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首頁 > 報刊中心 > 新世紀文壇報

《三家巷》:塑造紅色記憶中獨特而鮮活的“廣州形象”

更新時間:2021-07-12 來源:廣東文壇

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一件件發(fā)生在廣州熱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字里行間浮現(xiàn)出來,串聯(lián)起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曲折而又光輝的歷史進程。書中對廣州民居建筑、節(jié)日慶典、特色飲食、婚喪習俗、 兒歌俚語等的細膩描寫,更是向讀者們展現(xiàn)了一幅百科全書式的嶺南風情長卷。

這便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廣東文學經(jīng)典作品之一——歐陽山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三家巷》。至今,關于三家巷原型到底在哪里的話題,仍然在學界和讀者當中眾說紛紜。《三家巷》還被改編成連環(huán)畫、話劇、粵劇、舞劇和電影等藝術形式,讓許多讀者和觀眾對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誕生超過半個世紀之后,《三家巷》在廣東紅色經(jīng)典中依然堪稱翹楚。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指出,這部作品最主要的成就和意義在于,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從產(chǎn)生到勝利這三十年的來龍去脈,地域涉及華南、華東、西北、華北,它不僅是首部全面反映這一時期嶺南革命歷史的紅色經(jīng)典,也是同題材和類型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時空跨度最長、最為完整、深刻的史詩性作品之一。

1.秉承“做苦工”的精神投身革命文學事業(yè)

1908年,歐陽山出生于湖北江陵,因父母無力撫養(yǎng),自小跟隨養(yǎng)父輾轉(zhuǎn)全國各地,流浪謀生。直到7歲定居廣州,方才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生活。

“我曾生活在貧困、愚昧、痛苦、屈辱的人們當中。”在《文學生活五十五年》的演講中,歐陽山如此回憶道。由于家境貧困,他對社會底層貧苦民眾的生活十分熟悉,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盡管生活動蕩,養(yǎng)父母仍十分重視歐陽山的教育,對他的學業(yè)非常支持。1922年,天資聰慧的歐陽山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上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前身)附屬中學。

此期的廣州,正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地之一。時值五四運動熱潮席卷全國,年輕的歐陽山曾親身參與省港大罷工等政治活動,從中獲得了豐富的鍛煉;他如饑似渴地飽讀國內(nèi)外名家名作,開始涉獵不同類型的文學創(chuàng)作,16歲那年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那一夜》。歐陽山的外孫女田海藍在《歐陽山評傳》中提到,《三家巷》中的部分情節(jié),就是從他青少年時代所寫的故事藍本中衍生而來。

他還參與組織了廣州文學會,并出任會刊《廣州文學》主編,試圖以進步的、現(xiàn)實的文藝創(chuàng)作來傳播革命思想,得到了郭沫若、魯迅兩位新文學先驅(qū)的肯定與直接影響。

1927年春,魯迅來穗執(zhí)教中山大學,其間,歐陽山多次拜訪求教,深受其文學教育與思想的激勵。魯迅發(fā)表的著名講演《魏晉風度和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正是由歐陽山記錄整理而成,從中他深刻感受到魯迅高超的文學技巧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此后,歐陽山又組織成立了“廣州普羅作家同盟”(即后來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廣州分盟”),創(chuàng)辦提倡“廣州方言文學”的《廣州文藝》周刊,把“干革命”和“搞文學”更加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在上海“左聯(lián)”工作的幾年里,歐陽山與魯迅有了更頻繁的接觸。1936年,病榻上的魯迅在一封給歐陽山的回信中寫道:“中國要做的事很多……中國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這種工人很少。”這句話,深深刻進了歐陽山的生命里。

《三家巷》中的主人公之一周炳,原本出身鐵匠家庭,在革命浪潮的熏陶下歷經(jīng)磨難,逐漸覺醒、蝶變?yōu)閳远ǖ母锩肥俊6c之相似的是,歐陽山在經(jīng)歷了與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長期斗爭之后,終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光明之路。在周恩來的支持下,他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此后,他一直秉承“做苦工”的精神,和山一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投身中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yè),而文藝與大眾結(jié)合的方式和途徑,則成為其終生探索、孜孜以求的一道人生命題。

