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喜迎作代會|廣東省作協成績亮眼: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嶺南精品
——加快推進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創了全省文學工作新局面
更新時間:2021-12-12 作者:邱海軍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廣東文藝家、作家代表即將赴京參加。
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廣東省作家協會在中國作協的指導和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作為、守正創新,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踐行初心使命,在抗擊疫情大戰大考中彰顯責任擔當,在團結引領廣大作家中凝聚共識力量,在打造精品力作中努力出新出彩,加快推進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創了全省文學工作新局面。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作協、廣東省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重大主題創作《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圖為該書部分作者合影
一、堅持文心向黨,以創新理論培根鑄魂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今年3月起,認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舉辦廣東重點作家、青年作家、網絡作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訓班,培訓作家300名。
加強文學陣地建設,把導向管理要求落實到《作品》雜志及公眾號、抖音號、《少男少女》雜志及公眾號、《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廣東文壇》報、廣東作家網、廣東作協公眾號工作各個環節。
2021年9月27日上午,省作協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暨加強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會議
二、聚焦主責主業,以頂層設計“謀篇布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更多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把打造新時代嶺南文學代表作作為工作重點,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學創作管理機制。
全面布局精品創作。先后召開了廣東文學攀高峰重大選題論證會、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等會議,研究、部署全省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并大力扶持重點選題,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
加強創作激勵引導。先后組織了第三屆、第四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第三屆、第四屆廣東省德藝雙馨中青年作家文藝家等評選活動。廣東作家積極參加全國各類文學評獎活動,贏得了榮譽。
主要包括曾平標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鄧一光長篇小說《人,或所有的士兵》入選第四屆長篇小說(2019)年度金榜作品;
馮娜詩集《無數燈火選中的夜》獲第十二屆(2016—2019)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胡永紅小說《上學謠》、吳巖科幻文學《中國軌道號》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2021年9月14日,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 廣東主賓省活動現場
同時站穩人民立場,以特色服務抓好“文學惠民”。把創作采風、錘煉品格與服務基層群眾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惠民活動,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建設公益性文學場所“嶺南文學空間”,策劃組織“面向社會、走向大眾”系列文學活動40多場。開展“文學進校園”、“詩歌進工廠”系列文學普及活動、“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惠民活動。
三、肩負神圣使命,以精品力作“凝魂聚魄”
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策劃重要專題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好中國故事、時代故事、廣東故事,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發揮文學引領風尚、催人奮進的獨特作用。
組織抗疫創作。開展“以筆為援,抗擊疫情”主題文學活動,以“點對點”形式組織多位重點作家采寫抗擊疫情題材重點作品,積極采寫疫情防控一線感人故事、先進事跡。
張培忠、許鋒聯合采寫報告文學《千里馳援》發表于2020年3月2日《人民日報》,是全國第一篇反映各地區醫療隊馳援湖北的報告文學,被全國20多家媒體轉載。
熊育群采寫長篇報告文學《鐘南山:蒼生在上》在《收獲》雜志長篇專號2020春卷頭條首發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長篇報告文學《第76天》在2020年第6期《十月》雜志發表并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全省會員作家創作抗疫題材作品超過1萬篇(首),廣東省作協結集出版了抗疫作品集《千里馳援》(上、下冊)。
組織改革開放題材創作。2019年9月,舉行“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啟動儀式,由廣東省作協與首批深扎作家楊黎光、陳繼明、熊育群、吳君、丁燕、王哲珠簽約,作家深扎創作周期為3年。
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吳君長篇小說《曬米人家》分別在2021年第1期、第5期《人民文學》發表。
組織小康建設主題創作。自2019年11月起,廣東省作協組織由張培忠擔任總撰稿,由王十月、喻季欣、黎衡、姚中才、何龍、劉鑒、陳啟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標、王威廉、陳楓等12名重點作家歷時一年聯合攻關、集體創作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100萬字),于2020年1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被譽為“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紀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作”。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
此外,全省作家還創作了一大批反映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優秀之作。
四、堅持多措并舉,以人才規律打造“文學粵軍”
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
文學創作方面,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等文學門類各打造30名主力軍方陣;抓好“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活動,以掛職蹲點鍛煉為抓手,鍛造精銳之師;
在全省遴選新銳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陣,邀請25名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或名刊名編作為導師,以一對二的方式對其中50名青年作家進行結對指導;著力扶持網絡文學有實力、有積累的阿菩、玄雨等“頭部作者”,加快形成網絡文學創作第一梯隊。
文學研究方面,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旗幟鮮明地回應當代文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了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討會;高度重視老一輩作家文學創作回顧研究與宣傳,組織了廣東文學名家系列學術研討會;
聘定全省10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為廣東省作協首屆簽約文學評論家,著力從整體上打造骨干文學評論隊伍,提升“粵派批評”影響力;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努力將刊物辦成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創新、觀念變革的最前沿,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新高地;推出《廣東文學藍皮書(2020)》;啟動編撰《廣東文學通史》等。
《廣東文學藍皮書(2020)》
文學服務方面,針對作協機關干部隊伍存在的“五不”(即覺悟不高、動力不足、能力不強、作為不夠、作風不實)現象,實行“五抓”(即抓理論武裝、抓崗位練兵、抓業務提升、抓黨性錘煉、抓紀律約束),做到五管齊下,著力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作協機關服務作家、服務基層的能力。
五、發揮地緣優勢,以多種渠道推動文學“走出去”
不斷提升廣東文學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掀開廣東文學“走出去”新篇章。2018年11月12日,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
自2017年起,實施廣東文學“走出去”的戰略性工程——“當代中國廣東文學譯叢”,遴選一批講述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展現廣東社會變化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另一方面,發揮作家自主能動性,積極向海外輸出個人作品集。劉斯奮、楊克、熊育群、鄭小瓊、盛可以、鮑十、王威廉等作家的優秀作品陸續被翻譯成不同語種,走向國際出版市場。
同時,以靈活方式探索網文“廣東方案”。構建網絡作家聯系網絡,搭建網絡作家學習交流平臺。成功承辦了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舉辦了廣東網絡文學“金盤工程”峰會。
并拓展網絡文學創作與創意開發對接鏈條。與全國14家有影響力的大型文學網站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還聯合閱文集團舉辦了“網絡正能量”小說征文大賽等,一系列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入選中國作協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