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粵評粵好 > 觀點·爭鳴

陳劍暉 | “粵派批評”:嶺南文化品格的文學批評學派

更新時間:2021-08-02 作者:陳劍暉來源:人文嶺南第114期

“粵派批評”是當前廣東文藝理論界的熱點話題之一。2016年以來,一批廣東文藝理論工作者立足南粵文學傳統和文學資源,圍繞“粵派批評和文學史研究的廣東力量”這一課題進行了持續深入的探討。目前,在學理構建上,“粵派批評”研究已經產生了“粵派評論叢書”等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記者采訪了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劍暉,就“粵派批評”的緣起、理論內涵以及研究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緣起:對廣東文學發展的期待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了解到,您是最早提出“粵派批評”這一概念的學者之一,這一概念提出后研究狀況如何?

陳劍暉:“粵派批評”這個概念是我和中南財經大學教授古遠清率先提出來的。2016年,在暨南大學舉辦的“文學評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生成學術研討會”會上,我作了“‘粵派批評’的可能性”的專題發言,古遠清以“學術相聲”的形式,提出應當有“粵派批評”。

“粵派批評”從概念到成為一個文學事件,首先要歸功于《羊城晚報》文藝部主任陳橋生和副主任吳小攀的策劃推動。作為此次學術研討會的主辦者和參與者,他們敏感地意識到“粵派批評”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于是,在他們的策劃下,《羊城晚報》于2016年6月5日推出一個整版的“粵派批評”專題討論,發表了我根據研討會發言修改的《“粵派批評”一說成立嗎?》一文,近四千字,并配發了洪子誠、楊匡漢、蔣述卓等知名學者的贊同或反對意見。文章受到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同志的肯定,并針對《羊城晚報》這一版作了批示:“此版耐看!這樣的交鋒、交流、交融極有意義,目的是活躍廣東的文學評論。我省的文學評論工作者們敢于在‘批評’上下功夫,敢于用實力打響‘粵派批評’。”隨后,《羊城晚報》再接再厲,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又組織了20多個版面討論“粵派批評”。如此,“粵派批評”“火”起來了,并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粵派批評”的第二推手,是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肖風華和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正當《羊城晚報》如火如荼地討論“粵派批評”的時候,肖風華邀請我策劃并實施出版“粵派批評叢書”,后又有蔣述卓、林崗、賀仲明、郭小東、宋劍華等知名學者加盟任總主編和執行主編。這樣,“粵派批評叢書”便于2016年底正式啟動。“叢書”方案報送廣東省委宣傳部后,獲得“廣東省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當“叢書”出版遇到困難時,張培忠及時出手予以支持,并決定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組編“粵派批評叢書”。“叢書”計劃出版50本,包括文選38本,精選近代、現代與當代以來各時期38位最有代表性的粵籍批評家,每人出一本代表性文論集,分為“大家文存”“名家文叢”“中堅文匯”“新銳文綜”四個板塊;專題著作12本,如《“粵派”網絡文學評論》《粵派傳媒批評》《“粵派批評”與現當代文學史》等。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為何要提出“粵派批評”這樣一個概念?能否談談其中的原因?

陳劍暉:從我個人的角度說,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一種文化焦慮感的驅動。正如大家所知,長期以來,廣東經濟總量全國領先,媒體又比較發達,但文化和文學話語權相對較為薄弱。希望通過“粵派批評”催生廣東文化和文學發展。二是“粵派批評”從晚清到現在,不僅有明顯的文脈傳承,代際層次也十分清晰。因此,提出“粵派批評”既有現實基礎,在理論上也是站得住腳的。三是“粵派批評”的提出,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策略。長期以來,廣東的學者和評論家基本上都處于單兵作戰的狀態。盡管他們在各自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畢竟勢單力薄,站位不高,容易為外界忽略。而借助“粵派批評”這個平臺,既可以更好發揮粵地個體批評家的才智和優勢,又可以在“粵派批評”的旗幟下重新整裝出發,形成一種氛圍和契機,發揮群體的力量,帶動更多人接續嶺南的人文傳統,推進廣東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評論。