2. 誓要為新中國寫出一部“大書”

皖南事變后,歐陽山來到延安,融入解放區(qū)日益火熱的文藝洪流中。在延安文藝界,他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室主任等職,深受信任和器重。

文藝如何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帶著這個問題,歐陽山在出席延安文藝座談會期間找到了答案:自己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熱愛勞動人民,但思想上仍然存在知識分子的優(yōu)越感,必須把勞動人民真正當作社會的主人和時代的英雄來描寫和歌頌。

他曾這樣剖白,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是一種脫胎換骨、兩世為人的感覺,是一種拋棄小資產(chǎn)階級的清高矜持更加親近人民的感覺。” “并不是每一個有成就的中國文學家,都能像歐陽山這樣一貫嚴于解剖自己、旗幟鮮明地表白自己的。”田海藍如是說(參見其所著《歐陽山評傳》)。

擔任過歐陽山助手的胡子明曾披露,座談會結(jié)束后不久,歐陽山和文學好友周而復漫步在冰水凜冽的延河旁,他們躊躇滿志、熱血沸騰,發(fā)誓要為未來的新中國寫出一部“大書”來,這成了他開始醞釀《三家巷》的起點。1946年他寫出了長篇小說《高干大》, 作品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一個供銷合作社的故事,寫作風格煥然一新,質(zhì)樸明快,充滿鄉(xiāng)土氣息,被研究者視為其文學道路上的一道分水嶺。

新中國成立后,歐陽山曾任華南人民藝術學院院長、中國作協(xié)廣東分會主席、 廣東省文聯(lián)主席等職。

經(jīng)過十幾年的構(gòu)思,《三家巷》中各個人物形象及主要情節(jié)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型。于是,他從1957年正式開始提筆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一代風流》第一卷《三家巷》。

《三家巷》以居住在“三家巷”中的三個家庭為核心,即:代表手工業(yè)者的周家、身為買辦資本家的陳家和官僚資本家的何家,通過三代人橫跨30年、足跡遍布全國的人生軌跡及三個家族興衰沉浮,透視整個中國社會和當時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

1959年8月,《三家巷》開始在《羊城晚報》上連載,立刻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甚至出現(xiàn)了廣州百姓排隊買報、爭相傳讀的火熱場面。同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了單行本的第一版,此后連續(xù)印刷8次,發(fā)行共達30余萬冊。小說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全國各地讀者認識廣州的一扇窗口。

作品不僅生動塑造了周炳、區(qū)桃、陳文婷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還大量使用白描和特寫手法摹畫了廣州獨具特色的市井生活:七夕乞巧、人日交游、花市剪彩……原籍廣西的著名詩人楊克曾表示:“在孩提時代,我對廣州的概念完全得自一本叫《三家巷》的小說。”

著名作家莫言也是這部小說的忠實讀者,他曾在《童年讀書》一文里回憶當時的閱讀感受:“舊廣州的水汽市聲撲面而來,在耳際鼻畔繚繞……”當他讀到區(qū)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彈打死時,悲從中來,竟難過得“趴在麥秸草上低聲抽泣”。

3. 為社會主義文學傾注終生熱血

在《三家巷》獲得巨大聲譽之際,歐陽山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創(chuàng)作第二卷《苦斗》。據(jù)歐陽山的小兒子歐陽燕星回憶,父親工作非常繁忙,還患上眼疾入院,但他依舊排除萬難,廢寢忘食地開展創(chuàng)作。歐陽燕星告訴記者:“他要求自己每天要寫夠三頁紙,常常到了飯點還不愿停筆。思慮過度時,就會喝上一杯酒再接著寫。”

