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梁鳳蓮 | 光陰的故事,歲月的留聲
——有感于曾麗瓊散文集《時光里的行走》
更新時間:2021-12-17 作者:梁鳳蓮來源:廣東作家網
1
當我們有足夠的時日回過頭來,當大段的經歷和過往鋪陳在我們腳下,讓我們全景俯瞰,從容打量,多半這個時段,已是將近已近知天命之年,已是有千頭萬緒、百般滋味可供一一訴說,亦可供一一回味了。
歲月雖飛逝,亦留聲,光陰雖無情,亦有故事。書寫其實就里用創作的方式,去篩選記憶中以及經歷中一些留下印記的、有所觸動與感悟的人與事,把它作為自己親臨其中親歷丟失的密碼,留給自己和同道者一個值得保存和分享的印章,如同阿爾貝·加繆所說的:“真正的救贖,并不是廝殺后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span>
我愿意相信這也是因文學結緣認識了幾十年,也一直讀懂她堅持寫作了幾十年的麗瓊的初心和初衷。
如是,我從不懷疑藝術對人生過往的作用力,這權且是一種信仰或者是一種執念。所謂生存,所謂經歷,無非是起起落落、得意失意、中心邊緣之類,而生命的過往帶給每個人卻是不一樣的況味,如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也是成為每個人一生的注腳和永難忘懷的記憶,無論是此在的零碎,還是遠方的行走,無論是白云蒼狗般的領悟,還是流淚流血的教訓。
麗瓊的的書寫與結集是一種托付,把一個人對成長過往、職場甘苦的另一種期許,以自己心儀的方式作了不一樣的很文學的呈現和表達,這無疑就是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和灑脫。
確實,普通的個體很難改變世界,甚至是周圍的處境,但足可以改變自我,尤其是無法低估的內在世界。誰都說不清心靈的力量,或者說靈魂的作用力,會讓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充盈飽滿、如何活色生香,會把一個人的心神帶往何方?會讓一個人的靈魂插上翅膀,飛升到世俗里無法企及的另一個世界。
所以,對文化藝術的尊崇,歷來是一種最高貴亦是最有尊嚴的一種信念。塵世間免不了煙塵滾滾,江湖里免不了龍蛇混雜,而藝術的審美之境,卻可以讓脆弱而無助的內心,得到救贖、得到力量、得到安慰。
我試圖去解析這種選擇,是因我的執迷亦是如此因緣交互。
其實,早就有對此而展開的極致之言,據說每一個被生活淹沒的人,每一個被日常瑣事牽絆的人,每一個熱愛文學與寫作的人,都會在被譽為心靈安慰劑的美國的作家雷蒙德*卡佛的言論里,找到共鳴,他說到:“我覺得文學能夠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匱乏,意識到生活中那些貶低我們的東西,那些已經貶低我們的東西,能讓我們認識到成為一個人,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所需付出的代價。我覺得文學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并沒有活到自己的極限。但我并不知道文學是否真的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我真的不知道?!?/span>
假設到了這種投入的地步,知道答案與否,顯然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2
麗瓊的書寫里多的是托附,畢竟閱讀與書寫的空間永遠都是星云萬里、癡心相隨的,只有真誠與禮遇,沒有勢利和背叛。
此外,另一個讓人觸動的,就是經由她的訴說與表達,所傳遞出來的謙恭。我向來認為謙恭是人的素養里最有品格的修為,謙恭呈現出來的是對世間事物的尊重和禮數。人生幾十年,誰與誰的過往,都無非是來塵世打個轉走一圈,而所有這些林林總總的擦身而過中,如若我們對相遇的人與事,都能持有此等的心態與自律,試想像,這何嘗不是一個人間美境啊,善待萬物,禮遇世間一切的賜予,還會有狐假虎威?仗勢凌人?欺行霸市?黨同仗異?頤指氣使?目空一切?這些造孽的行徑與禍根,都會得到有效的遏止的鏟除吧。為什么人間不能擁有福地的氛圍?為什么活在人世要向往天堂般的美好家園?
