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老街庭院深深處
更新時間:2021-06-16 作者:伏帥來源:廣東文壇
一條老街,一處古宅,幾段故事,便是一座城的靈魂,它經歷過歲月的積淀,見證著塵世的繁華與凄涼,鐫刻著這座城刻骨銘心的輝煌。在古老的兩當城里,保留著這樣一條完整的老街——老南街。兩百余年的歷史沉淀,成就了今天老南街的煙火與詩意,這座城也因此而平添了許多厚重與滄桑。
關于老南街的記載,最早是從張家大院開始的。相傳,在清嘉慶年間,陜西張氏兄弟輾轉至此,落戶老南街,開商鋪、做買賣,開辦冶煉廠。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家境逐漸殷實,人丁不斷增加,張氏兄弟各自相繼在老南街修建了“三進式”四合院,兩座宅子盛極一時,被稱為“上一號”和“下一號”。
張氏家族從安家立業到徹底離開張家大院,足足歷經兩百多年,傳承了六代人。張氏祖輩不僅家道殷實,而且崇尚讀書明理,這一齊家之道,從張家大院留存下的幾塊牌匾上可見一斑。大院正廳門楣上懸掛的“讀書更佳”匾額,語出宋代朱熹書房對聯“為善最樂、讀書更佳”,告誡族人“做好事是快樂的事情,而讀書更加快樂”;正廳隔墻上懸掛的“孝悌”“忠信”匾額,告誡族人在家恪守孝悌,在外忠誠守信;堂屋門楣上懸掛的“慶寧堂”匾額,祈愿家業吉慶有余、親人健康平安;三進院最后一棟房子上懸掛的“永世同居”匾額,則蘊含著子孫和睦,永世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張氏子孫牢記祖訓,勤奮好學,大都有所建樹,有的秉承祖業、誠信經營;有的勤勉治學、安貧樂道;有的考取功名、為官一方;有的懸壺濟世、譽滿杏林。而如今,這一切已成為浮光掠影,只留下大門口的旗桿石底座,向過往行人訴說著張氏一族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如今,大院門楣上筆力遒勁的“兩當兵變舊址”六個大字,似乎仍在訴說著上世紀三十年代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1932年清明前的一個下午,一支由300多人組成的隊伍,從陜西省鳳縣出發前往甘肅徽縣,途經兩當縣城時,天色已晚,隊伍需要休整一夜。當晚,縣城里幾個大戶人家和商鋪全都住進了官兵,張家大院住的是整個二連三個排的官兵。張氏家族第三代人張銓,正值二十出頭,當看到和他一般大的年輕人個個英氣十足,隨即產生了當兵的念頭,因此他主動幫著家人,為戰士們蒸饅頭、煮燴菜,并把家中正廳、慶寧堂和南北廂房都騰出來,讓戰士們住,希望他們能吃好睡好,天亮后帶自己一起去當兵!可此時張銓哪里知道,在這看似平靜的偏隅小城,正在醞釀著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午夜時分,一聲清脆的槍響劃破了山城寧靜的夜空,年輕的習仲勛領導發動了著名的“兩當兵變”,打響了甘肅武裝起義的第一槍。
現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英雄的隊伍早已遠去,但悲壯的故事和英雄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這片古老的土地。2013年,飽經風霜的老南街經過翻修加固,依然風采依舊。作為全國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兩當兵變舊址和兩當兵變精神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教科書”,激勵著一代代兩當兒女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紅色傳人。相信正是在這偉大精神的鼓舞下,兩當籍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用獻血染紅了喀喇昆侖,用生命捍衛了祖國尊嚴。
從老街的青石板上繼續向北而行,映入眼簾的是青瓦灰墻、斗拱飛檐、鏤空窗欞,它們在現代文明和歷史文化交融的長廊里,合奏出明月清風、沉渾蒼郁的古曲。“大隱隱于市”。鬧中取靜的黃花驛客棧,別具一格,一件件浸滿煙火的老物件,透著濃濃的“古拙之美”,讓人流連忘返、恍如隔世。與張家大院一墻之隔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翰墨飄香、綠樹成蔭,時而傳出孩子們彩排節目的笑聲,讓人頓感舒緩之余,又多了些許親切。庭院深處,櫻花爛漫,曲徑通幽,亭臺假山、石桌石凳,一灣水池、幾尾錦鯉,只嘆“庭院深深深幾許”?
老街中最具現代感的是土特產電商體驗店、根雕店、奇石館,店主多是當地居民,他們心態寧靜,念舊守舊,門店便沒有多少商業味道,卻讓老街平添了幾份時尚與古樸。搬出去的年輕人,也時常挈妻攜子,回來看看老街老屋老鄰居,因為在他們心中,老街永遠鮮活著、溫馨著。老街毗鄰城區小學校,每天上學、放學時是老街最熱鬧的時候,孩子們三五成群,一波一波地走過來,嘰嘰喳喳、相互嬉戲,清脆的笑聲響徹整個巷道,老街也仿佛變得更年輕了。
夕陽西沉,華燈初上。當一天的繁華散盡,空氣中依稀飄裊著一縷縷炊煙味道,老街在一片橘黃色光靄的籠罩下顯得神秘而溫馨。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在老街中安閑自在,拉著家常,靜靜等待著又一個黎明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