“好看、有益”,這是貫穿歐陽山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理念。歐陽燕星說,在父親眼里,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既要“好看”,要有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鮮活的人物形象;又要“有益”,能反映現(xiàn)實、對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晚年,歐陽山在幾近失明的情況下,以口述代筆的方式,堅持寫完了《一代風流》的后三卷《柳暗花明》《圣地》《萬年春》。歐陽燕星曾經(jīng)幫助過父親進行創(chuàng)作記錄和整理,他清楚記得,即使只能憑借錄音機進行創(chuàng)作,父親依然思路清晰、保持專注,“錄下來的片段幾乎不需要大的改動,就已經(jīng)是成熟的文字段落。”

自1957年開始,歐陽山共耗費了28年的時間和心血,終于完成了五卷本約150萬字的巨作《一代風流》。1996年,已經(jīng)88歲高齡的他又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幾乎是一頁一頁地”進行了修改和訂正,并將整個小說系列正式更名為《三家巷》。

此后,《三家巷》由多家出版社競相印行,還陸續(xù)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大型舞劇、粵劇等形式。2008年,廣州粵劇院前身廣州粵劇團曾將該著作改編為大型粵劇《三家巷》,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和黎駿聲領銜主演,獲得行業(yè)內(nèi)外廣泛關注。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歐陽山盡管身體欠佳,仍堅持著《廣語絲》的雜文寫作,并熱心參與廣州文藝界的各項工作。2000年9月26日,歐陽山在廣州逝世。

直到去世前一年,他都仍在為《三家巷》作校改工作,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多年前許下的宏愿——為社會主義文學貢獻一部扛鼎之作。回顧歐陽山70余年的創(chuàng)作履歷,黃偉宗總結(jié)說:“歐陽山的一生,始終貫穿著一種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堅持自己的文藝主張和追求,這種韌性精神本身,不啻為一種有價值的文學現(xiàn)象。”

“拼將熱血書青史,留得冰心凈玉壺;為人鐵骨錚錚,為文擲地有聲。”這是著名作家劉白羽給予歐陽山的高度評價。歐陽山這位歷經(jīng)時代巨變的老人,為社會主義文學傾注了終生熱血,將其跌宕起伏的革命經(jīng)歷熔鑄成《三家巷》,塑造出紅色記憶中獨特而鮮活的“廣州形象”。

專家解讀

著名作家劉白羽曾這樣評價《三家巷》:作品描繪了一幅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粉碎一個舊世界、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的雄偉的、神圣的畫卷,全書既有《戰(zhàn)爭與和平》一般的廣闊、厚重,又有類似《紅樓夢》的旖旎、浪漫。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創(chuàng)會會長、著名學者黃偉宗指出,《三家巷》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獨特的存在,關鍵在于社會意義和文學造詣并重,達到了這兩方面的“突出”與“平衡”。黃偉宗分析稱,《三家巷》體量龐大,全書登場人物中,塑造得有血有肉的人物多達數(shù)十個,如陳文婷、胡杏、區(qū)桃,等等,其中既有為革命獻身的英雄義士,也有與之對立的被時代淘汰的反角,還有在歷練中成長、性格不斷發(fā)生變化的角色。歐陽山對于主要人物的性格、關系網(wǎng)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刻畫,寫出了人性和社會的多面性和復雜性,折射出革命歷程的漫長和艱辛,具有高度思想藝術價值和鮮明的個性風格,這是《三家巷》具有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能產(chǎn)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根源所在。

以主人公“周炳”為例稱,周炳的形象集平凡和奇特于一身,他善良、正直、心懷俠氣,但又有許多缺點。他經(jīng)歷了痛失愛侶、大哥被捕犧牲等挫折,一度灰心喪氣,但又重新振作、克服缺點、走向成熟,堪稱是歐陽山筆下內(nèi)涵最豐富的、藝術價值最高、最耐人回味的典型人物形象。

