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學黨史辦實事,省作協啟動 《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
更新時間:2021-07-27 來源:廣東作家網
7月21日,《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會議在廣東省作家協會嶺南文學空間召開。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省作協主席蔣述卓,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機關黨委書記陳昆,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蘇毅,編撰專家團隊黃天驥、林崗、陳劍暉、紀德君、賀仲明、陳希、閔定慶、陳恩維、王富鵬、龍其林、吳曉佳、程露、黃勇、黃雪敏、劉茉琳、杜昆、周丹杰等,以及省作協各部門、雜志社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會議。會議由張培忠主持。
張培忠指出,編撰《廣東文學通史》是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省委書記李希同志到省作協調研講話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深刻地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總書記提出要構建我們的話語體系,特別是中國敘事體系,這也是給我們這套文學史的編撰指明了新的方向、新的要求。《廣東文學通史》的編寫,有利于填補廣東文學研究方面的空白,也是廣東文學事業發展階段的一項標志性工程。《廣東文學通史》擬分《古代廣東文學史》《近代廣東文學史》《現代廣東文學史》《當代廣東文學史(1949-1977)》《當代廣東文學史(1978-2020)》共計5卷,每卷40萬字,計劃于2023年4月底前完成出版,為2023年5月省作協成立70周年、廣東文學館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獻上一份文學厚禮。
與會領導和專家對該項文學工程的價值和意義、框架和體例、規范與要求等方方面面展開熱烈討論。
蔣述卓認為,盛世修史,在民族復興不可逆轉的潮流下,編修文學史意義重大,對此,要體現科學性、經典性、學術性、文學性、政治性的結合,體現出一種文學追求,有一種新的文學理念的指導。《廣東文學通史》可以將廣東各個階段的文學史串珠成鏈,從全國乃至國際的視野中,對廣東文學的整體及各個段落進行定位,給予評價。他強調,史學上要有公論,要出以公心,忠于學術,史實準確,評價公允。
陳昆提出,通史編撰或以研究為主,或以傳播為主,體例和表達方式的選擇很重要。編寫廣東文學通史不能局限于廣東文學場域,應放在全國的范圍來審視。同時,不能唯文學而文學,得考慮時代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精神,應把各歷史階段更能體現廣東文化精神的精髓提煉出來,圍繞這個來呈現,才能更好地厘清文學在大時代背景下發展的邏輯關系。要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理念,特別是整個現代當代,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一體的。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是《廣東文學通史》的顧問之一,曾參與全國多套文學史的編撰,經驗豐富。他說,從全國范圍內的文學發展態勢來看,近代以來,廣東擔任了兩次“歷史火車頭”的重要職責,值得濃墨重彩地書寫總結。另一方面,地方文學史的編寫,并不比編寫全國性的文學史容易,而廣東更是與全國有著密切聯系的特殊地域。他認為,如何兼顧全國規律和廣東特色,是本書編寫的關鍵之一。
華南師范大學文科二級教授、廣州大學資深特聘教授陳劍暉說,現在各種文學史大概有1000多種,大多都是全國性的,地方性的文學史目前來說還比較少。文學史要編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們要有理論的創新,要挖掘出一些新的史料。
在陳劍暉看來,除了一些文學大家之外,還應該把廣東的紅色文化作為一個重點,比如海陸豐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時期產生的農民的詩歌,丘東平的創作,還有大革命時期廣東的翻譯,魯迅、郭沫若等翻譯大量的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文藝理論,都要關注。此外,陳劍暉認為必須增加俗文學,因為嶺南特別是明代以來,廣東基本上是一個市民社會,俗文學對廣東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包括民間的說唱,包括粵劇的劇本,文明戲,這些都不要忽略,這些東西都是其他省沒有的,不要把廣東文學局限在小說、詩歌等方面。他介紹了《廣東文學通史》的幾點特色:第一,要有理論闡釋、理論創新,呈現出與傳統文論不同的理論形態;第二,要挖掘出新的、經得起推敲的史料,從而得出新的結論;第三,要以新的方法,形成《廣東文學通史》獨具“廣東特色”的樣貌,以厚重而又靈動的學術品格矗立于中國文學史之林;第四,表述統一、準確,風格平實、客觀。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發言時首先提出“什么是廣東文學”,認為這是撰寫《廣東文學通史》首先需要厘清的一個概念,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林崗說,從《祭鱷魚文》到《潮州韓文公廟碑》,韓愈、蘇東坡等文豪都曾在廣東留下筆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來北往的作家匯聚嶺南,發表了許多具有全國意義的討論與作品。所以,他建議,除了著名的作家作品,一些發生在廣東的重要文學現象,也應納入討論。
廣州大學教授紀德君負責《近代廣東文學史》的主編工作,他介紹,該卷將考察這一時期廣東文學對社會變革、文學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與影響,對于有特色的、有創新的、有引領作用的作家,將給予重點關注。說到俗文學,紀德君認為木魚書、龍舟歌、潮州歌冊等都要寫進去,這些在近代對革命的宣傳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特別近代有不少專家通過民間說唱的東西在宣揚社會變革、宣揚改良、宣揚民主革命,這是值得關注的現象。他提出,除了歷史意識、比較意識之外,還要有地域文化意識。他還以梁啟超、黃小配、吳趼人為例,他們的作品中都展現了濃厚的嶺南文化精神,值得大家關注。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省作協副主席賀仲明認為,從古代、現代到當代,廣東各個時期的文學史大有不同。因此,他建議,《廣東文學通史》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學史,編寫時應提煉、概括出幾個重點,作為貫穿整套書的中心,將對這套書的定調、撰寫、宣介起到提綱挈領的指引作用。
