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充滿情感溫度的心靈詠嘆
——讀黃春宇散文集《溫潤:一名扶貧干部的人文情懷》
更新時間:2021-06-16 作者:陳海生來源:廣東文壇
在我所認識的揭陽作家群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黃春宇是一個性格比較獨特的人。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較真”和執著,即在文學創作上的“較真”與執著,使得文章真實質樸而別有風味;在對待人和事及工作上的“較真”與執著,更形成了他襟懷坦蕩,嫉惡好善的個性。這種“較真”與執著,使他在文學創作上形成了語言平實,文字直白,質樸無華的風格而獲贊許頗多。
當然凡事都有成因,這得益于他早年讀書時的嗜書如命,酷愛文學,鐘情寫作,特別是緣于一個愛與被愛的感動之后,其讀書和寫作的沖動可謂一發不可收拾,真是“較真”較得可愛,執著執得可嘆!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曾經說過:散文河里沒有規矩。如果用這句話來解讀黃春宇的散文作品集實屬再好不過。而他作為一個在散文河里游泳多年的好手,自然在自覺與不自覺運用了多種不同泳姿,以求在這條河里游得更快更好,從而達到上游。
《溫潤:一名扶貧干部的人文情懷》的結集出版,可貴之處不在于是春宇的又一部傾情力作,而在于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實地寫出了一個扶貧干部的人文情懷;在于他懷著對現實關注的強烈文學創作自覺,主動融入新時代寫作的著重點,而不是簡簡單單的白紙黑字,為寫作而寫作。?
《溫潤》散文集主要輯錄了春宇幾年來創作的扶貧題材文章和部分其它散文隨筆,以及幾位文學師友閱讀《溫度》有感而發的作品。全書分為扶情、怡情、客情、激情、輿情六個部分,集結了作者深耕五年的扶貧生活,在相當程度上使讀者感受到農村風情及扶貧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溫潤》一書里,黃春宇的作品主題緊扣時代精神,文風則凝聚作家的良知與文采,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了他獨特的寫作情結。所以,在讀這本書時,我是比較認真的,感覺隨著他的步伐踏上履痕走了一程,在作品樸實的文字里尋找一種自然無華的粹美。
黃春宇經過五年扶貧生活的淬煉,在文學創作的導向認識上更進一步,能夠自覺寫出了關乎民生疾苦、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好篇章。可以這樣說,作者在反映現實生活不斷質變量變的同時,盡情地釋放了一個扶貧工作人員的胸襟和氣度,詮釋了一種超越個人生活的人文情懷。
在整本文集里,春宇所抒放的“情”,平和而感人,他舉重若輕地把現實生活中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時代場面精準地表現出來。如對廣州海關駐中洞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張誠扶貧工作情況的真實抒寫:55歲的他這幾年為了扶貧工作,已經走爛了無數雙運動鞋,跑壞了自己的私家車,白頭發爬滿了頭。還原了扶貧工作現場的熱量,抒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充滿情感溫度的心靈詠嘆。
《溫潤》一書,傾注著作者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實干書寫擔當的真情實感,書中所分的六個部分,我注重的是第一個部分“扶情”。因為作者在他的文字里表現了散文寫作中的兩個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鮮為人知的細節,二是真情實感。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篇中的抒寫都圍繞著一個空間展開,而發現這一空間的關鍵詞就是“中洞村”。這個村實際就是春宇五年扶貧工作的一個入口,它避開了虛假的時代命題,真正地切入到鄉村生活或者扶貧工作的本質,概括起來,我把“扶情”部分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是書寫了小場面,反映了大世界。這些場面從《且向青山草木尋》等篇章展開:廣東廣播電視臺現代教育頻道《自小不凡》欄目組來到中洞小學,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愛心啟航?情系中洞”大型公益活動。其中有一個小場面:來自廣州的孩子,帶上自己創作的“雙胞胎”熊公仔,把其中一個熊公仔親手贈送給中洞小學的小伙伴,將“一熊一公益”的理念貫穿到底,為山區的兒童送上關愛與陪伴。作者筆下截取的這樣的一個個場面,既表現出孩子們充滿童真活潑的一面,又是向讀者揭示了農村扶貧工作中精準扶貧的大世界。
二是描述小細節,記錄大事情。同樣在《幫扶開出致富花》篇章里,作者筆下抒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在一次大自然災害中,住在老圍屋的貧困戶張耀華的房子突然倒塌。因為房子破爛,他的女兒有幾年都沒回家了。在廣州海關以及縣政府的共同扶助下,他重新建起了房子,張耀華請不到小工,扶貧工作隊隊員就一起當小工打下手。他每次看到扶貧工作隊的人,就遠遠的跑過來握手,“我這日子是越過越有信心”,“今年我兩個女兒都可以回家過年了,我要感謝扶貧干部啊!”