《三家巷》的另一大特色是極富嶺南人文色彩,卻又不囿于地域限制。黃偉宗認為,這是因為歐陽山在創(chuàng)作《三家巷》時,將自己運用普通話、粵語方言、陜北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經(jīng)驗進行了重新提煉,開辟出一條“古今中外法,東西南北調(diào)”的新路,讓大量日常生活細節(jié)通過文字變得可觸、可感,從而令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這一點在現(xiàn)當代紅色文學創(chuàng)作中獨樹一幟。

《三家巷》小說原著豐厚的思想底蘊和濃郁的廣府韻味,為多種藝術形式的改編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而舞劇、粵劇等版本的《三家巷》又各顯所長,進一步凸顯了其作為“廣州文化名片”的價值和風采。

粵劇《三家巷》主演之一倪惠英曾表示,經(jīng)典名著《三家巷》先聲奪人,其藝術感染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為粵劇改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讓觀眾感悟革命先驅(qū)的人生真諦和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該劇導演張曼君認為,原著的豐富精神基礎,讓改編工作得以從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角度出發(fā),在視覺、聽覺、劇場感受等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展現(xiàn)出一幅南國特有的風情畫卷,使得《三家巷》的故事和人物穿越時代和地域,依然能打動現(xiàn)代觀眾心弦,足見紅色文藝經(jīng)典長久不衰的生命力。(黃楚旋 徐子茗)


《香飄四季》:廣東紅色文學“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珠江岸邊鵝黃色的稻野,宛如一幅名貴的絨幔,在暖融融的陽光輝照中,閃閃爍爍,放出了悅目的金光……”

提起最具“嶺南風情”的現(xiàn)當代文學名作,許多讀者一定會想到廣東作家陳殘云的《香飄四季》。

這部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長篇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后珠三角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掀起農(nóng)業(yè)合作化高潮的奮斗場景和昂揚風貌。不僅如此,作品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雋永的自然風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與“為時而作”的深刻主題有機融合,在新中國紅色文學譜系中別開新風,被譽為“嶺南文學的一座豐碑”。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鄧國偉曾評價稱,陳殘云是現(xiàn)當代廣東文學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對于廣東小說形成不同于北方的“南國風格”,起到了重要的開拓作用。

對于《香飄四季》,《陳殘云評傳》作者、華南師范大學退休教授何楚熊充滿感情地說:“它有別于黃河奔騰咆哮之悲壯,也不同于長江一瀉千里、大江東去之澎湃,而是具有一種珠江碧水滔滔吐納、百川歸海勇往直前的從容。”

在何楚熊看來,陳殘云的語言彌散著濃濃的嶺南鄉(xiāng)土味道,令人宛如走進了珠三角水鄉(xiāng)。這份純正的“粵味”,源于他對人民、對時代、對新中國的深沉熱愛,是傾盡一生的心血“提煉”出來的,堪與當代藝術語言大師老舍的“京味”相媲美。

1.“多難之秋,作家應該既拿筆又拿槍”

蕉林與果園生機勃勃,河畔原野里風吹稻浪,榕蔭與涼棚里傳來陣陣笑聲……《香飄四季》的秀美水鄉(xiāng)景致,給無數(shù)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書中疏河開渠、改造堿地、種植香蕉的場景,更是令許多本土讀者備感親切,顯示出作者陳殘云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熟稔于心。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這是陳殘云最愛說的一句口頭禪。陳殘云之女陳茹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父親到了晚年記不清事時,仍然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1914年,陳殘云出生在廣州市郊鄉(xiāng)村一個貧苦家庭,靠著胞兄資助,勉強刻苦地讀了幾年書。他自小幫人看牛、拾柴割草,以此補貼家用,少年時的經(jīng)歷奠定了其一生性格和寫作的“鄉(xiāng)土”底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青年受左翼新文學作品影響,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陳殘云也不例外。他于1935年考入廣州大學文學系后,廣泛結(jié)識進步師友,踴躍投身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