“在一般的、全國性的現代文學史中,許多廣東作家未能載入其中,或存在評價不夠的現象。”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希說,在凸顯特色的同時,陳希認為創新也很重要,要發掘出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發掘出一些新的史料,比如朱執信的創作,還有廣東的報告文學,都需要進一步挖掘闡釋。
陳希還列舉了一系列需要被重新發現的作家,比如李金發,他在廣東創作的一些詩歌風格和原來完全不一樣,這個在文學史上是根本沒有提到的。他說:“中國第一個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是梅州人,李金發回國后,在廣東創作的一些詩歌風格和原來完全不同。我在2002、2003年寫過一篇關于李金發詩歌的后期創作的文章,我們在寫文學史的時候,這樣一些作家作品的發現、評價應該是要做的。張資平更是,包括張競生。”陳希表示,他負責的部分的編寫團隊,將致力于發現廣東重要作家作品“遺珠”。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閔定慶則提出“在地化”的概念,建議將“融入廣東”的人物與事件納入通史,如韓愈在潮州生活8個月,其文風與特征已然成為潮州人的精神底色之一;魯迅在廣州的8個月內,不僅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演講與作品,更對當地進步文學青年的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陳恩維說:《廣東文學通史》應該是彰顯嶺南文學的獨特價值的文學史,而不完全是一個區域的文學史,比如利瑪竇等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被奉為“嶺南詩宗”的張九齡、南園、陳白沙等對嶺南文化影響頗深,對此需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同時在視野觀照和精神貫通上可以不斷探索新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把嶺南文化文學價值呈現出來。
廣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龍其林希望在編寫的體例標準等方面能盡快確定下來,還有其中涉及的一些文學事件如何界定也需要進一步研究、統一說法。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富鵬說,因為體例字數有限,在如何處理篇幅字數和作家作品介紹方面需要寫作者認真權衡把關。
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曉佳認為文學史的寫作既是一份榮光也是一個挑戰,比如關于廣東文學史的界定、作家作品的標準把握、如何進行理論創新等都值得研究思考。
廣州新華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程露說,由于工作關系,雖然長期從事廣東文學文化研究,但對于當代廣東文學研究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比如體例標準方面以及研究對象方面,需要依靠專家和現有研究文獻給予一定指導。
暨南大學副教授黃勇提出,除了協調完成好各卷寫作,還要兼顧處理好各卷之間的銜接過度和呼應關系。其次,對于編撰范式和經驗上,可借鑒國內現已出版的省、市文學史,并建議邀請其主要參與者進行交流。第三,在語言處理上,特別是在規范體例的基礎上應有一定的鮮活性,以突出個性化寫作,并增加文學史的可讀性。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雪敏認為,對于改革開放之后的文學理論方面的寫作,要重點關注重要的文學現象和新的文學思潮,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粵派批評的文化名片,以及嶺南文學、珠江文學乃至大灣區文學的概念以及其影響和獨特性。
嘉應學院副教授杜昆認為廣東文學史的寫作需厘清“廣東文學”的概念,以及各卷體例的統一規范問題,以便為后續寫作打好基礎。
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周丹杰認為,廣東戲曲不僅包括粵劇,也包括潮劇,潮語地區的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它們對文學本體的變革以及在社會變革方面所起的作用,對于探索思考廣東民間文學的市民性和世俗化具有重要意義。
省作協兼職副主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專職編委、廣東南方二八九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志說,《廣東文學通史》的編撰工作為廣東文學館的展陳提供很好的學術支持,此外文學史編寫是否需要考慮對廣東文學與港澳文學還有華僑華人文學之間的交融和交流進行涉獵和研究,值得參考和商榷。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89藝術風尚》主筆黎衡表示,“廣東”在歷史上是一個能動的概念,和它本身的歷史一樣是一個不斷演變和建構的過程,文學在描述廣東的時候就無法回避它和嶺南的關系以及它和全國的關系。其次,廣東歷來是一座移民城市(廣東三大民系都是先后從北方、從中原過來),由此產生了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廣東文化,從廣東文化反觀廣東文學,這也對如何界定廣東文學具有新的借鑒啟示意義。
張培忠最后作會議總結。他指出,《廣東文學通史》貫通古今,是加快構建中國文學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創新舉措。以這次會議為標志,《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工作正式吹響了號角。為保質保量完成廣東史上第一部貫通的文學通史,他強調了五點:
一是要堅持提高站位,切實增強撰寫《廣東文學通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盛世修史,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編寫這樣一部通史,的確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廣東文學發展的當下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廣東文學館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將建成廣東新的文化地標。廣東文學館這個硬件建起來后,如果沒有一部《廣東文學通史》放進去,將會是一件遺憾的事。所以,在座的各位老師在這樣重要的時刻做這件事情,有我們的責任,也有我們的使命,也是一種榮譽,請大家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認識通史編撰的重要意義。
二是要堅持正確史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通史的編撰工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它涉及治國、治黨、治軍,內政、外交、國防,思想深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是指導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強大思想和理論武器,我們要掌握這個武器,以此統率通史編撰工作,做到綱舉目張。特別是對“兩個重要”“兩個創造”“四個堅持”等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要深刻學習領悟,融入到文本中。建議大家花一定的時間把省作協編印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通讀一遍,熟悉重要章節。同時也建議重溫一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關于無產階級文藝思想的重要論述,因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是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思想一脈相承的。因此,通史的編撰必須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
三是要堅持守正創新,努力構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召開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會議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述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這對文學事業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機遇。我們要寫此時此刻的文學通史,要用我們現實的實踐來提煉出我們的理論。因此,撰寫團隊的各位老師要有雄心和能力,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文學特別是廣東文學的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優秀的嶺南文化相結合。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先進的西方文論,為我所用,推陳出新,固本開新,守正創新,積極構建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各卷在撰寫過程中,努力做到有新的史料的呈現、有新的理論的概括、有新的闡述方式,這樣才能形成《廣東文學通史》新的樣貌,才能使《廣東文學通史》耳目一新,獨樹一幟,以厚重而又靈動的學術品格呈現于中國文學史著之林。
四是要堅持對標最優最好,打造風格統一的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通史力作。《廣東文學通史》的規模是五卷200萬字,目前撰稿的專家是每卷4人,一共20人。專家各有所長,風格各異。但作為一部高質量的文學通史,我們要建立起一種機制,努力做到質量均衡、風格趨同。特別要體現共識,體現創新,體現政治性、學術性、科學性、獨創性。首先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全書始終,這是使風格保持統一的根本保證。其次要吃透材料,形成提綱。各卷主編和參與撰寫的老師,在收集史料、吃透史料的基礎上,要擬出提綱,經編委會討論確定后,撰寫人員就按照提綱來撰寫,原則上不能隨便變動,這樣就可以確保整個撰寫不偏離,風格能夠趨同。第三,要定期開會,穩步推進。一到兩個月開一次推進會,匯報前期的工作,對寫出來的部分主編和執行主編都要審閱,提出修改意見,確保文稿的高質量。第四,可在全國范圍內搜集相關文學通史,吸取它們的長處,找出一部比較標準的或是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向它看齊,無論是觀點的闡述和文字的風格,沒有一個對標的東西,很難統一,有一個好的東西給我們對標,寫出來就會八九不離十。
五是要堅持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廣東文學通史》編撰任務。按照計劃,2022年10月份拿出初稿,2023年4月底由三聯書店精裝出版。2023年5月23日是廣東省作協成立70周年,屆時舉行新書發布和相關活動。以此時間節點來制定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穩扎穩打、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地推進,做到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務求全勝。?
《廣東文學通史》編撰團隊合影。
《廣東文學通史》組織架構
編委會(以姓氏筆畫為序)?
江 ?冰 ?劉曉明 ?紀德君 ?張培忠 ?陳 ?希 ?陳 ?志 ?
陳 ?昆 ?陳永正 ?陳春聲 ?陳劍暉 ?陳橋生 ?蘇 毅?
林 ?崗 ?賀仲明 ?饒芃子 ?郭小東 ?黃天驥 ?黃仕忠
黃偉宗 ?黃修己 ?黃樹森 ?康保成 ?曾大興 ?彭玉平
謝有順 ?蔣述卓 ?程國賦 ?戴偉華
學術顧問
陳春聲 ?黃天驥 ?劉斯奮
總主編
張培忠 ?蔣述卓 ?
執行主編
彭玉平 ?林 崗 ?陳劍暉 ?
分卷主編及編撰人員?
第一卷《古代廣東文學史》
曾大興(主編) ?鄧 ?建 ?陳恩維 ?王富鵬 ?
第二卷《近代廣東文學史》
紀德君(主編) ?閔定慶 ?耿淑艷 ?周丹杰 ?
第三卷《現代廣東文學史》
陳 ?希(主編) ?劉衛國 ?馮傾城 ?吳曉佳 ?
第四卷《當代廣東文學史(1949-1977)》
賀仲明(主編) ?龍其林 ?杜 ?昆 ?黃 ?勇 ?
第五卷《當代廣東文學史(1978-2020)》
陳劍暉(主編) ?劉茉琳 ?黃雪敏 ?程 ?露??
???????????????????????????????????????????????????? (文:曾慶文 楊璐臨? 圖:蔡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