三是刻描小人物,說明大主題。譬如《為花欣做落泥紅》里,作者刻描的小人物鄧輝云是一個“上訪大戶”,身上有許多毛病,甚至曾經拿著一根鐵棍子到縣委縣政府、到鎮里,準備打人。遇見扶貧工作隊開口就要錢,給他兩萬五,他居然要三萬,甚至賴在破爛不堪的鐵皮房里,揚言決不脫貧,還說政府欠他的錢,結果連書記、縣長都知道中洞有這樣一個人。對這樣的小人物,扶貧工作隊并沒有放棄,而是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上門。最后,鄧輝云終于低下頭連聲說“對不起,我以前罵過你們,是我不對……”從對這些小人物的抒寫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切入到了鄉村的或者說扶貧生活的本質,突出了以增進人民福祉,全面脫貧,一個也不能落下的精準扶貧大主題。
四是選取小角度,展示大氣象。如:“每當夜幕降臨,中洞村穗關文化廣場上便匯集了包括附近村村民在內的近百名群眾,大家一起在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打打球,在文化長廊里乘涼聊聊家常,在空地上跳跳廣場舞,還有不少村民繞著廣場悠閑散步,和睦安康,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撲面而來。”而此時,扶貧工作隊的隊友們經常坐在鄉親們中間,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給村民遇到的難題出出主意,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見聞,他們就像一束光,點亮了鄉村的希望。作者就是這樣以精準獨到的眼光,運用蒙太奇手法,選取了成為中洞村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穗關文化廣場中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場、運動跑道、文化長廊、鄉村大戲臺等小角度中的人和事,展示了精準扶貧、扶貧脫貧,全面奔小康的真實景況。使讀者從作品反映扶貧生活的小角度中,領悟扶貧工作的大氣象。
寫到這里,可以這樣概括,作者漫筆抒寫,取材和表現的扶貧故事,盡情釋放著無數扶貧干部關注民生、體恤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彰顯真情大愛的胸懷和氣度。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個人真誠的生命體驗,灑脫地表現了一個作家應有的人格完美和情感純真。
透過他和他的文字,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對家鄉的眷戀與深情,還有一個作家對于人文與文化的傳承和責任。在今天某些缺乏歷史深度,急功近利的文化風氣下,浮躁的社會情緒,讓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的歡娛,功利的享用而忽略精神的追求。不少作家在隨波逐流中逐漸放棄了生活積累與獨立的思考,越來越偏離文學的主線。但《溫潤》卻給了我們一種信心,特別是集中的“扶情”部分,讓我們看到有時代責任和文化責任感的作家仍在不遺余力地用手中的筆,抒寫著祖國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祖國的大好河山,記錄著偉大時代的精氣神。在這樣的作家身上,始終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貫穿于文學創作始終。他們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踏踏實實。“較真”而執著地發現美、謳歌美、奉獻美,使人們在閱讀作品的同時,領悟什么才是散文的本色之美和文化之美,從而真正理解“文以載道”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