抗戰(zhàn)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抗戰(zhàn)詩文,揭露日寇暴行,激勵民眾抗爭。1944年底至次年春,他還接受黨組織的派遣,繞道黔滇邊境,越過日寇敵偽的封鎖線,加入著名將領李濟深在廣西蒼梧縣大坡山組織的抗日武裝隊伍,協(xié)助其建立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爾后,陳殘云又輾轉(zhuǎn)于粵桂兩地,在東江縱隊司令部和李濟深部隊之間傳遞信息,并于1945年夏正式入黨。

在梧州李濟深故居的碑墻上,至今刻印著陳殘云手書的李濟深詩句:“縱歷洪濤千萬劫,依然砥柱障中流。”(《題浮山詩》)

另一個歷史見證,則是陳殘云的短篇小說《廣州之夜》,作品講述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冒死越敵占區(qū),傳遞黨中央的指示和電臺聯(lián)絡密碼的故事。陳茹在采訪中透露,小說的靈感就源自陳殘云的親身經(jīng)歷。

“當時,父親將密碼紙片縫在手帕里,沿途要闖過日軍、土匪還有國民黨反動派設下的重重關卡。”陳茹回憶說,父親還多次遭遇日本密探的盤問、恐嚇,但他始終沉著應對,順利完成了任務。

回首崢嶸往昔,陳殘云感嘆稱,抗戰(zhàn)時期的特殊經(jīng)歷,對他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他從心靈深處對黨的革命事業(yè)滿懷崇高和敬畏之情。

?“我原來是一個很規(guī)矩又怕事的人,很少和別人吵嘴,小孩時候也不喜歡打架。”陳殘云說,目睹日寇侵華、蒼生蒙難,使他意識到,“在國家多難之秋,(作家)應該既拿筆,又拿槍,為國家的獨立自由而戰(zhàn)。”(《烽火歲月寓文情》)

2.奮戰(zhàn)珠三角脫貧一線,孕育文學碩果

新中國成立后,陳殘云被調(diào)回廣州,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1958年,陳殘云到當時的東莞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在麻涌蹲點,《香飄四季》便是他掛職期間所孕育的文學成果。

陳茹回憶,母親黃新娥曾說過,父親盼望去基層工作已久,收到掛職通知時,心情非常愉悅,“他一貫認為,作家如果不到火熱的生產(chǎn)生活第一線去,是不可能寫出表現(xiàn)時代的好作品的。”

研究者何楚熊認為,作為過去艱苦歲月的親歷者,陳殘云為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振奮,是真情實意的。因此,歌頌珠三角新農(nóng)村建設和經(jīng)濟發(fā)展、抒發(f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遂成為其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

在東莞,陳殘云雖名為“體驗”生活,實際上卻和所有縣委成員一樣,分工包片,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都叫他‘陳伯’,沒有人叫他書記。”黃新娥曾告訴陳茹,那個時候,父親并沒有刻意為創(chuàng)作“收集材料”,而是一心撲在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上,迫切地期盼改變舊農(nóng)村凋敝落后的面貌。

在時任東莞縣文化館副館長的岑詒立的印象中,正值壯年的“陳伯”是這樣一個人:烈陽下,他時常披著一襲蓑衣,赤腳奔波于田野村舍間;風雨中,縣黨委送來膠雨衣,他卻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下,堅稱群眾穿什么自己就穿什么;嚴冬里,他和當?shù)馗刹咳罕娨粯由碇奥榘笠隆保ㄓ醚b谷米的粗麻包袋縫制的大衣),還打趣道“既遮風雨又耐寒,白天能穿,晚上能蓋,多好!”

“陳伯”干起農(nóng)活來更是樣樣在行,犁田、耙田、推泥、插秧……每一樁都又快又好,絲毫不落人后;到了農(nóng)忙時節(jié),他和大家一起在田間地頭安營扎寨,住在水寮涼棚里,日以繼夜地奮戰(zhàn)夏收、夏種“雙搶”階段……

1960年春,陳殘云從東莞回到廣州。盡管公務繁忙,又患上了胃病,但水鄉(xiāng)的人和事仍時時在他的腦海里閃現(xiàn),許火照、許鳳英、何水生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立志摘掉“窮帽子”的形象,一個個鮮活得仿佛要蹦出來似的,讓他感受到一種內(nèi)心在燃燒的激情,“不寫不行啊,不管能不能出版都要寫!”

