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春風吹過柳林坡
更新時間:2021-06-16 作者:周海仁來源:廣東文壇
李老歪冷不丁被村里旅游合作社聘請為“首席品酒師”——這消息一經公布,在十里柳林坡猶如晴天里響了一聲驚雷,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人們覺得既稀奇又新鮮,不禁議論紛紛:真是時代不同了,山不轉水轉,像李老歪這樣一個常年嗜酒如命、一無是處的老“酒鬼”,都派上了用場。
李老歪原本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柳林坡人,十二歲那年冬天,由養父從火車上撿來的。關于李老歪的身世,還頗有幾分傳奇色彩……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柳林坡“窮”得叮當響,人們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包谷面馓飯和洋芋;倘若遇上青黃不接的季節,多數人家連包谷面馓飯也接不上,偶爾吃一頓白米細面就如同過年似的。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隨著農村政策的放寬,公社允許山里人用小雜糧去外面糶換少量的大米,以改善和調劑生活。于是,一進入臘月,柳林坡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挑選少則幾十斤多則百十斤顆粒飽滿、顏色宣凈的黃豆,由男人背上去山外換大米。村民要出山換大米,首先得搭乘拉竹棍的手扶拖拉機趕到四十里外的站兒巷火車站,然后再搭乘從寶雞開往四川廣元的慢車一路南下。火車走走停停,時不時就晚點,一般情況下大約行駛七八個小時后,于翌日凌晨,才能到達換大米的目的地——陜西與四川接壤的大灘火車站。大灘站是寶成鐵路線上四川省廣元市境內的一個四等站,離車站不遠處有一個國有糧站,允許用菽類雜糧糶換大米。也許是怕換多了再去市場倒賣的緣故吧,限制每人每次不得超過一百斤。也不知這消息是誰第一個帶到幾百里之外的窮鄉僻壤的?總之,從那時起,柳林坡人年夜飯的餐桌上就有了讓人垂涎的白米飯。
這年臘月,李老歪的養父李云貴像往年一樣,照例背上精心挑選的黃豆與鄉親們一道結伴去四川換大米。正是四九寒天,冬日里最冷的時候,天陰沉地像扣上了鼎大黑鍋,還時不時飄著零零星星的雪花。李云貴心里一路盤算著能早點換上大米后,在候車室將就一宿,好趕上第二天的火車,如果順利的話,第三天天擦黑就能回到柳林坡——家里女人娃兒還盼著大米過年哩。
千恩萬謝!李云貴這趟出門還算順利,柳林坡的鄉親們當日都如愿換到了大米。在返回的綠皮火車上,李云貴偶然遇見了四處討飯的二娃子,心一軟,就撿回柳林坡給自己當兒子。二娃子當時已經十二歲了,老家在四川廣元南部的一個小山村,因家里揭不開鍋,餓的實在受不了,才出門四處討飯的……因饑一頓飽一頓,長期營養不良,身材長得矮小瘦弱,看上去超不過七八歲的樣子。二娃子自從來到柳林坡,胃口大開,食量驚人。山里人沒多少文化,養父見其飯量大、也沒個全名,便信口取了“李大肚”這么個土里土氣的名字。
冬去春來,日出月落。轉眼間,李大肚落戶柳林坡已十多年了。殊不知,成年后的李大肚沒長多少謀生的本事,卻裝了滿腦子的“歪理”。扯踅筋的本事無人能敵,凡事都認為自己正確,面對別人的意見,他總是把頭一歪,脖頸一擰,嘴里振振有詞,仿佛走遍天底下,自己才是最占理的一方。村里人見他常有理,喜歡歪脖子,便打趣地喊他“李老歪”,他只是“嘿嘿”一笑,不卑不亢,算是默許。就這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慢慢地,李老歪這個綽號也就無形中替代了他的本名李大肚,在大山深處的柳林坡,也算是個無人不曉的人物。
時間到了八十年代。柳林坡由大集體變為單家獨戶做務莊稼。這期間,李老歪在養父母的操持下成了家,并且有了兩個孩子。養父母在世時,李老歪家的日子過得還算湊合,最起碼吃穿不愁。豈料,前后沒幾年,父母相繼撒手人寰,家境開始走下坡路,而且一天不如一天。這當兒,李老歪居然染上了打麻將、扣牌九的惡習,家里本來就捉襟見肘,他時不時還喜歡扣兩把。妻子和他爭吵,他把頭一歪,“李老歪”的原形便畢露出來,理直氣壯地吼道:“婦道人家懂個屁?經管好娃是你的本分,少操那份閑心。”妻子見他油鹽不進,只好抱著兩個娃兒黯然垂淚。
