所以出版“全集”似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通過梳理我忽然發現,自己作為傳統作家,從一開始就追求所謂的“嚴肅文學”,對“傳統”之外的其他文學形式抱有嚴重的傲慢與偏見。如對網絡文學,對劇本殺,甚至對小說改編影視劇本等等,一概不接受甚至排斥,曾固執地認為,除了在正規純文學期刊發表小說或通過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學活動都是“不務正業”。
最典型的是當年有位北京的企業家,愿意出資200萬元人民幣“買”我兩年時間,讓我去北京在他的眼皮底下把他選中的我的4部長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我問他為什么一定要我“親自改”?找一個寫劇本的不行嗎?他說找了,但一般的編劇沒有商場實戰直接經驗,費勁講了半天也不得要領,寫出的東西仍然很假,他最討厭“假”,就是看不慣熒屏上的“假”才打算自己投資影視的,所以必須請我“親自改”。我當時回答他不行。因為兩年時間我至少又能寫出4部長篇并發表十來個中短篇小說了,好好的“自由作家”不當,干嘛去給一個私人老板“打工”兩年呢?且傲慢地認為,能“創作”干嘛去“改編”啊?全然沒有考慮到“改編”也是再創作,況且是改編我自己的小說。
盡管我至今對當年的選擇仍不后悔,可假如我今天再面臨這樣的機會,一定不會“一口拒絕”,而是嘗試通融的辦法,比如從200萬中分出100萬,請一名“助手”,他執筆我“指導”,我們共同完成改編,同時我利用“業余時間”繼續小說創作。這樣可以嗎?可行嗎?我不確定。“助手”也未必那么好找和聽話,出資人更不是傻子,否則他干嘛要求我去北京“在他眼皮子底下”呢?但這件事情可以充分說明我當初對“傳統”和“嚴肅”之外的文學形式是多么抱有偏見!
最近接連發生兩件事,對我很有觸動。
一件是上個月有位文學新人問我一個問題:“老師,中國作家能靠寫作養活自己嗎?”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卻不敢回答。首先我不能貶低“中國作家”,同時我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更不能害了人家。當年我自己因為在《人民文學》連續兩期發表小說《擔保》和《漲停板跌停板》后,就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作家”了,當即辭去公職當“坐家”,之后《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老師來深圳大學出席活動,我當面說謝謝老師的栽培,而他卻回答:“希望我沒有害了你。”當年我的理解這是老師的謙虛、穩重、幽默,過了這么多年之后才品出他或許真有這種擔心,因為假如說我堅持20年還算“寫出來”了的話,那也是因為我當時在深圳已經有車有房并有一定的投資經驗與渠道,如果全憑雜志社稿費和出版社版稅,估計堅持不了20年,不是那么多的文學新人曇花一現或半途而廢了嗎?難道全怪他們沒有決心或缺少天賦嗎?所以,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位新人的問題,如果硬要回答,或許建議他放棄傲慢與偏見,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嚴肅文學”之外的其他文學形式,包括改編劇本、包括與網站簽約,也包括參與新生事物劇本殺的劇本創作。
另一件是本月接到“劇本殺的文學性與創作”研討會邀請函,并讓我作為主講嘉賓在會上就“劇本殺對小說細節的要求”做主題發言。我頓時蒙圈。因為,我連劇本殺這個詞都非常陌生,怎么會收到這樣的邀請又怎么能在研討會上做這樣的“主題發言”呢?這要是放在之前,我想都不想,立刻回復兩個字:不去。或客氣一點回復三個字:沒時間。再客氣一些多幾個字:抱歉沒時間去不了,謝謝!但2021年7月,當我收到這份劇本殺研討會邀請函的時候,并沒有立刻拒絕。第一,發出邀請的是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主席吳迪老師,我中風住院和在家休養期間,他三次來醫院和家里探視,我欠他人情,不好意思直接拒絕;第二,我老了、病了、弱了,沒有那么傲慢與固執了;第三,我已經開始領退休工資并提前付清房子的按揭,不再需要那么有“事業心”可以做一些“閑事”了。于是,一改之前的傲慢與偏見,抱著完全放松與開放的態度,就當是學習新知識和體驗新生活,欣然接受吳迪主席的邀請。既然如此,我就必須認真準備,爭取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基本達到“專家”的水準,目標是至少不能濫竽充數,否則自己丟臉且對不起朋友。好在我是做科研出身的,懂得研究問題的方法,于是很快取得進展。