1963年,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問世,京穗兩地同時出版,首印十數(shù)萬冊,后來又再版多次。全國各地的工農(nóng)兵讀者紛紛給出版社和陳殘云寫信,對書中改天換地的英雄人民和四季飄香的水鄉(xiāng)生活,表達了真摯的崇敬與向往。

《香飄四季》在“故鄉(xiāng)”東莞更是大受歡迎,第一批印了八千本,一送到東莞縣城的新華書店,便銷售一空。時任東莞縣麻涌公社黨委書記的何壽昌回憶說:“我好不容易才買到一本,看完了被別人借去,一個傳一個,根本收不回。”

3.改革開放的謳歌者,時代精神的立傳人

《香飄四季》為陳殘云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但他并未因此止步,而是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堪為時代精神寫照的重磅作品。

20世紀80年代初,年近七旬的陳殘云完成了36萬字的長篇小說《熱帶驚濤錄》。作品以太平洋戰(zhàn)爭為歷史背景,生動再現(xiàn)了南洋華僑和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飽經(jīng)苦難、最終奮起反抗的真實畫卷。小說素材源于陳殘云年輕時在海外從事抗戰(zhàn)工作期間的見聞感受。

?“《熱帶驚濤錄》首印6萬余冊,很快被搶購一空,后來又加印多次,在國內(nèi)外都好評如潮。”何楚熊說,這本書被稱為“反映華僑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延續(xù)和深化了《香飄四季》中鮮明的“南國風格”,獲得廣東省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也令陳殘云再次引起全國文壇矚目。

陳殘云還有一個顯著的創(chuàng)作特點——作品涉及的文學藝術形式極為多樣。中國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評價道:“他幾乎使用了每一種主流的文學體裁,并且都寫出了有影響力的作品,反映了歷史和現(xiàn)實中珠江流域多姿多彩的生活。”

例如抗戰(zhàn)時期,時代需要詩歌作為戰(zhàn)斗檄文,陳殘云便出版了詩集《鐵蹄下的歌手》,需要報告文學鼓舞精神,他便寫出了轟動一時的《今日馬來亞》;上世紀40年代后期,他在香港順應進步電影運動的發(fā)展趨勢,寫出了電影劇本《珠江淚》, 反映人民群眾渴望推翻壓迫、獲得解放的急切呼聲;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憑借敏銳的藝術嗅覺,將“羊城第一案”改編為“粵派”諜戰(zhàn)片開山之作《羊城暗哨》;他還熱情地為改革開放吶喊,走遍廣東各地,發(fā)表了記述城鄉(xiāng)變遷的幾十萬字散文……

在生命的后半程,陳殘云始終自稱為“文藝老兵”。黃偉宗指出,在陳殘云涉獵廣泛、著作等身的文學成就背后,是其始終緊跟現(xiàn)實,遵循“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創(chuàng)作信條。

深圳作家朱崇山曾充滿感嘆地說,無論陳殘云作品的題材和形式為何,都寫得很美,讀這些作品,“你會感覺到腳底下有一道嶙峋堅挺的脊梁,深沉地透現(xiàn)出作家愛祖國、愛鄉(xiāng)土、愛人民的深情。”這一點,與《香飄四季》的精神主旨一脈相承。

2002年,陳殘云在廣州去世,至今已過去了近20個年頭。在許多人心目中,《香飄四季》仍然是最經(jīng)典、最地道、也最有懷舊感的廣東長篇小說之一。2008年,《香飄四季》還被改編為同名大型組歌,融“音、舞、詩、畫”為一體,在第十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上獲得多個大獎;近年來,東莞更是圍繞“走進香飄四季”主題,打造鄉(xiāng)村旅游項目,讓這一文學品牌在美麗鄉(xiāng)村振興中繼續(xù)“飄香”……