一言難盡,也無法罄盡,如是,謙恭便變得如此珍貴,也如此奢侈。一個人總是對能托付能熱愛的東西心存感念,必然以此作為回應。感念此在的救贖與寄托,給瑣碎庸碌的人生以怎樣的擺渡,能在活著的勞作中的間隙,能被擺渡到那不可企及的彼岸,哪怕是只能暫留一時半刻,而對于心境的荒蕪還是生機而言,那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甘泉雨露了。
所以,麗瓊以此念去面對書寫,自然就多了很多虔敬,而非是胡亂蔓延的圖謀、算計、經營、謀劃,那就坦然得很,也淡定從容得很,我手寫我心,我心述我靈,那起碼跟功利競奪就自設邊界的。
這些純粹之舉,在這個功利世道里,自然是稀罕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對純粹的篤定,也就可以覺得這世上還是存在著可以信俸的東西。
我向來認為,只有純粹,無論是藝術人生還是煙火日常,才有可能把人引領至另一種狀態,甚至是另一種境界,可以掙脫很多人為的羈絆,讓人飛升到一個至境,然后就是怡然自得,甘飴歡喜。這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種福報,在純粹的引領下,如是關乎文學藝術的,則可以讓一個人超脫,如是關乎日常謀生的,則可以讓一個人情趣滿盈,內在的豐富與外在的知足常樂,此等至境,夫復何求。
3
所以,麗瓊的自省與自謙,不是泛泛之言,而是視作一種修為?,F如今,能有反省與自律意識的,并沒有成為教養中必備的一種律例,所以,人性的詭異和缺陷,時常讓我們生而為人,時時扼腕,時時生出警醒,所謂的退一步海闊天高,進一步萬丈深淵,便是一個分明的告誡。即使是舞文弄墨,何嘗不是這樣的邏輯,貪欲與索取,會令原本的良善與邊界全部淪陷的。我們經常所說的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一個經常能夠驗證的邏輯。
麗瓊把幾十年的光陰,凝結成一粒粒字,一篇篇文章,如同種子入土,在自我的三兩分自留地里,去侍弄自己的春夏秋冬,種出自我的一片詩意,種出生存的感悟、行走的領略、面對人與事的觸動,林林總總,共分五輯的書稿,共收錄的111篇文章,一篇一篇樹起了自我人生的一個個路標,留下歲月過往該留駐的印記。我在感嘆麗瓊的用心與用情,其實也是一種欣賞與喝彩。
人生如寄,幸而還有文學藝術的燭照與光彩,讓我們的日子在流淌時也有了更多的風景,讓我們的行走也有了更多的意義。
面對著這本書,剛好家婆平靜地到了另一個世界。同是生活中讓人觸動的事情,我不能不作一些聯想。她作為一個老師,在多年的退休生活里,閱讀幾乎成了她日常的消遣,聽力不行,幸而文字還在拯救她的世界,給以足夠的與外面世界連接的輸送。我在心里送她一程,她用書本教育學生,也在用書本教化自己,我們何嘗不期待這種安穩?。咳祟惙e累起來的難以窮盡的文化藝術的巨大財富,足以讓我們在紛擾的世道里,覓一個凈寂的清爽之境,好度日,好化解,好養老,好歸終。寫到這里,不由得不眼含淚水。心愿之于世態,之于匆匆忙忙兜兜轉轉的人生,無非說簡單其實很簡單,說有幸其實也真的是有幸了。
能如此思考并面對,才算是領悟與教化而修來的力量吧。
如是,麗瓊的讀書、行走、冥想、書寫,那都是在天地與內心里的探尋和經歷,那是最被庇護的活法了。
面對書寫,面對閱讀,也許人可以成全自己的蒼穹,讓喜愛與欣賞的美好的東西,在這個神靈的世界里轉動起來,不斷接納,不斷生發。如是,一生也足可稱之為豐盈與自得其樂了。
(梁鳳蓮,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一級作家,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州市優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