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致敬路遙 ——陜甘學習調研側記
更新時間:2022-01-06 作者:楊璐臨來源:廣東文壇
5月19日晚11點57分,經(jīng)過近10個小時的車程,調研組抵達陜西。第二天一早,我們便驅車前往瞻仰路遙先生的墓地。墓地位于延大校內的一座小山——文匯山,山不算高,但山路狹窄,且一路滑坡碎石,我們只得小心翼翼,經(jīng)過約半個小時的攀爬終于到達山頂。
路遙的墓地和他的為人一樣樸實低調,迎面的墻壁上嵌著13個金燦燦的大字——“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不僅是路遙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貫持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是他最真實的生命寫照。墻面下是一個用巖石砌成的圓形墳包,墳包前是路遙最經(jīng)典的頭像雕塑,那憂郁而深邃的眼神透過方形的鏡框望向遠處的正前方——山腳下延大的校區(qū)和延川的故土。塑像前堆滿了鮮花,甚至還有幾盒香煙——路遙生前嗜煙,這也是他寫作提神的法寶之一。在我們瞻仰的同時,不時有人前來敬獻憑吊。據(jù)說,路遙墓已成為延大的文化景點之一,吸引著眾多的追隨者和文學愛好者前來掃墓瞻仰,甚至不乏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
站在這片靜謐樸素的墓地前,周圍的松柏散發(fā)著特有的清香,陣陣沁涼的山風吹拂臉龐,不禁讓人駐足思索,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中國男人何以成為蜚聲遐邇的偉大作家,并受到世人的愛戴和敬仰?是因為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嗎?不,他出生在中國最貧窮的地方——陜北,自幼因家貧被過繼給伯父,過著清貧苦難的生活;是因為時尚的創(chuàng)作理念嗎,不,他采用的是“過時”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是因為特別的文采技巧嗎,不,他驅遣的是最樸實無華的文字。然而,正是這片廣闊質樸的黃土大地賦予他深沉廣闊、仁愛堅韌的品格:路遙曾說過,“正是這貧困的土地和土地一樣貧困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教給了我負重的耐力和殉難的品格——因而我又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正是生活的艱辛磨礪讓他擺脫世俗的浮躁功利,獲得來自靈魂的深醒感悟和生命的執(zhí)著信仰:路遙認為“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yè)”;正是看似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就了史詩般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的現(xiàn)實主義偉大作品:《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遙“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的一份厚禮,更為無數(shù)青年志士搏擊前行點亮理想和希望之光。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長期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加之飲食的粗糙和不講究,路遙后期不幸患上了肝硬化腹水,加之婚姻家庭的變故讓他遭受來自身心的煎熬折磨,失眠、焦躁、腹痛、高燒、咳血……然而,他依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執(zhí)著堅守,甚至因怕貽誤寫作故意向身邊的親友隱瞞罹病的事實,以致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沉疴在身的他選擇和時間賽跑,以生命作為全部賭注,憑借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還留下了6萬字的創(chuàng)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遺憾的是,路遙終沒能逃離病魔的惡爪,1992年11月17日早晨8時20分,這個偉大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這一刻,帶著無盡的不舍和眷戀離開了這個他摯愛的平凡的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人們,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個難以填補的缺憾,也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無盡的傷痛和掛念。
沿著路遙墓走下來不遠處即是路遙文學館。據(jù)陜西作協(xié)副主席、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厚夫介紹,路遙和延大有著深厚的淵源和感情,某種程度上說,如果延大不讓路遙走進高等學府,接受科班的文學教育,“那么路遙的人生就會是別樣的”。路遙成名后,也一直不忘對母校的“反哺”,更把延大稱為“溫暖的搖籃”,后來路遙墓的選址也是為了遵循其“埋葬在延安黃土山”的夙愿。路遙去世后,路遙文學館的建設無論從場地、資金等都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館內的講解員也均由延大的學生志愿者擔任。我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這張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臉龐,深深感到路遙精神在這片土地的某種傳承和延續(xù)。
按照行程安排,當晚我們召開了臨時黨支部會議,地點就在延大校內的一間窯洞酒店。酒店外形因模仿窯洞建筑顯得別有韻味,內部設施則有些陳舊、簡陋,但相比路遙當年住的窯洞,固然要好得多。夜晚10點多,當我們經(jīng)過房間外的露天走廊,外面是深藍的天空和幾顆閃綴其間的明星,我不由在心里感嘆,陜北的夜晚啊,如此深邃,寧靜,美好,甚至透著幾分莊重。不知這樣的夜晚見證了多少偉大作家的負重堅守、思想激蕩、砥礪前行。我們在這里集中交流、感悟思考,既是一次難得的分享學習,更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心靈對話和精神啟示。我想起了路遙,以及曾經(jīng)成長、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陜北作家們,他們的背影雖已日行漸遠,但他們的偉大精神如黑夜的明星始終燭照指引著我們,他們創(chuàng)作的反映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深刻變革的文學豐碑如這片豐盈遼闊的黃土大地滋育著我們。在這樣的偉大精神和文學豐碑面前,廣東作家如何立足南粵大地的本土現(xiàn)實和地緣優(yōu)勢,特別是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和歷史變革,書寫出無愧于偉大時代和偉大人民的精品力作,或正是路遙帶給我們的精神啟示,也是新時代廣東作家“趕考”新征程的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