如今,在麻涌文化廣場上豎立著一尊陳殘云的半身雕塑,它仿佛一直在向往來的人們訴說,作家深深眷戀著腳下這片熾熱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于斯的人們。

“如果說,陳殘云是與時俱進的珠江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香飄四季》就是珠江文化美學品格的精粹體現(xiàn)。”何楚熊總結(jié)稱,“香飄四季”這四個字,堪稱是陳殘云文學世界的一個核心隱喻——他的作品無不自生活的源頭奔涌流出,字里行間洋溢著真實之美、真情之香,跨越時空的長河,依然余韻裊裊,經(jīng)久不散。(黃楚旋)


專家解讀

廣東紅色文學的“珠江文化特質(zhì)”

梳理百年中國紅色文學譜系,不少研究者都提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廣東作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陸續(xù)推出了一批以革命現(xiàn)實主義為主流,以鮮明南國風格為表征的精品力作,展示了廣東作家群體的深厚實力,陳殘云就是其中之一。

廣東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舉例談道,歐陽山的《三家巷》、丘東平的《茅山下》、吳有恒的《北山記》、陳殘云的《香飄四季》、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這些地域特色濃厚的紅色文學作品,在中國百年紅色文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陳殘云是珠江文化的典型代表。”廣東省珠江文化硏究會創(chuàng)會會長、著名學者黃偉宗認為,“多樣、平實、清新、灑脫”,是陳殘云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特色,也可以說是珠江文化特質(zhì)和風韻在文學上的一種顯現(xiàn),《三家巷》《蝦球傳》等作品也有類似的特點。

對此,黃偉宗分析說,這首先源于珠江與黃河、長江水系的差異,珠江是由三條干流——西江、北江、東江匯合而成,構(gòu)成了珠江流域在地理、氣質(zhì)、氣候以及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多樣性。

其次,自近代以來,珠江流域因商業(yè)文明的發(fā)達和對外交往的頻繁,質(zhì)樸、務實的地理性格較為突出。從康梁的文章、黃遵憲的詩,以及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等強調(diào)“師法自然”的主張和畫風,再到粵謳、咸水歌以及貼近生活的南音、木魚等,無不體現(xiàn)了珠江文化的平實特質(zhì)。

此外,珠江文化還具有一種“清新”的特質(zhì),無論是飲食上的清淡鮮甜,還是經(jīng)濟活動上的靈活、變通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足以證明。至于“灑脫”,則源于珠江河網(wǎng)縱橫、寬闊平穩(wěn),加之嶺南地區(qū)漫長的海岸線與開闊的視野使然。黃偉宗舉例說,不管是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哲思頓悟,還是屈大均、蘇曼殊的慷慨氣節(jié),抑或是葉挺、葉劍英的英雄風范,其中都蘊含著一種共通的豁達、瀟灑,值得細嚼。

“陳殘云雖然人生道路比較坎坷,但《香飄四季》等作品里對人物關系沖突和一些社會矛盾的處理卻又是相當寧和、通達的。”在黃偉宗眼中,陳殘云不但具有一名優(yōu)秀作家不可或缺的、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而且,他的創(chuàng)作既有堅實的生活根基,又有高于現(xiàn)實生活的氣度,“他的超脫與踏實,為中國百年紅色文藝增添了一抹獨特的嶺南色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最黄网站 | 欧美视频www | 毛片三| 国产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看 | 免费在线亚洲 | 日本日本69xxxx | 欧洲区二区三区四区 |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 | 男人天堂2017 | 青青草精品视频 | www.日本| 欧美一级黄色录像 | 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 | 男大当婚电视剧免费观看电视剧大全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制服丝袜 | 欧美高清观看免费全部完 |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 www高清|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 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xxxx高清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播放视频 | 日本午夜大片a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国产人妖视频 | 久久桃花| 91精品论坛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米奇9999 | 中文字幕在线天堂 |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 |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一级区 |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 蜜臀影院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