山里土地承包到戶后,每到冬季農閑時節,柳林坡的青壯年勞力大都去上山割竹子,以換取全家人一年的化肥籽種錢和生活零用錢。
這年冬天,李老歪和柳林坡的男人們一搭去山那邊的大坪割竹子。由于天氣好,一冬下來,李老歪竟然割了三百多捆竹子,按當時一捆兩塊五的收購價格,一下子掙了近七百元。誰知,兜里有了幾個血汗錢的李老歪卻舊病復發,當晚竟和收竹子的老板耍起“錢”來,一夜之間不但兜里的幾百元輸了個精光,還倒欠了幾百元賭債。時近臘月,柳林坡的男人們懷里揣著一沓票子興高采烈地回家過年,唯獨李老歪卻像做了“賊”似的沒臉回家。妻子從鄰居那里打聽到李老歪“耍錢”的真相后,一氣之下,竟帶著兩個娃兒回了娘家,從此再沒回過柳林坡。妻離子散的李老歪,仍然惡習不改,任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瞎折騰,整天以酒為食,嗜酒如命,時常喝得醉醺醺,走起路來兩腳直拌蒜,成了人見人嫌的“癩皮狗”……就這樣,李老歪在渾渾噩噩中一晃又是十多年,光景過得“豆腐掉到灰堆里——沒法提”。
時光飛轉到了二十一世紀。柳林坡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全村都脫了貧,還依托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發展起了鄉村旅游。李老歪也在國家“兜底”扶貧政策的保障下,擺脫了伴隨他多年的窮日子,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溫飽生活。村里為了“抱團”發展,成立“旅游合作社”,將“農家樂”“電商平臺”“旅游產品”統一管理經營;旅游合作社聘請村里有一技之長的民間藝人組成了“質量評定協會”,定期對農家樂的飯菜、明餾子酒的純度、山野菜的品質開展等級評定,再結合游客反饋的滿意度,最終確定質量等級和是否允許銷售。其他評委都確定了合適人選,惟有“明餾子酒”的評委遲遲定不下來。這當口,有人推薦李老歪,說他喝了大半輩子的酒,一定能準確地品嘗出酒的好孬,保不齊還真是個難得的“品酒師”。理事會經過反復研究,認為李老歪的確是當前不二人選,最終決定聘請其擔任柳林坡村“旅游合作社”的“首席品酒師”;為了慎重起見,還選派了兩名年輕人給他當徒弟、做助手。就這樣,在村民眼里一無是處的李老歪,搖身變成了舉足輕重的“品酒師”。
人生在世,其實活的就是一股精神氣。李老歪自從當上“品酒師”,就如同變了一個人,走起路來昂首挺胸、腳底生風,全然看不出是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每當出酒的日子,他就帶著兩個徒弟挨家品評,那認真勁兒絕不亞于專職品酒師。李老歪頭一回履職,就品評出有三家酒坊的產品不合格,當場宣布禁止銷售,氣的這幾戶人家坡口大罵:“好個老不死的李老歪,拿根雞毛當令箭,都是鄉里鄉親的,你就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酒賣不出去,你叫我們賠個底朝天?損失你給補?”李老歪毫不示弱,把脖子一歪,據理反駁:“村里信任我,就得擔考程,放了你們幾戶胡日鬼的,就砸了咱柳林坡大家的飯碗,你們兜得起?”見李老歪較起真來,那幾戶人家自知理虧,只好作罷。
還別說,這人甭管本事大小,一旦用心干起事來,還真能做出成績。這一年,柳林坡釀出的酒,無論游客就地消費的、還是由電商平臺賣出的,沒接到一起投訴的,最可喜的是:年終銷售總額在上年的基礎上出乎預料地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大伙嘴上不說,心里明鏡似的:這一切,都當仁不讓地歸功于六親不認、嚴格把關的李老歪!
也記不清從哪天開始,年輕人照面親切地喊他“老歪叔”!同輩們碰頭詼諧地稱其“李大師”!雖然稱謂貶褒不一,但每當聽到這些敬辭,李老歪心里總是美滋滋的,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慶幸自己遇上了好時代,活了大半輩子,臨鉆土了,才知道自己在村里還有一席之地,是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