影響:成為“現象級的文化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報》:“粵派批評”的旗號打出后,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陳劍暉:從廣東省內看,“粵派批評”口號的提出與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以及“粵派批評叢書”的出版,可以說是廣東改革開放以來一次較有廣度和深度的文學事件。《羊城晚報》自從2016年6月5日打出“粵派批評”的旗號后,組織了20多個版面討論“粵派批評”,并專門成立了“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粵派批評叢書”第一批18本書出版后,廣東省文聯、廣東文藝評論家協會與中國文藝批評家協會,于2018年1月13日聯合在北京舉行“粵派批評與當代中國文藝”研討會,標志著“粵派批評”實踐正走向深入。2017年6月27日,《文藝報》理論與爭鳴版整版發表了古遠清的文章《“粵派批評”批評實踐已嵌入歷史》。自從《羊城晚報》打出“粵派批評”旗號后,廣東各大媒體、省市文聯和作協,以及各相關文藝部門紛紛召開“粵派批評”研討會。

從全國范圍看,自從廣東打出旗號后,湖北省打出了“鄂派批評”,四川打出了“川派批評”,山西打出了“晉派批評”,等等。而且,“晉派批評”等認為“粵派批評”名副其實,在理論和批評實績上是站得住腳的。可見,“粵派批評”已引發強烈而廣泛的反響,且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事實上,它的影響已超越了地域局限,甚至是一個現象級的文化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粵派批評”獨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劍暉:不論從地域精神文化氣質,從文脈的歷史傳承,還是批評的影響力來看,“粵派批評”都有著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有它的優勢和輝煌。只不過,由于歷史、現實、文化和地域的諸多原因,“粵派批評”一直被低估、忽視乃至遮蔽。

從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方面看,粵派批評家有自己的批評立場、批評觀念,亦有自己的學術立足點和生長點。他們既面向時代和生活,感受文藝風潮的脈動,又高度重視審美中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傳承;既追求批評的理論性、學理性和體系建構,注重文學史的梳理闡釋,又強調批評的實證,注重感性與詩性的個性呈現。

“粵派批評”還有另一個獨特的文化品格,即注重文學批評的日常化、本土經驗和實踐性。粵派批評家追求發現創新,但不拒絕深刻厚重;追求實證內斂,而不喜凌空高蹈;追求靈動圓融,而厭惡嘩眾取寵。這就是前瞻視野與務實批評結合,經濟文化與文學批評合流,全球眼光與嶺南鄉土文化挖掘齊頭并進,靈活敏銳與學問學理相得益彰,多元開放與獨立的文化人格互為表里。這種將實踐美學、生活美學和大眾美學融為一體,在精神和感情結構上呈現出根性、脈性、血性與智性互融的批評趨向,既是廣東本土批評家的批評踐行,也是他們的共性和個性特征,是廣東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可貴品格。

發展:上升到理論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報》:“粵派批評”從提出那天起,似乎質疑的聲音就一直沒停止過。在您看來,質疑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您認為“粵派批評”何以成立?

陳劍暉:這個問題提得好。這是“粵派批評”的一個難點,也是一些人認為“粵派批評”不能成立的理由。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過時的關于文學流派的觀點。因為按傳統的觀點,凡稱得上文學流派的,必須有一面旗幟,一個一呼百應的領袖,還要有一套共同或相近的文學理論主張。顯然,這些流派的必備條件,“粵派批評”并不具備。因此,我認為,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下,不能用傳統的、固化的文學流派觀念來界定“粵派批評”能否成立,而應立足于“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與時俱進,持相對寬泛的尺度,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和界定這一文學現象。

