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周思明 | 文藝批評,“種草”莫忘勤“捉蟲”
更新時間:2021-11-10 作者:周思明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進入眾聲喧嘩的融媒體時代,視野所及,我們的文藝批評多在“種草”,而“捉蟲”的卻嚴重匱乏,即表揚式評論多,敢于批評的少。這種“大好形勢”,對我們的文藝事業發展,百害而無一利,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做“批評家與作家、藝術家要進行良性互動”。在一些人的詞典中,所謂良性互動,就是一團和氣的別稱。其實,真正的良性互動,應該是批評家與文藝家的真誠交流、直言相向。作為批評家,就該有鑒別文藝作品優劣的責任擔當。“自由其思想,獨立其精神”“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的精神與意義就在于,批評家應當具備其應有的問題意識和專業精神。現在每年都會推出大量新作品、舉辦許多文藝賽事,如果沒有靶標精準的文藝批評,普通受眾很可能只是被動地欣賞,稀里糊涂地接受。
真誠的文藝批評是融媒體時代的必需品。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建構起文藝批評的價值體系,是當前繁榮文藝創作的重中之重和當務之急。然而,從思想深度、精神資源、理論概括、創新意識、審美判斷等方面而言,當前有主體精神、個性風采、犀利批判的文藝批評仍很稀缺,而迎合型、克隆型的批評卻鼓噪不已、不斷刷屏。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明明作品有毛病,評論卻睜一眼閉一眼,以“我注六經”的方式,往好里“闡釋”“抉發”,甚至把問題和毛病當成長處加以褒揚。這讓筆者想起現在流行的一個網絡熱詞——“種草”。如今,在文藝批評領域,這種帶有商業味道的“種草”行為十分普遍,而秉持良知的“捉蟲”者少之又少。
文藝批評的責任是培育和引領,而不是迎合和屈就。堅持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在潮水般涌來的作品中披沙揀金,將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藝佳作淘選出來,推介給廣大受眾,這是文藝批評的價值所在,也是文藝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反之,若是文藝批評缺乏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批評家就失去了進入文藝批評現場的資格和通道。
置身多元文化時代,文藝批評的價值堅守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好的文藝批評,蘊含著真、善、美三要素。真,就是要講真話、持真情、求真理;善,就是合目的、合法則、合民心;美,就是行文美、表達美、形式美。只有敢于直面問題,發出批評的聲音,才能讓文藝批評真正實現求真、向善、尋美的效果。批評家只有堅守文藝批評的共性和個性、原則與風骨,才能真正實施有效的文藝批評,真誠、科學地將自己對社會、對人性、對藝術的理解和思考付諸語言文字。
(作者系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