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部優秀的“教育詩”——讀黃德青兒童長篇小說《村童》有感
更新時間:2022-01-11 作者:陳毅藝來源:廣東文壇
黃德青當過10多年中小學教師,后來從政20多年,他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目光,將充滿童趣和詩意的兒童鄉村生活與兒童教育融合起來,寫成一部演繹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長篇小說《村童》,我將其稱之為一部優秀的“教育詩”。
作者于2008年開始創作《村童》,當時我國的教育被喻為是一條“高考機器人”的“生產線”;學生除學習“高考知識”外,其他一切基本不學。這是一種畸形教育,不但嚴重影響著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同時嚴重影響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改良這一畸形教育,在對世界各國以及我國文革前后的教育進行分析比較后,作者認為,自己讀小學時的教育模式,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最閃光最完美且最切合中國實際的”的教育模式。
將當時學生這種教育模式置換到目前學生的上學年齡段就是:“幼兒教育不讀書,小學課外不學習;初中內外一起學,高中大學盡全力。”與此同時,學校還根據小孩年齡段的不同,循序漸進抓緊對學生施以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生活知識教育、勞動技能教育、理想志向教育,以及毅力、意志磨煉等。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且有理想,有志向,奮發向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天真爛漫的生活中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
還原了一種最為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為還原那個“最豐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作者重點抓住三個方面著筆:
第一、老師充滿活力的引導式教育。在實施教學和教育過程中,老師沒有絲毫的強逼行為,而是通過多渠道的引導,讓學生自我完成學習和教育任務:如得知郎子的語文作業得到了非常難得的一百分時,抓住機會充分肯定郎子的進步,同時用“貼心的話兒”一步一步地引導郎子學好其他學科,進而引導其爭當“三好學生”、班長、“學校優秀學生干部”、少先隊大隊長。在此基礎上,引導郎子帶好水子和蓮子、帶好班、帶好整個學校的學生,積極參加種“反修蔗”、拾稻谷、“一對紅”活動、學雷鋒做好事、參與組織全校“六一”活動,以及其他節日系列活動等。所有這些,全都是通過老師的引導由學生自我完成的。
第二、老師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學生。年輕活潑的班主任楊老師經驗豐富、處事公正、愛生如子、工作熱情高漲:明明知道將要好孩子的座位編在一起會影響孩子學習,但為尊重孩子的選擇,寧愿自己多做些工作,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班長的人選難以確定時,她毫不含糊地放手讓全班學生提名和投票選舉;而在聽到郎子被誤傳偷稻谷時,馬上不辭勞苦驅車深入調查,還郎子一個清白。校長處理問題同樣公平合理,如確定班長人選、確定大隊長人選和處理打架事件等。加上數學老師的知識淵博,音樂老師的耐心輔導以及語文老師錯解數學題表現出的熱情等,一支完美的教師隊伍躍然紙上。這些教師共同形成的完美品質,對學生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學生在“放養式”原生態中實現自我教育。小說篇幅長達40多萬字,但涉及教師、家長和其他的文字不足三萬字,其余近37萬字均用于編寫少年兒童天然成長的自我教育小故事。作者通過這無數個小故事,讓少年兒童在原野上瘋癲,在大地上奔跑,在溪流池塘和群山中嬉鬧。這就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不可或缺的理想環境。
刻畫了一個家庭教育的典型形象
家長的“溺愛”是當時教育最大的缺失!為了批評當時家庭對孩子的溺愛,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煮粥佬”這個鮮明的典型:第一、他會恰到好處地用“黃鱔干炒面”將郎子嚴格控制在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圈”之內。第二、他會在用過“黃鱔干炒面”之后,利用晚上睡覺的機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郎子講清楚“為什么要用這‘黃鱔干炒面’”,讓郎子心服口服。第三、他會在空余時間給郎子講高文舉和王珍珍、蕭永倫、朱賣臣等許多動人而幽默的故事,還會和郎子去“趕魚上鍋”等。第四、雖然他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仍然積極參加學校、家長和學生現場見面會、觀看兒子演出、給錢兒子在校吃住和去縣城開會等。所有這些,都足以看出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異常融洽的。最關鍵的一招,就是他在不該管的方面放得非常開:“只要不去偷不去搶不去學壞不去干那些太冒險的事”“正常的玩耍我是絕對不會去管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郎子抓鳥捕蟬、打蛇捉鱔、玩水爬樹無所不沾,無所不為。此外,他還巧妙地利用“我兒子有你兒子一半那么爭氣,我就要高興得跳起來了!”“有點起色了,但還得努力哦!”“你做出了一點成績”“遠沒達到縣和地區優秀,是校長和老師看得起的結果”等話語,引導郎子從“調皮王”,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全縣唯一“學生王”。整部小說寫家庭教育的文字不多,但效果驚人。“煮粥佬”的一舉一動,一笑一怒,都給孩子產生靈魂深處的觸動,進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為郎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長卷
《村童》是一部反映上一世紀農村兒童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反映教育為主題,內容涵蓋當時農村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標題故事就有近40個,未列入標題之內的則不計其數。在這些記敘和描寫中,作者將兒童的調皮、天真、爛漫、聰慧、堅毅、頑強與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和農村兒童生活無縫連接起來。每一言行,每一舉動,每一山水,每一草木,都是一句優美的詩句;每一個章節,都是一首充滿活力和童真的詩篇;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出生動的自然地理記錄片,所有這些,都在某個不同的角度上最大限度地為表現教育這個主題服務。
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氛圍
首先,反映了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抓好教育。除抓好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外,每年還召開專門的教育總結表彰大會,同時利用光榮榜對先進作全范圍的宣傳。其次,社會上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具體表現在:郎子一當上班長、宣傳隊員和大隊長,消息馬上傳遍兩個大隊;為激勵先進,學校動用全校的儀仗隊敲鑼打鼓給郎子送獎狀報喜,所在的村,包括村委和全體社員都列隊歡迎報喜隊伍;郎子上臺演出,全村社員又主動前去觀看;就連放牛的老伯和干活的村民,也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尊重和關心教育。
一部長篇小說演繹出一條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道路,是非常難得的。這就是《村童》價值和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