學習發現,劇本殺其實并非絕對的“新生事物”,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初英國盛行的真人聚會游戲“謀殺之謎”。就是一位玩家在其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扮演兇手,其他玩家則通過線索推理出找出誰是真兇。但這一“理論”又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初學計算機時候教科書上一段話:計算機的基礎是二進位制,而中國在數千年前就有了最初的“二進位算法”,所以從理論上說,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的。理論上或許真的如此,現實卻接近胡扯。所以我認為,當下中國流行的劇本殺仍然是一種新事物,它的誕生與流行是現代人對休閑、娛樂、消遣、社交和刷存在感等綜合需求的產物。在國內,隨著明星真人秀節目《明星大偵探》的熱播,劇本殺才逐漸被大眾熟知,并從觀看走向了體驗、從線上走向了線下。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劇本殺APP迎來了流量高峰,今年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玩家又蜂擁轉回到線下,畢竟,劇本殺的長處在于“親自參與”,于是可以預見,該玩法的實體店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學習還讓我有以下認識:
1.最早的文學是口述的,所以才有“小說”。隨著文字的誕生,文學才走向文本,呈現詩歌、散文、賦、小說、戲曲等多種形式。影視的誕生讓文學從文本走向熒屏,使文學以新的形式為更廣大的民眾接受。而網絡和移動終端的誕生與發展則似乎將文學推向極致,人們不僅能夠隨時隨地閱讀“網絡小說”,而且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云網”自己發表文學作品,從而通過虛擬空間實現“互動”,滿足人們看、聽、動三維需求。然而物極必反,微信短視頻和抖音的盛行終于將文學推向頂峰,“峰頂”也意味著再無路可走,逼得文學不得不緊急掉頭,在更高的維度上實現文學本質的回歸,于是就產生了劇本殺——讓文學從虛擬走回現實,使讀者能親身“實踐”與“體驗”小說和劇本中的人物,成為身臨其境的參與者甚至是創作者。
2.文學比如小說,不一定如文學理論家所期望的那樣一定承載對世界、對歷史和對人性的探尋、拷問與記錄的職能,文學如小說首先是一種消遣,或者說是一種娛樂方式。閱讀小說除了“聽故事”之外,或許還能啟迪讀者的情感與智慧,甚至達到某種“升華”,但它的基礎功能還是娛樂或宣泄,正因如此,近年來網絡小說才比傳統小說或所謂“嚴肅文學”擁有更多的讀者。而劇本殺則進一步將網絡小說的“爽感”和“輕松感”以及傳統文學的“探尋”“拷問”“升華”統統以“情景劇”的方式通過受眾的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和當場創作、臨場表演與發揮獲得更大的滿足。
3.劇本殺的玩家不是低級的“娛樂”,參與者必須具有搜證、分析研判、邏輯推理、準確表達和恰當表演的能力與水準,還必須具備“說謊”和揭穿謊言的火眼金睛與準確判斷,具備良好的與人溝通與協調能力,甚至包括“拉幫結派”的全方位才能,是對參與者智商、情商、表達與表演才能的綜合考驗,是“閱讀”與“觀看”無法企及的“自我實踐”和“自我實現”的新途徑新場景。
4.2020年線上劇本殺APP流量空前飆升,因此有人以為這種“文學游戲”更適合線上玩,但我以為這只是受突發事件“新冠疫情”影響而產生的偶然現象。既然是“體驗”,是“參與”,當然還是線下實體店更有市場,至于是“圓桌對白式”體驗還是“場景著裝式”體驗,則根據投資或消費標準而定,但我堅信,隨著疫苗的推廣和疫情的控制,線下劇本殺必然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我們的文學家和作家,不能抱著傲慢與偏見對這一新生事物假裝視而不見,畢竟,劇本殺的關鍵在“劇本”,而“劇本之本”在小說,所以,也有人稱劇本殺為“小說殺”,親愛的“嚴肅文學”作家們,我們總不能說“小說殺”也與文學無關吧?
最后,作為從“傳統作家”里走出來的“劇本殺臨時專家”,我不主張作家包括傳統作家和網絡作家又一窩蜂地奔向“小說殺”,但“小說殺”經營者把他們手中的劇本請專業作家或“嚴肅作家”看看,讓其在充分娛樂性的同時具有更高的“文學性”則是值得提倡的,因為畢竟,“劇本殺”的玩家都是一批高素質的人,他們更希望在娛樂的同時,領略文學所帶來的高雅享受。如果讓傳統作家或嚴肅作家在參與劇本殺的實踐中化解以往的傲慢與偏見,則是這個新事物帶給文學新的意外的收獲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