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讀詩會 | 主題詩人張偉明:用詩歌建立與世界的軟聯通
更新時間:2021-10-18 來源:深讀詩會
張偉明,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首屆廣東文學院、第二屆廣東青年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無所適從》《對了,我是打工仔》《草鞋崗》《虛玄歌》《出類》《西去的尋找》等文學專著9部。
2021年10月16日,“深讀詩會”第三十二期活動在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舉辦。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張偉明的詩歌創作展開了熱烈探討。據悉,本期詩會由深讀詩會主辦,由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張偉明文學工作室聯合承辦。
心存詩,則標本可飄飛
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張偉明是第一代打工文學作家,主要創作小說,但其實詩歌才是張偉明走向文學的最初狀態。打工文學的創作告一段落時,張偉明開始書寫幾十年創作生涯里蓄謀已久的詩歌。
在張偉明看來,詩歌創作是他人生回歸的力求純粹的狀態。二十多年前面對欠缺人生意義與動力的日子張偉明曾一時陷入無所適從之境,極需有個僻靜的地方去整理梳理混亂而失序的人生,所以他想盡辦法在閩、粵、 贛三省交界的一個大山腳下一點一點地開墾出了一個果園。張偉明在這塊土地上拼命干活,勞累之余就在這塊土地上讀書、沉思與沉淀。幸運的是,這塊土地療愈了張偉明,使他又找回了創作的感覺,讓他明白,文學創作注定是一種孤獨而又需要堅韌意志與心智的事業。
從此張偉明只要有創作沖動、只要能掙脫俗務便會回到那片土地,回到那深山野谷間,然后寫作、勞作或者發呆。就這樣,他在這塊土地上創作了五部文學專著,還有這本《飄飛的標本》詩集。可以說,張偉明用勞作去堅守一種樸實的狀態,這種狀態讓他充盈著來自大地的元氣與天地間的神韻,用寫作去延續對人生的不斷審視或表達。
詩人謝湘南感慨地說道:“張偉明敢于放棄都市生活回歸故鄉,僅就這一點就非常具有詩意。或許他的寫作體裁轉變,正反映了現代人創作的心理趨勢,張偉明遵從內心的需要,在實踐中找到了最好的創作狀態。”
詩歌的空間無限,幽微曠遠,萬象包羅,張偉明堅信“心存詩,則標本可飄飛”。他認為充滿勞績的人生須要詩歌的潤澤、提升與表達,希望自己既來自于自然,也來自于詩的本元;既來自于靈魂的笛音,也來自于神啟。
俯瞰審視煙火繚繞的人間
胡適先生曾藝術性地道出了詩歌創作的“秘笈”,即真正的好詩,無一不是來自詩人對尋常生活的感悟和發現。而詩人對生活的發現,往往與詩人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藝術觸角、乃至天賦有關。
張偉明一度以打工小說聞名,并且成為打工文學的一個符號,具有深圳文學特色的典型“標配”。在張偉明的寫作生涯中,他寫作的文體和風格一直都在隨著生活的軌跡變化而變,如他早期的長篇小說《無所適從》,在藝術手法上特別“先鋒”,而絕非敘述和藝術手法都非常單調的傳統寫法。經過數十年文學的淬煉,張偉明的寫作再一次發生了不一樣的蝶變,成為了現在的詩人張偉明。詩人王熙遠羨慕張偉明的生活狀態,并高度總結了張偉明詩歌中的特點:“富有哲理且充滿禪意,《飄飛的標本》這本詩集更展現了人間和仙境不可兼得的無奈,同時張偉明的語言用詞總是大膽放肆的,反而給人不同凡響的感覺。”
詩人唐小林在讀過張偉明的《飄飛的標本》后表示:“張偉明的詩歌,具有非常強的隱喻性,或者說具有既含蓄又豐富的多樣性。”在唐小林看來,張偉明擅長利用豐富的想象,融入自己的社會觀察,從而通過詩歌讓讀者能俯視世間煙火。詩人周思明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張偉明的詩歌,通過描摹世相百態來抒發內心感受,內容豐富,風格清新,形式獨特唯美,具有啟迪作用。”
由于張偉明的詩歌中經常運用“蝴蝶”這一意象,讓詩人廖令鵬感受到“性靈世界的蝴蝶效應”。廖令鵬認為在當前“硬科技”過剩的時代,張偉明非常難得地,用“感統詩歌”建立了與世界的“軟聯通”。對此,作家徐東也有同感,他認為張偉明的詩歌中帶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真摯和真誠,這在當前時代是非常難得的。
從喧囂走向寧靜
新世紀以來,尤其進入新時代,“新工業詩歌”在詩壇崛起,這是繼“打工詩歌”之后一個新的詩歌類型,與打工詩歌相比,新工業詩歌更有生命力,其從底層的角度,關注社會底層和打工階層的生存狀態,為他們代言,也為打工詩歌增值。張偉明原本是最有條件去寫打工詩歌乃至新工業詩歌的,但他不愿再被張貼此類的標簽,因此呈現的詩歌作品,靈活多樣、題材多樣,凸顯了一種可塑性較強的詩寫特性。
詩人費新乾很能理解張偉明的感受,他從張偉明的詩歌中讀出了返璞歸真、返老還童的感覺。費新乾說:“張偉明在詩歌中運用的一些意象,充滿童趣,恰有看破喧囂回歸寧靜的感覺。”詩人趙婧更感動地說道:“張偉明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的詩歌就像他本人一樣,有淳樸的品質。”
從詩集作品中的質地可以看出,張偉明寫詩決非心血來潮,對詩歌寫作,他是有所準備的。張偉明曾把能找到的詩歌都找來認真讀過,尤其關注那些探索性強、具有先鋒性的詩歌,他早期的小說語言之所以耐人尋味、富于詩意,與他接觸了大量詩歌脫不開干系。大量閱讀詩歌,讓張偉明深諳詩性語言之三昧。盡管他早期的打工小說寫得頗有影響,并屢屢被評論界提起,但張偉明在骨子里一直把詩歌看成自己的精神圖騰。對此,詩人孫向學發表了自己的感受:“張偉明的小說總讓我熱血沸騰,后來寫散文也充滿美感,如今創作詩歌竟還能有另一種風格,這實在值得敬佩。”
同為打工文學創作者的陳衛華說道:“在張偉明早期的小說作品中,其實就已經有很濃重的詩意,在詩性中蘊含哲理就是張偉明一貫的創作理念。”已過不惑之年的張偉明在最后謙虛道,自己也算收獲過世俗的成就,更在鄉野沉淀過內心,因此更渴望通過詩歌來回歸寧靜,用盡可能短的語言寄托盡可能多的情感,試圖把自然融入到現代生活的分毫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