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吳茂信 | 清端園遐思
更新時間:2021-06-11 作者:吳茂信來源:廣東作家網
在社會的廣泛支持下,經過編校者和出版社編輯的艱苦工作,《陳瑸全集》在眾人的殷切期盼中面世了,因為參座談研討,省、市文化界諸位朋友在陳瑸的故鄉雷州相聚。大家對陳瑸這位清朝前期治理臺灣政績最為顯著的清官倍加尊崇,他時刻警示自己和屬下“貪一錢與千百萬無異”,慎思篤行,無愧于“清廉中之卓絕者”的美譽。乘陳公謝世三百年之際,我等一行相約到他的故鄉附城鎮南田村,晉謁她的故居。
陳公歿后,康熙皇帝為其賜謚“清端”,他的紀念園被命名為“清端園”,是雷州市政協第八屆委員會發起,號召社會各界募捐集資,緊靠陳瑸故居建設起來的一座公園。園內有陳瑸紀念館,陳列展示陳瑸的生平事跡。后來,雷州市紀委在原內再建起一座廉政教育館。清端園現在已經是廣東省紀委廉政教育基地、廣東省委統戰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湛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游覽者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人流車龍,水泄不通。
跨步進入園內,迎面是一方蓮池,池中碧水盈盈,村民告訴我們,蓮池和村外的水渠是聯通的,常年活水流動,所以能夠保持清澈明凈。滿池荷蕖碧葉田田,朵朵蓮花亭亭玉立,無論盛開還是含苞待放,不管濃妝還是淡抹,都是那么從容素雅,充分顯示其出于污泥而不染的清操麗質。爽風徐來,幽香隱隱,臨池觀荷,一身都覺得清爽。
由蓮池轉身,往前就是陳瑸紀念館,陳公塑像矗立在門前。我們向陳公行罷注目禮,又深深地向他三鞠躬表示緬懷之情。我們此行是為陳公三百年致祭,既無三牲香燭,也無瓜果花環,唯有自蓮池攜來的兩袖清風。我想,陳公在天有靈,也絕不會有怨言。
進入紀念館參觀陳公事跡,眾人流連忘返,沉默著各有所思。我想,每個人思考問題都有自己的角度,感悟也會千差萬別。出門果然有人發問:“各位仁兄可否告訴我,什么叫做清官?”
莫君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清與濁相對,濁是貪腐,清者是廉潔。”
提出問題的吳君質疑道:“某官不貪一文,但也不成一事,能說他是清官嗎?”
一句話使莫君一時語塞。吳君提出這一問題引起一番議論,什么叫清官,這一概念在大家的頭腦里也逐漸明確。大家認為清的要處在于明辨:是非、曲直、善惡、真偽、美丑、忠奸,等等,都必須區分清楚,選擇它的正面來施行,而且一以貫之,像陳瑸那樣既清廉又能為民辦實事,才能稱得上清官。陳瑸的清操,固然與其廉潔有關,飲食多進瓜蔬,儼然苦行老僧;節余公帑上納國庫,或奏請轉撥家鄉作為修堤經費,不愧為天下清廉之最。然而,陳公名垂青史,非但在于他有所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有所為。在他二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不管是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無處不宵衣旰食,身體力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古田知縣任職三年,做到賦平役均,解民困厄;在臺灣知縣任內,經濟民生,昌隆教化,使族群和諧共榮;任臺廈兵備道則伏波蕩寇,暢通海峽往來;在兵部、刑部革故鼎新,興利除弊;出任四川學政之時,興教督學,培育人才;任偏沅巡撫,留下肅貪除弊、風清氣正的美名……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利國利民,惠及蒼生,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清官為百姓,百姓愛清官。吳君為建設清端園親力親為,對這里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引領一行人來到陳瑸故居,提醒大家留意其中一段墻壁。這堵墻的奇特之處,在于所砌磚塊的大小、長短、厚薄不一,形狀各異,恰似一件布滿補丁的衣衫。正當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吳君道出了其中奧妙:原來陳公故居“尚書門第”,最初是他的兒子居隆、居誠所建,百十年后風雨飄搖,有倒塌的危險。后人想盡力修復,無奈財力不逮。村民聞訊,紛紛解囊相助,家有余磚者將磚塊相贈。磚塊來自各家,各家又購于不同磚窯,規格和形狀便五花八門。這堵墻由“百家磚”砌成,便有了一個 “百家墻”的名字。
說到清官與百姓之間的感情,同行中的周君不勝感慨,他說:“清官能感動百姓,昏官對清官的事跡卻無動于衷。”這話真說中要害了!我們可以看一看,康熙皇帝以陳瑸的清廉為榜樣誥諭廷臣:“國家得此等人,實為祥瑞。宜加優異,以厲清操”,按理群臣應當奉若神明,可是多少人在陽奉陰違。康熙以來,貪官輩出,自鰲拜至明珠、高樸至和珅、曾國荃至李鴻章,就像割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貪腐大案要案層出無窮,大有前赴后繼之勢。以案情論,有侵沒逆產案、貪賄贓銀案、冒銷糧價案、貪勒虧空案、兩淮鹽引案……以年號論,有道光朝戶部銀庫虧絀案、咸豐朝戶部鈔票案、光緒朝云南報銷行賄案……貪腐案例五花八門,十惡不赦。往下至民國,更有“四大家族”中飽私囊,抗戰時期“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大發國難之財,使人扼腕,令人發指。以史為鏡,周君心里一直有一種困惑,他不禁發問:清官之道德感召力到底有多大,為什么就不能感化貪官污吏?
