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唐詩人 | 有痛感的寫作
更新時間:2021-09-23 作者:唐詩人來源:文學報
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我特別珍惜自己被文字擊中的閱讀體驗。關于好散文的標準有很多,但唯獨有真情實感、能傳達真痛感的散文才能打動我。真情實感是建構文學大廈的基石。情感的不真,敘事的不實,敘述上的不痛不癢,這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對于散文而言,更是如此。
以真情實感來寫作,傳達人心最深處的疼痛感,這是我閱讀歐陽國散文集《身體里的石頭》時最大的感觸。書中的篇章,記敘的都是作者歐陽國自己或者身邊人的遭遇。像文集同題的這篇,寫的是作者母親帶病干活的辛勞一生,尤其寫到母親生病、住院以及最后的咽氣時,處處催人淚下。我讀這一篇時,感覺到作者是一字一淚地在回憶、在講述。面對作者的悲慟,面對作者筆下母親的疼痛,一切關于散文應該如何如何的觀念都成了陋矩,不值一提。
《身體里的石頭》情感濃重,將人的疼痛感寫得最細最實,因此最能打動人。其中有些表達放一般的文章可能會覺得用詞太重,以至于認為是過分煽情,但在這篇散文里,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像文章最后,作者捧著母親的骨灰回老家,下車時有一小段話:“回到村莊,我跪在地上,淚眼汪汪地把母親從車上抱下來,不停地大聲哭喊道,媽,我帶您回家了……”這是客家地區部分村落存下的習俗,鄉下的疼痛需要大哭來釋放,否則人會被山村世界廣闊的寂靜所吞噬,這不同于城市喧躁的環境下,悲痛反而需要靜謐來陪襯。而且,文章從一開始就被濃重的悲慟情緒所支配,最終這一刻的大聲哭喊也是敘述邏輯上的不可避免。
疼痛感來自于真情實感。但呈現真情實感是有難度的。有真的情感、有切實的經驗,也并不能保證你的作品不會平庸。“實感”需要細節來支撐,“真情”是作者最個體最深沉的內心表現。歐陽國《身體里的石頭》之所以催人淚下,除開所記敘的事情本身令人悲傷之外,就在于作者的講述充滿令人生疼的細節。作者觀察并寫下母親忍受疼痛和走向死亡的諸多細節,讓疼痛真實可感,也讓作者作為當事人的那種悲痛清晰可觸。
除開講述作者自己母親、親人的篇目之外,書中還有一些篇章,來自于他所了解到的醫院里的病人的故事。從身體之痛到心靈之痛,歐陽國用文學的目光細細地注視著人的身體與心靈,他診斷出的身體里的“石頭”,既阻滯生命氣息的流動,也抑制人的靈魂的新生。
閱讀《身體里的石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想以文學的筆配合醫院的手術刀。歐陽國在醫院工作多年,他不是醫生,無法親自清理那些讓自己母親、讓更多人身體疼痛的各類病理意義上的“石頭”。但他是個作家,他能用語言挺進病人的心理世界,鑿開一塊又一塊摧殘人心的石頭。文學的揭開,要療治的不僅僅是病人,更是在治愈病人身邊的人。作者在自序中說:“我希望自己化繭成蝶,努力在晦暗中尋找到一道光芒,讓文字在劇烈疼痛中,在靈魂深處閃閃發光,用它溫暖遼闊的精神世界。”寫自己母親時,他坦誠了自己作為兒子的無力與沉痛,這是悔恨的書寫,也是在自我療愈;寫更多的病人時,他剖析那些潛伏在人心世界的精神病灶,這是對人性的反思,更是文化的療愈。文學書寫疼痛,這是文明之光,直面疼痛才能治愈人心、照亮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