首先,應看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粵派批評”雖具有地方身份標識,卻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見的批評家群體的簡單相加。“粵派批評”的概念是寬泛的,其內涵十分豐富,且具有極大的彈性。它不是一堵自我封閉的“圍墻”,而是混合著“珠氣”與“海風”“海味”,具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寬松的學術氛圍,因此在本質上是突破了地域范疇的批評集結地。

其次,“粵派批評”只是一個松散的地域性文學批評概念。它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鮮明、統一的理論主張,而更偏重在具體的文藝批評中呈現出地域色彩與創新意向;它不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學立場、主張和追求趨向一致性,以及自愿自覺結社的文學流派或學派,而是因特定地域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氛圍,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熏陶影響,自然而然形成的。總之,“粵派批評”不是一個狹義的流派或學派口號,而是一個相對寬松、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概念。正因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反而給“粵派批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闡釋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提出“粵派批評”的概念到現在,已經過去5年了。包括您在內的廣東學者為此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陳劍暉:“粵派批評”真正走出廣東、走出五嶺,要進一步提升粵派評論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不能滿足于提口號,不能僅僅有學術的氣魄和野心,或停留于對粵派批評合法性的探討,而是要將“粵派批評”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形態,推動其進入當代學術史視野,使其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嶺南批評學派。

“粵派批評”要建立自身的評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理論或批評主張,凝練關鍵詞。同時,在研究地域性文學差異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自覺意識和不斷反省,尋找不足,進而強化“粵派批評”的特色,處理好整體的批評觀念與個體價值的關系。未來“粵派批評”必定能發出更響亮的聲音,在增強廣東文化的自信、提升廣東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區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釋放積極的文化效應。

2018年1月13日,“粵派批評與當代中國文藝”研討會在京召開。在這次研討會上,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對“粵派批評”的提出和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周由強認為,“粵派批評”應該根據時代的變化,廣納雅言和廣結善緣,不管是媒體批評還是學術批評,只要是廣東人發聲,或者在廣東發聲,只要具備“粵派批評”的精神氣質,都可視為“粵派批評”的有生力量而有意識地加以團結凝聚,使“粵派批評”為當代中國文藝評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蔣述卓表示,“粵派批評”是中國文藝批評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它不僅是地域概念,更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他看來,“粵派批評”主要有四個特點:宏闊的視野、嚴謹的學風、優雅的風度和得體的詞度。“粵派批評”已經不屬于地域性概念,而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現象,屬于開放性概念。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林崗認為,“粵派批評”概念的提出,對文藝批評的建設是有益的。它總結了歷史和傳統,凝聚了力量,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鈞寄認為,“粵”字要包括入粵認真做學術研究的人,也不見得故步自封于此,要努力地思考探索,越開放,“粵派批評”發展的空間就會越大。

當下,面對學術界依然有聲音質疑“粵派批評”是否存在的問題,有廣東學者表示,提出“粵派批評”的概念已經5年了,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南粵文化有其自身獨特的發展脈絡和譜系,其文藝創作和批評自然也不同,無論命名與否都客觀存在。因此,討論“粵派批評”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于有沒有,而在于怎么樣。特別是相對于其他地域批評而言,到底有何不同,這才是重點。因此,挖掘并厘清“粵派批評”的內涵,闡釋其本質特征才是“粵派批評”發展的要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资源 | 99久久www免费| 欧美洲精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 日本成人激情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六月婷婷在线 | 青青青春在线观看免费2019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 免费日本在线 | 九九九热精品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色迷迷网免费站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久操视频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 | 欧美亚洲国产人成aaa | 色天天干 |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 jizz日本美女|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喷水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器 | 国产成人午夜极速观看 |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 |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免费一级在线 | 天天操狠狠操夜夜操 | 韩三级a视频在线观看 | 韩国三级夫妇交换2 | 国产日产精品 | 久久骚 | 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女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aa大片在线播放免费看 | 日本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