周君的話還沒說完,陳君插話說:“老兄不必過慮!陳毅元帥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你們跟我來看看。”
大家離開陳公故居,跟著陳君,穿過書法碑廊,繞過清風亭,到達廉政教育館。館中陳列的內容豐富多彩,要全部參觀時間肯定不夠,我們特別參觀了廉政法紀部分。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議論,大家說,現在依法治國已經寫入憲法,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還擔心公共權力會被濫用嗎?其次,有《刑法》《公務員法》《反洗錢法》,等等,其中對貪污、受賄諸罪有明確的界定。還有全國省部級以上機關共兩千余項有關黨風廉政的法律法規,黨內有監督條例、處分條例、保障條例,軍中有不得插手干預基層事務的規定,央企有廉潔自律實施辦法……林林總總,法紀森嚴。
可是往下參觀,大家又陷入了沉思。有了這些法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看看展出的內容,實在不可掉以輕心。十八大后,向腐敗發起總攻,犁庭掃穴,摧枯拉朽,老虎蒼蠅一起打,大小貪官落入法網,黎民百姓額手稱慶。兇鯨碩鼠,曝于光天化日之下。貪欲之大、贓財之巨、性質之惡、手段之劣,對比歷朝歷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反腐倡廉,絕難畢其功于一役,遏制腐敗蔓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士子之心,憂國憂民,大家一致認為,腐敗不除,國無寧日。但怎樣才能斷其根、絕其跡,實在頗費思量。用清官之情來感化,固然不是靈丹妙藥;用法律法規來威懾,也不是萬全之計。到底什么才是反腐倡廉的上策?
我身在清端園,在紀念館和教育館之間梭巡徘徊,方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老在腦際盤旋。忽然,似有靈感降臨,眼前倏然一亮。答案不就在清端園中嗎?要根治腐敗,必須使當官的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前二者,是法治的責任;后一者,是德治的功效。德由心生,當官如果有陳瑸公“知謀國而不知興家,知恤民而不知愛身”的品格,豈能產生貪腐的念頭?心正則廉潔,身正則剛直,行正則威嚴,這樣便吏風可正、腐敗可止了。
臨走,我們再度來到陳公塑像前,向他鞠躬告別。仰望陳公清癯的面容,見他神色肅穆,眉宇間寫滿憂思。我和朋友們調侃:大家不妨猜想一下,陳公到底在沉思什么?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說,陳公情系民間疾苦,日理萬機,無所不憂。唯獨莫君所感獨特,他出人意料地說:“陳公所憂慮的是眼前的事啊!你們還記不記得他的塑像對面,曾經有過一塊‘清廉卓絕’的石刻題字嗎?”
眾人恍然大悟,想起那是一個高官的題詞,勒于石匾,曾顯赫一時。后來題詞者貪污案發被繩之以法,石匾亦被清理。貪官題詞贊清官,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滑天下之大稽,對其本人也是莫大的諷刺。難怪陳公三百年后的表情依然那么嚴肅,似是為整肅吏治而憂心忡忡了。