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山 豆 | 《從北向南》
更新時間:2021-06-11 來源:廣東作家網
書 ? 名:《從北向南》
作 ? 者:山 豆
出版發行:廣東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14553-2
版 次:2021年4月第1版 2021年4月第1次印刷
開 本:889毫米×1230毫米 1/32
作者簡介
山豆,本名張英,1968年出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出版詩集《抵達與返回》《生命履痕》《山豆詩選》,小說集《山豆小說選》,散文隨筆集《純粹生活》,作品集《從北向南》等。出版的管理著作有《醫院人力資源管理》《從理念到執行》《醫生的影響力》等10余部。主編文學與管理著作30余部。現居廣州。
第二版自序
生命是一條憂傷與溫暖交織的河流
《從北向南》自選集自2017年12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3個年頭。我從內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遷居廣東已23年?!稄谋毕蚰稀烦霭婧?,我又斷斷續續地寫了一些文字,因市場缺書且出版社又有重印的意向,于是便進行了這一次的修訂,有了現在的《從北向南(第二版)》。借著修訂此書的機會,我又重新細細品讀了自己30年來寫下的這些文字,通過自我閱讀,更加印證了自己喜歡寫作的原因:不求在文學創作上取得多大的成績,只求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心靈感悟。文集中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或者是信手拈來的一篇小短文,其實都是當時生存境遇、心靈體驗的一種真實寫照。正是這些文字,讓我有機會反觀自己50多年來的點滴生活、關鍵選擇、心理定勢與價值取向。加之由于本職工作的需要,我曾寫下了百余篇的論文,出版了數十本的醫院管理專著與編著,翻閱這些文字,一名少年埋頭苦讀,一名青年口若懸河,一名中年良久沉思,一名禿頂的先生游走四方的形象躍然紙上。感謝曾經的自己未曾虛度光陰,感恩這些文字留下了真切的記錄。如果生命是一條認準了方向就晝夜不停地緩緩流淌的小河,那么我們或是一葉輕舟自由飄蕩,或是一塊鵝卵石潛入河底,或是一粒沙石隨波逐流,或是一滴水悄無聲息,不管是什么,我們曾與眾不同,活出了自己,活出了個性,對于人生而言,有此便足夠了!
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份。對于我,也是尤其特別的一年。
2020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原因,女兒先是想盡辦法從英國回來,下半年正待準備啟身前往,則遇上倫敦“封城”,中英停航,博士學業無奈中斷,只好留在廣州的一所大學教書。
2020年下半年,母親在中秋節的前一天離世,這讓我無比傷痛。記不清有多少次坐在飛機上,躺在出差入住酒店的床上,或是在某個瞬間,想起50多年來母親所給予我的慈愛、溫暖與關懷,讓我突然感覺自己失去了最強大的情感依賴和精神滋養。12年前父親離世,在他生病離世的前幾年,我也是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他在某一天、某一瞬間突然離去,但最終我也僅僅陪著他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24小時。當我的父輩們只能成為我生命里的記憶,當我成為整個家庭里最老的一代人,回過頭再想想父母、子女,以及其他的親人,也只能在人生的旅程中相伴相陪,最親密地走過那么一些歲月,彼此間或親或疏,或近或遠,或短或久,都是一種緣分和造化。
截至目前,我所創辦的景惠醫院管理咨詢機構,已經運行了10余年,經過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在管理上我付出的心思和精力越來越少,專心地做一些思考與寫作。從1990年參加工作到現在,30多年來事業上幾乎無任何阻礙,總是遇到那么多欣賞我的人和我欣賞的人,通過腳踏實地做事,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事業的順遂,家庭的和睦,讓我的生命更加充實而多彩。我要感謝全國各地那些志同道合的醫院管理者,是那些為醫院管理事業而奔跑的朋友讓我懂得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夢想,什么是堅守,什么是友誼,什么是無以言表的感動與激勵,所有這些都凝聚成了我20年來能夠寂寞地堅守這份事業的內心動力和精神源泉。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是你們的欣賞和支持讓我義無反顧地完成了醫院管理的研究、寫作、咨詢與教學。本書中的一些文章也正是為這些曾經的心路歷程而寫下。
在本次的修訂中,小說部分未做改動,散文和詩歌部分均有篇幅增加,評說山豆卷未再收入。所有作品均緣自1990年至2020年這30年間的創作,這些文字里有我曾經的迷茫、悲傷、喜悅、收獲、興奮乃至得意,正是這些文字能夠讓我記得住當年,憶得起過往,感謝這些文字為我的人生作證,為我的生命添彩。
2020年由于講課和咨詢的緣由,我有許多時間是在故鄉鄂爾多斯度過的。緊張的工作之余與許多從事文學創作的老友們進行了相聚,看著他們這些年來或一頭扎進文學著作等身,或創辦實業造就了明星企業,尤其是他們說會經常想到我,談到我,這種絲絲縷縷的精神聯系讓我感受到了文學和友誼的溫暖與價值。有此,余生里或許會用更多的時間行走、閱讀與寫作。
1998年初到廣州,我曾寫了一篇《一路向南》的短文,文中有一句:“哪怕30年以后再對故鄉說一聲:你的兒子回來了!”我當年的豪情在今天可以說絲毫不減,但父母已不在,此故鄉已非彼故鄉。我曾經居住過的村莊因為開發露天煤礦已經全部被夷為平地,從地理概念來說,我的故鄉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故鄉,自此只能是我的一個心靈符號和精神家園。
本書的出版,是對已逝父母的思念!亦是對親人們的祝福,對朋友們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