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在大自然中擁抱成長
更新時間:2022-01-11 作者:李國偉來源:廣東文壇
與大多數以艱難曲折、苦難抗爭、自強向上為主線的兒童成長小說不一樣,黃德青在《村童》中則力圖從自然教育的視角,向讀者展現出一條獨特的少年兒童成長路徑。
《村童》是一部講述鄉村少年在大自然中像風一樣奔跑的成長故事。在故事的深處是孩子們純真天性和鄉村不老的民俗,以及滿紙濃郁的泥土氣息。故事的肌理豐富,彌漫著粵西地區萬物花開的馥郁、神秘之氣,頗具地域風情和感人的藝術力量,真實地抒寫出作者對鄉村刻骨銘心的童年記憶。
作者忠實執著地專注于寫人、寫人的本原生活和人的本性,寫童心、寫兒童的成長,寫樸厚的鄉情民風、寫神奇美麗的大自然。作者毫不吝惜地動用了大量生活積累,在一個章節一個故事的抒寫中,絕無刻意的渲染和張揚,而是盡情釋放一種純自然的情懷,并真切地袒示了渾厚土氣鄉脈的樸實簡潔的語言風格。
這個鄉村少年成長故事的主角,無疑是那群生活在沙瑯江邊的村童。他們是幸運的,也是快樂的。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刻畫了瑯江小學學生郞子等一群在大地上恣意玩耍,在田野上釣魚、抓蛇、尋鳥、打柴、燒黃蜂等栩栩如生的村童形象,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粵西農村淳樸的民情風俗和小伙伴們無拘無束、天真頑皮的生活場景。可以說,郎子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一段令人羨慕且完美的原生態成長過程。
在故事的開頭,剛上學時的郎子“吊兒郎當”,是個“淘氣大王”,“頑童”味十足。殊不知,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并非所謂“壞孩子”所為。
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人的自我教育。現代意義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讓孩子從認識自己開始,到打開與他人的聯系,成為一段激發好奇心、完善人格、培養自主能力的內心旅程。
教育家盧梳和陶行知都曾先后提出“生活的所在便是教育的最好場所”的自然教育理念。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遵循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村童》中以楊老師為代表的鄉村教師們,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群體,面對郞子這樣的學生,他們表面上是嚴厲的,卻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也沒有簡單粗暴的責罰。而是始終本著自然教育的法則,盡自己的綿力守護著孩子的天性,理解、尊重和信賴他們。與當下應試教育主導下的“圈養”“死讀”不同,正是在這種順其自然、甚至帶有蠻荒色彩的自然教育式“放養”,讓郞子和他的小伙伴們的兒童天性在鄉村大自然的原野中得以盡情釋放。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兒童一方面渴望并享受著“頑童”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擁有著成為“完童”的夢想。在楊老師和“老爸”等引導下,郎子和他的小伙伴擁抱大自然,在瘋瘋癲癲的玩耍中盡情釋放天性的同時,通過情感體驗的逐漸積累與升華,對現實生活中的人性、鄉村傳統文化的元素反復地觸摸、感知,逐步了解社會和認識自然,掌握生存生活技能,最終完成了人文素養的精神重構。
特別是經歷了守護橡膠樹、種愛國蔗等切身生活體驗,讓瑯子和他的小伙伴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是“正義”,什么是“愛國”。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完成意志毅力的歷練、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實現從“頑童”到“完童”的成長歷程。“淘氣大王”郎子也成長為優秀的學生,還擔任了班長、大隊長。
兒童小說的藝術價值在于:作家站在兒童立場表現童年情態、傳達童年愿景,并引領兒童實現生命發展之終極目標。由此可見,作者在《村童》里,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講述詩意的鄉村童年回憶上,而是力圖把《村童》作為當下教育的觀照,對今天少年兒童教育和成長環境的缺失提出了拷問,發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呼吁,將孩子從囚籠般的“書屋”中解放出來,在回歸大自然中還原天性,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