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啟動
更新時間:2022-01-06 來源:廣東文壇
7月21日,廣東省作協(xié)召開《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會議,正式啟動五卷本200萬字的《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二十余名省內專家、學者及省作協(xié)領導圍繞《廣東文學通史》編撰方案、框架、體例進行了討論,提出意見建議。
據悉,《廣東文學通史》擬分《古代廣東文學史》《近代廣東文學史》《現代廣東文學史》《當代廣東文學史(1949-1977)》《當代廣東文學史(1978-2019)》共計5卷,每卷40萬字。
“編撰一部貫通古今的《廣東文學通史》,填補一項廣東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空白,是省作協(xié)近年來一直在思考和謀劃的一件大事。”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透露,該書計劃于2023年4月底前完成,為2023年省作協(xié)成立70周年、廣東文學館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奉上一份文學厚禮。
特色:理論新、材料新、方法新
“盛世重修史。”省作協(xié)主席、暨南大學二級教授蔣述卓認為,在民族復興不可逆轉的潮流下,編修文學史意義重大。他建議,要體現科學性、經典性、學術性、文學性、政治性的結合,體現出一種文學追求,有一種新的文學理念的指導。
蔣述卓希望,《廣東文學通史》可以將廣東各個階段的文學史串珠成鏈,從全國乃至國際的視野中,對廣東文學的整體及各個段落進行定位,給予評價。“史學上要有公論,要出以公心,忠于學術,史實準確,評價公允。”
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機關黨委書記陳昆在發(fā)言中提出,通史編撰或以研究為主,或以傳播為主,體例選擇和表達方式的選擇很重要,不同的受眾應選擇與之適應的不同體例。另外,我們編寫廣東文學通史不能局限于廣東文學場域,應放在全國的范圍來審視。同時,也不能唯文學而文學,一些文學思潮,一些作品和作家的出現,離不開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所構成的時代背景,我們在編寫文學史的時候,就得考慮時代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精神,我們應把各歷史階段更能體現廣東文化精神的精髓提煉出來,并圍繞這個來呈現,也許能更好地厘清文學在大時代背景下發(fā)展的邏輯關系。再一點,要有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理念,特別是整個現代當代,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是一體的。
本次修史的顧問之一黃天驥曾參與多套文學史的編著,經驗豐富。他提出,從全國范圍內的文學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近代以來,廣東擔任了兩次“歷史火車頭”的重要職責,值得濃墨重彩地書寫總結。
另一方面,黃天驥認為,地方文學史的編寫,并不比編寫全國性的文學史容易,而廣東更是與全國有著密切聯系的特殊地域。“如何兼顧全國規(guī)律和廣東特色,是本書編寫的關鍵之一。”他說。
會上,華南師范大學文科二級教授、廣州大學資深特聘教授陳劍暉介紹了《廣東文學通史》的幾點特色:第一,要有理論闡釋、理論創(chuàng)新,呈現出與傳統(tǒng)文論不同的理論形態(tài);第二,要挖掘出新的、經得起推敲的史料,從而得出新的結論;第三,要以新的方法,形成《廣東文學通史》獨具“廣東特色”的樣貌,以厚重而又靈動的學術品格坐立于中國文學史之林;第四,表述統(tǒng)一、準確,風格平實、客觀。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林崗首先提出“什么是廣東文學?”的議題,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
從《祭鱷魚文》到《潮州韓文公廟碑》,蘇東坡、韓愈等文豪都曾在廣東留下筆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來北往的作家匯聚嶺南,發(fā)表了許多具有全國意義的討論與作品。林崗建議,除了著名的作家作品,一些發(fā)生在廣東的重要文學現象,也應納入討論。
廣州大學教授紀德君負責《近代廣東文學史》的主編工作,他介紹,該卷將考察這一時期廣東文學對社會變革、文學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與影響,對于有特色的、有創(chuàng)新的、有引領作用的作家,將給予重點關注。
除了歷史意識、比較意識之外,還要有地域文化意識。紀德君以梁啟超、黃小配、吳趼人為例,他們的作品中都展現了濃厚的嶺南文化精神,值得專家關注。
將挖掘廣東重要作家作品“遺珠”
從古代、現代到當代,廣東各個時期的文學史大有不同。但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學史,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省作協(xié)副主席賀仲明建議,應提煉概括出幾個重點,作為貫穿整套書的中心,將對這套書的定調、撰寫、宣介起到提綱挈領的指引作用。
陳劍暉認為,標準可以“相對寬泛、靈活一些”,包括原籍廣東的作家、在廣東長期居住達到一定年限的作家,以及曾在廣東生活、發(fā)表了重要作品的作家。對于廣東出生、主要在外地生活的作家,張培忠則補充建議在綜述中體現。
“在一般的、全國性的現代文學史中,許多廣東作家未能載入其中,或存在評價不夠的現象。”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希披露,中國第一個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fā)是梅州人,“而他回國后,在廣東創(chuàng)作的一些詩歌風格和原來完全不同,這是文學史上很少提到的。”陳希表示,編寫團隊將致力于發(fā)現廣東重要作家作品“遺珠”。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閔定慶則提出“在地化”的概念,將“融入廣東”的人物與事件納入史冊,如韓愈在潮州生活8個月,其文風與特征已然成為潮州人的精神底色之一;魯迅在廣州的8個月內,不僅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演講與作品,更對當地進步文學青年的培養(yǎng)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培忠作總結指出,編撰《廣東文學通史》,一要提高站位,增強撰寫《廣東文學通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二要堅持正確史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通史的編撰工作。三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四要堅持對標對表,打造風格統(tǒng)一的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通史力作,體現共識、創(chuàng)新,體現政治性、學術性、科學性、獨創(chuàng)性。五要堅持倒排工期、掛圖作戰(zhàn),按時保質完成《廣東文學通史》的編撰任務。
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蘇毅,以及省作協(xié)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黃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